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隴上孟河

  • 中電智媒IOS版

  • 中電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中能觀察

觀察|把“李鬼”揪出來打下去

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4-02-27 10:59

能源央企打擊假冒企業行動持續推進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邱燕超

  近日,華潤集團發表聲明稱,有不法分子冒用“華潤電力”名義從事非法金融活動。這已非假冒能源央企個案。自2023年以來,包括中國華能、中國華電、中國大唐在內的多家能源央企接連多次辟謠,表示公司身份被套用。

  假冒行為如此明目張膽,不僅損害了正規企業的利益,也影響了我國的市場經濟秩序。解決能源企業身份被套用問題迫在眉睫。

能源企業“打假”在行動

  自2021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陸續公布了三批假央企名單,總計823家企業。

  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公告顯示,這些企業假冒中央企業及其下設各級分、子公司,與中央企業無任何隸屬或股權關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資、合作、業務等關系。

  記者梳理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第三批假冒中央企業名單”時發現,其中有68家涉及能源行業的假冒央企,占比約23%,多集中在新能源及油氣領域。從注冊登記機關所在地分布來看,假冒企業幾乎遍布全國各地。

  讓眾多不法企業紛紛假冒央企國企的原因,無外乎利益的驅動。

  “個別企業通過違規借用、套用和冒用‘央企’‘國企’的名稱,以獲得地方政府或金融機構的信任,在企業融資、項目土地、投資合作等領域獲取便利和利益。”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馮逍遙告訴記者,尤其是在能源行業,一些不法分子看中了能源企業的名聲和資源,通過冒用其身份,獲取非法利益。同時,也有部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面臨壓力,為了生存、不惜冒險。

  “造成該現象的原因還有工商登記被違法企業鉆了空子。”馮逍遙說,由于工商審查主要針對申請材料本身的完整性,而對于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有效性,更多是當事人為自己提供的材料真偽承擔法律責任。

  對此,國家相關部門及企業層面已經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假行動。

  2021年10月21日,26家中央企業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渠道對外公告了353戶假冒央企名單,中央企業開啟集體行動以打擊假冒企業。

  2022年4月,國務院國資委、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開展打擊假冒企業專項行動,對在中央企業、國有企業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非法將中央企業、國有企業注冊為股東等假冒企業行為進行重點打擊。

  2024年1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防范和查處假冒企業登記違法行為規定》,提升對工商材料的審核把關力度,強化對提交虛假材料責任人的懲戒,要求下屬各市監局完善考核制度,配套相應措施,加快構建誠信守法的市場秩序,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在政策的引領下,有關部門加大對假冒行為的法律處罰力度,通過市場手段,對假冒企業進行注銷,提高假冒成本;建立假冒信息共享平臺,加強企業間的信息溝通。

  隨著市場監管力度的加大,打假潮形成聲勢。僅在2023年就有近300個“李鬼”被揪出。目前,絕大多數央企國企已經在官網等平臺發布了關于假冒企業的舉報聯絡方式等信息。各地政府和有關部門也多次組織打擊假冒企業的專項行動。

能源企業需加強品牌保護

  在已披露的800多家假冒企業中,能源企業成為被套牌假冒的“重災區”。

  作為假冒企業的主要受害者,如何加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從管理上避免冒牌企業的影響尤為關鍵。

  2023年8月,中國華電集團發電運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運營公司”)發現山東華電發電運營有限公司冒用其名義開展不法活動。該公司立即行動,采取了一系列處置措施,第一時間發表聲明公告,協同兄弟單位,經過4個月的時間,最終與假冒企業所在地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合力撤銷冒牌企業設立登記的行政決定。

  據記者了解,華電運營公司是目前假冒企業問題處置較快的央企下屬單位,處理得當及時,并完成了風險閉環。

  “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加強對本級及下屬企業的管理和監督,增強企業的法律風險意識;建立嚴格的內部審批制度,防止企業信息被非法使用;按時、及時開展風險排查,通過多元化手段監控不法行為;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及時進行假冒企業處置。”華電運營公司企業管理與法律事務部主任王建新告訴記者。

  一般情況下,企業身份被假冒,處置完畢往往需要半年到一年以上的時間。從冒名頂替的方式上來看,多數假冒企業通過偽造公章、工商登記材料等方式,虛構與央企的股權關系。

  “央企名稱被冒用是假冒行為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現象,企業可以依據商標法或者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起訴對方要求對方變更名稱;針對私刻央企公章以及同央企合資或直接以央企名義注冊子公司的行為,企業可以追究對方私刻公章的刑事責任,行政上可以向有關部門主張對方提供虛假文件注冊公司,要求市場監管部門撤銷涉事公司的注冊登記。”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李果向記者介紹了兩類央企國企被假冒后比較常見的處理舉措。

  除了上述方法外,記者了解到,很多能源企業也采取了多種不同的維權手段,包括通過媒體及時向公眾發表聲明澄清,并向侵權主體發出律師函等。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旦出現被假冒的情況,多數企業的最終訴求一是達到撤銷假冒企業注冊的效果,二是視情況追加假冒人或工商部門的責任。其中,追加假冒人責任的過程往往要消耗大量時間與人力成本,同時也可能出現法律訴訟和公安機關掌握的證據鏈不完整等情況,讓“打假”難度加大。

  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生產經營的法律風險無所不在。“企業自身很難提前規避假冒情況。”李果坦言,還需加強能源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意識,負責人可經常通過查詢軟件檢索,盡可能及時發現問題,盡快處理,建立企業風險防范體系。

  “相信《防范和查處假冒企業登記違法行為規定》的出臺,將為央企國企的合法權益和信譽形象提供有力保障。”王建新表示,該規定通過嚴格股東投資人核驗要求、強化國有產權出資管理、完善假冒企業登記違法行為的調查程序、嚴格對虛假登記責任人的責任追究、強化對中介機構的管理等一系列有效舉措,可從源頭上進一步防范企業被他人假冒的問題。

  “總的來說,假冒央企國企的現象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打假行動,也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增強法律意識,加強品牌保護。”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彭亮表示,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避免央企國企被假冒的現象,維護我國的市場經濟秩序。

責任編輯:閆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