來源:《國家電網》雜志 時間:2024-07-16 11:02
進一步完善電網防災應急體系
關城 馮杰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副熱帶高壓持續增強影響,極端天氣多發頻發。高溫、寒潮等天氣對電網影響越來越大,電網災害越來越多呈現多災種耦合作用的特點,社會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受到嚴重影響,并且應急處置難度越來越大。在此背景下,完善電網企業防災應急體系建設勢在必行。
公司防災應急體系建設已初見成效
當前,國家對電力安全穩定運行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日益頻發的極端天氣災害,中央多次強調要全力應對災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要強化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扎實做好防汛抗旱、搶險救災各項工作,切實保障社會大局穩定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國家能源局對電力行業防汛抗旱等工作提出要求,明確要扎實做好汛前準備、科學應對災害險情,做好災情研判、協調聯動、應急值班等各項工作。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依賴度越來越高,通信、交通、醫療、安全等工作都與電力息息相關,全社會對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需要電網企業進一步增強防范和化解大面積停電風險的能力,全面落實國家對電力保供相關要求。
目前,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防災應急體系建設已初見成效。公司結合電力行業特點和電網實際,堅持“統一指揮、結構合理、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資源共享、保障有力”原則,積極開展極端天氣條件下防災應急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應急能力,目前已基本實現“應急組織體系建立健全、應急預案體系較為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初步建立、應急保障體系運轉有力”。近年來,公司防災應急體系成功應對了多次嚴重雨雪冰凍、超強臺風、地震地質災害影響,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快速開展搶修,并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應急救援,有力保障了電網安全和電力供應。
進一步完善“全天候、現代化”防災應急體系
要進一步提升電網應急水平提升,必須深入貫徹中央要求,堅持底線思維,推進兩個轉變(應急工作從“被動應對”向“主動保障”轉變、從“災后搶修”向“災前預防”轉變)。針對雨雪冰凍、臺風、地震、火災等近年來頻發的極端災害對電網安全、民生供電影響,要著眼最嚴峻局面和最不利后果,堅持預防和應急并重,強化“應急預案、應急機制、處置救援、培訓演練、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突出“專業化、數智化、實戰化”,形成“常備多備、早防前防、快打滿打”格局,全面提升災害應對能力,打造完善反應迅速、處置有序、科學有效的“全天候、現代化”防災應急體系。
強化應急預案體系。建立“極端小概率、不可預測性、巨大破壞性和事后可解釋性”巨災情景,將巨災的應急準備和能力建設上升為公司戰略。開展重特大突發事件情景構建,細化預警響應、應急響應工作流程,明確極端災害預警研判量化標準和應急響應啟動標準,優化極端、巨災情景下臺風、暴雨、大面積停電等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預案,加強重點崗位、重點人員應急處置卡編制工作,構建“結構完整、層次清晰、上下統一、內外銜接、覆蓋全面”的應急預案體系。開發智慧應急預案系統,實現預案電子化和智能化。
強化應急工作機制。強化極端天氣監測預警和信息共享,利用衛星、自建監測點、公共氣象數據等數據及覆冰、山火、臺風等多災種監(預)測預警中心,做好與國家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的信息互通、人員互助,實現氣象災害多層次監測和預警快速權威發布。優化多部門協同處置流程,構建“統一指揮、協同處置、分頭行動”的應急指揮體系,做好各區域各單位預案、信息、隊伍、物資聯動,提高企業內外部“雙循環”聯動效率。建立信息快報(直)報系統和越級報送渠道,實行24小時常態化應急值班。
強化處置救援能力。結合重點城市極端天氣災害處置、大面積停電應對和社會應急供電支援等工作需要,建設多支具有不同專業特長、能夠承擔極端災害搶險救援任務的電力應急專業隊伍。堅持少而精的原則,健全省、地、縣三級應急救援基干分隊,打造電網搶險救援的“尖刀”。按照就近調配、快速行動、有序救援的原則建設區域應急救援基地(中心),加強先進裝備研發和配置,面向超強臺風、暴雨、大范圍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有針對性配備發電、照明、通信、融冰、排水等裝備,深化直升機、無人機、特種車輛等搶修裝備應用,提升關鍵領域應急搶修效率,建立“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電力應急鐵軍。
強化培訓演練體系。積極推進應急理論、應急管理、應急技能、裝備操作等標準化培訓宣教,充分利用網絡技術資源,采用“線上+線下”“理論+實戰”“專業+科普”等方式,定期開展應急管理人員、專業救援處置人員、現場作業人員的知識技能培訓和應急文化宣貫。探索應急隊伍技能認證制度,依托企業內外專業機構,大力培養電力應急管理和科技人才。圍繞“實際、實用、實效”原則,常態化開展無腳本、突擊式實戰演練。考慮極端天氣影響范圍廣、情景復雜,定期開展跨區域協調聯動演練。開發應急演練技術支撐系統,實現應急演練情景、演練腳本和演練評估自動生成功能,提升應急演練的效率,降低演練成本,達到“實情、實景、實戰”的應急演練效果。
強化科技支撐能力。推進電網應急科技自主創新,全面梳理應急業務需求,明確先進技術研究結合點,依托企業內外應急研究機構,優化整合各類科技資源,扎實推進關鍵技術研究,強化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發展銜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應用。(作者單位:國網智研院)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