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6-26 09:14
釋放儲能澎湃“新”動能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楊苗苗
自帶新質生產力光環的新型儲能,正日益成為我國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技術、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推動能源生產消費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以及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
日前,從國家能源局獲悉,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新型儲能投運裝機規模超3500萬千瓦,較2023年底增長12%以上,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長210%以上。
談及發展新型儲能的重要意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舒印彪表示,新型電力系統離不開新型儲能強有力的支撐。新型儲能是保障新型電力系統安全可靠經濟運行的重要技術手段。
“調”光“馭”風發展進入快車道
新型儲能隨著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深入推進,可謂乘風馭光而起,發展進入快車道。一串亮眼的數字,證實了發展勢頭之強勁。2020~2022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平均年增速達到136.3%。2023年,新增投運裝機規模同比增長超過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裝機規模。
《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4》預計,未來兩年,新增儲能裝機仍呈快速增長態勢,將超額完成目前各省的規劃目標。理想場景下,預計2030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達到313.9吉瓦,2024~2030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37.1%,年平均新增儲能裝機規模為39.9吉瓦。
新型儲能的強勁發展態勢不僅體現在裝機總量上,還體現在儲能電站的集中式、大型化趨勢上,突出反映在10萬千瓦以上的項目裝機占比過半。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0萬千瓦以上的新型儲能項目裝機占比為54.8%,1萬千瓦至10萬千瓦的項目裝機占比為38.5%,不足1萬千瓦的項目裝機占全部裝機的6.7%。
裝機容量的持續增大是必然趨勢,是眾多能源品類相似的發展路徑和發展規律,新型儲能也是如此。從近期投運的儲能項目中可見一斑,項目裝機均在10萬千瓦以上,有的甚至達到40萬千瓦。國內投運最大構網型儲能電站裝機為10萬千瓦、最大壓縮空氣儲能電站裝機為30萬千瓦、山西最大共享儲能電站裝機為40萬千瓦。
除了裝機規模,儲能時長也是業內人士較為關注的一項指標。因為它關系到儲能設備利用率,進而關系到儲能項目收益水平。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新型儲能項目平均儲能時長為2.2小時,儲能時長不足2小時的項目裝機占全部裝機的12.9%,2~4小時的項目裝機占比為74.6%,4小時以上的項目裝機占比為12.5%。記者發現,對比2013年底平均儲能時長的2.1小時,今年一季度有0.1小時的增長。且在儲能時長分段中,2~4小時的裝機占據最大比重。種種跡象表明,儲能利用時長在向好的趨勢發展。
百花齊放試點建設引領技術創新
儲能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技術革新與突破是根本。對此,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指出,隨著全球能源轉型和碳減排的加速推進,儲能產業仍處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要圍繞儲能共性關鍵技術、儲能技術裝備及系統集成技術方面進行重點部署,推動“科創+產業”加速融合。
目前,新型儲能的新技術可謂百花齊放。鋰離子電池儲能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快速發展,重力儲能、液態空氣儲能、二氧化碳儲能等新技術落地實施,整體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截至2023年底,已投運鋰離子電池儲能占比為97.4%,鉛碳電池儲能占比為0.5%,壓縮空氣儲能占比為0.5%,液流電池儲能占比為0.4%,其他新型儲能技術占比為1.2%。
“‘十四五’以來,新型儲能技術快速發展,各類技術路線的儲能功率、時長、響應速度等特性各不相同,均存在各自的應用場景。”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告訴記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型儲能新技術不斷取得突破,300兆瓦等級壓縮空氣儲能主機設備、全國產化液流電池隔膜、單體兆瓦級飛輪儲能系統等實現突破,助力我國儲能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4月30日,山東肥城300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范電站并網發電。這是我國壓縮空氣儲能的重要里程碑。
作為一種全新而獨特的儲能技術,水系有機液流電池擁有不依賴金屬資源且更為環保的特點,2023年10月15日,全球首套兆瓦級水系有機液流電池在江蘇宿遷投產。
2022年11月,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兆瓦級先進飛輪儲能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飛輪儲能單機輸出功率首次達到了1兆瓦,這是國內單體飛輪首次達到的最大并網功率,完成了核心部件飛輪、電機、磁軸承以及單機集成控制試驗。
新型儲能技術的不斷創新突破形勢喜人,而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需要實實在在落地實施。為進一步推動新技術應用實施,國家能源局2024年初發布56個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名單。這些試點示范項目涵蓋目前新型儲能的主要技術路線,其中鋰離子電池儲能項目占30%,其他各類技術路線和混合儲能項目占70%。從具體技術路線看,項目包括17個鋰離子電池儲能、11個壓縮空氣儲能、8個液流電池儲能、8個混合儲能、3個重力儲能、3個飛輪儲能、2個鈉離子電池儲能、2個二氧化碳儲能、1個鉛碳電池儲能、1個液態空氣儲能。
對于新技術應用實施的重要性,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基礎處處長金磊同樣認為,要支持先進儲能技術及產品創新突破和規模化應用。
目前,這56個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建設初見成效。自名單發布以來,相關項目建設不斷刷新“進度條”,部分示范項目順利并網運行,有力推動了儲能新技術的應用實施。
對于進一步發揮好試點示范項目的示范帶動效應,促進各類技術進步,邊廣琦表示,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會同有關單位做好示范項目跟蹤。各省級能源主管部門要加強試點示范項目管理,持續跟蹤項目建設進度,嚴控施工質量,加大示范項目專項政策研究,協調解決項目問題,總結項目先進經驗。示范項目單位要加大資金投入保障,確保示范項目按期投產,同時要嚴格按照申報方案實施,遵守新型儲能項目管理相關制度,扎實推進項目建設,加強系統運行維護,及時編寫示范項目驗收報告,并定期通過全國新型儲能大數據平臺報送項目建設運行。
“四梁八柱”政策體系持續完善
目前,新型儲能政策和頂層設計不斷建立健全,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四梁八柱”已初步構建。《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新型儲能項目管理規范(暫行)》《關于進一步推動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和調度運用的通知》《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和《“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等關于儲能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繼出臺。政策框架體系雖然已初步構建,但進一步地豐富完善和細化健全還需持續發力。
加強調度運行機制建設一直是業界普遍關心的問題,亟須政策細化完善。現階段,部分儲能利用率較低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新型儲能要提升利用率,充分發揮調節作用,科學有效地調度運行尤為重要。對此,今年4月發布的《關于促進新型儲能并網和調度運用的通知》,明確了接受電力系統調度新型儲能范圍,對接入電力系統并簽訂調度協議的新型儲能進行了規范,并將新型儲能具體分為調度調用新型儲能和電站自用新型儲能兩類。
今年國家能源局二季度新聞發布會上,邊廣琦重點介紹了國家能源局在持續完善新型儲能調用機制上所做的工作,同時表示,國家能源局高度重視新型儲能發展工作,通過推動技術創新試點示范、強化新型儲能調度運用等措施,促進新型儲能多元化高質量發展。
邊廣琦表示,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不斷完善新型儲能政策體系,鼓勵科技創新,持續推動新型儲能技術產業進步,不斷引導各類儲能科學配置和調度運用,促進新型儲能調節作用發揮,支撐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