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能源中國IOS版

  • 能源中國安卓版

  • 隴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中能觀察

論壇 | 張永偉: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推動全球汽車和交通綠色變革的重要力量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2024-05-20 11:06

  原標題: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動全球汽車和交通綠色變革的重要力量

  近期,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持續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宣稱中國政府“大力補貼其優先考慮的產業”,造成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領域產能過剩,引發中國產品以低價在海外傾銷,損害了他國企業和工人的利益。深入分析這一論調,不難發現其貿易保護主義的實質和對中國產業快速發展的擔憂。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成功是國家戰略引領、企業接續奮斗、消費市場培育與基礎設施等相關保障體系持續完善的共同體現,是開放競爭的必然結果。面向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會以更加開放合作、更為互惠共贏的姿態,讓綠色發展的成果遍及世界。

  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

  首先,從新興產業發展規律看,在總需求沒有達峰之前,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更多的是產能更新換代。尤其是在作為新興產業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技術與產品迭代速度非常快,每一次迭代都會有大量企業和投資涌入,從而形成新的產能,同時原有不適應競爭的舊產能則有些會被出。新的產能形成與舊的產能出清,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常態。

  其次,從全球新能源汽車供需關系看,產能不足是當前的主要矛盾。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世界各國推動汽車、交通低碳發展的共同選擇,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465萬輛,較2014年增長約42倍。據國際能源署研究,為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需要達到4500萬輛,當前各國的現狀和投入尚不能滿足全球綠色轉型的需要。在全球化大發展的背景下,如何結合全球分工發揮各國比較優勢,通過開放合作提升新能源產品的性能、質量和成本經濟性,持續增加性價比高的產品供給,才是未來實現全球產能平衡、推動綠色發展的關鍵。

  清醒認識“產能過剩”背后的貿易保護主義實質

  西方部分政客提出“中國的產能過剩扭曲了全球價格和生產模式”“中國電動汽車從政府提供的補貼中獲益,產品價格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等觀點,實則是西方國家不尊重市場和經濟規則轉而進行貿易保護的借口。近些年,一方面,歐美推行“去風險”和“近地化”的原則,直接采取高額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推動產業鏈的回流。如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提供約3700億美元補貼支持電動汽車、關鍵礦物、清潔能源及發電設施的生產和投資,其中電動汽車稅收抵免直接將中國排除在外。另一方面,歐美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通過設置貿易、低碳、合規壁壘等方式妨礙全球自由貿易。這與20世紀美日在紡織纖維、汽車等產業的貿易摩擦中美國以“生產過剩”為由的貿易打壓如出一轍。這種試圖擾亂全球經貿秩序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行為,違背市場經濟規律,將對全球經濟和氣候合作進程造成嚴重沖擊。

  客觀看待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和優勢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建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全球低碳發展的戰略愿景之上,其發展的初心始于治理大氣污染、保障能源安全。正是基于這一初心和目的,中國在汽車能源轉換對傳統產業的顛覆性變革中審時度勢,果斷作出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重大決策部署。因此,從一開始,中國的產業發展就絕不存在別國視作對手、意圖摧毀別國產業的意圖。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是在全球化和開放合作的背景下,由國內國際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在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堅持開放合作,不斷擴大開放水平。特斯拉上海工廠作為首家外商獨資車企,實現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當年上市,2023年其產量已占到特斯拉全球產量的約50%;大眾、寶馬、博世、英飛凌等各國企業深度參與,成為產業全球化發展的典范。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優勢建立在技術創新驅動基礎之上,絕不是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結果。國家設立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確立“三縱三橫”研發布局,行業企業加快創新步伐,動力電池、新型充電、高效驅動等技術持續突破,帶動產品性能和經濟可及性的提升。例如在電池領域,量產的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從2012年的130瓦時/公斤提升至當前的300瓦時/公斤,技術進步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核心動力。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為全球汽車和交通綠色變革貢獻更多力量

  新能源汽車全球發展的不均衡性正在日益顯現,如中歐美三方新能源汽車銷量份額占全球總份額的94%,其中中國占到60%以上,各國滲透率呈現出高者愈高、低者平緩的分化情況。部分先發國家在電動化向縱深推進過程中遇到了產業、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壁壘;更多新興國家基于綠色發展的訴求開始推動汽車電動化,但卻面臨著推廣基礎薄弱、經驗缺乏、產業與技術能力不足等問題。

  合作共贏是解決不均衡問題及實現全球協同的重要選擇,也正在引起更多國家關注。如泰國推動電動化的重要方式是開放合作,希望引入更多的外國投資者,其目標是4年內汽車產業引進投資達1萬億泰銖;德國作為傳統汽車強國,希望在汽車數據流動和技術創新方面進一步推動合作與標準協調;澳大利亞、新西蘭希望在全球范圍內增加更多電動汽車的進口;西班牙、匈牙利等積極改善營商環境,以吸引更多跨國車企的合作。

  中國在促進全球新能源汽車與交通轉型中的積極作用正在凸顯。一方面,中國汽車產業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高,是全球汽車產業的重要市場和供應鏈中心,大眾、寶馬、特斯拉等跨國巨頭車企與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緊密相連,充分利用中國的市場、技術、供應鏈優勢,正在實現向“在中國,為世界”的轉變。另一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利用出口、投資、技術、人才合作等多種方式加速融入全球,通過多樣化的合作方式支持全球汽車產業轉型,不斷加強全球產業協作能力,為全球汽車和交通綠色變革貢獻更多力量。作者系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