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4-01-24 13:58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邱麗靜
2023年,我國能源安全穩定供應能力穩步增強,能源民生工程建設力度持續加大,能源改革創新縱深推進,實現能源安全保供和清潔轉型雙提升、雙平穩,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堅實保障。展望未來,各類能源發展安全風險亟須關注、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尚需多方發力、能源科技創新仍存在一定差距。
關注各類能源發展安全風險
當前,全球能源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轉變,國際格局動蕩變革期、極端氣候災害頻發期、能源行業低碳轉型期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爆發期四期疊加將使能源安全事件多發頻發,風險更趨復雜難料。
首先,近年來,全球主要能源價格高漲,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了全球市場的動蕩,疊加經濟復蘇帶來能源需求增長,降水、極端天氣等因素導致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動性加大,不穩定、不確定和難預料的因素增加,不斷沖擊著全球能源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穩定性。
其次,未來隨著低碳轉型步伐加快,新能源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將顯著提升。特別是鋰、鈷、鎳、石墨、稀土、天然鈾等關鍵礦物和芯片、軟件、核心零部件等的安全供應問題越發突出。同時,我國一些重要的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也很高,約三分之二的戰略性礦產還需進口且進口來源地集中,依存度超過90%的有鎳、鈮、鉿等。
最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以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與能源電力技術融合發展,相互促進、迭代升級,將深刻地影響未來能源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將改變能源格局與業態。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也是能源進口大國,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形勢、內部經濟發展新態勢以及“雙碳”目標能源轉型進程,需要以保障能源安全供應和經濟社會發展為前提,協同推進能源安全、經濟增長和氣候行動多重目標。
多方發力構建新型能源體系
建成新型能源體系,是我國能源轉型的長遠目標。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更加突出安全和低碳。未來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可從三方面發力。
第一,在今后一個時期內,化石能源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主體地位不會改變,可再生能源難以形成對化石能源的大規模安全替代。因此,需要圍繞穩住化石能源生產和保底供應能力,繼續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有序開展化石能源的消費替代。
第二,新型能源體系的規劃建設需要持續推進新能源發展,將以煤炭為主的傳統能源消費結構轉化為以風光發電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我國地域遼闊、風光資源富集,相較于零敲碎打的分布式新能源建設,基地化、規模化建設風光大基地更利于快速提升新能源占比。這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新能源開發的重要方向。
第三,需加快推動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協同互補、融合發展。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要圍繞重大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兩大關鍵驅動力,與國家現代化經濟體系、產業體系和智力體系深入融合;要加快構建以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數字智能、普惠開放為主要特征的新型能源體系,為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能源支撐。
加大能源科技創新力度
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技術創新能力全球領先,取得了多個“世界第一”和“國際首個”,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可再生能源技術產業體系。不過,與世界能源科技強國以及引領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我國能源科技創新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比如,能源技術裝備長板優勢不明顯且尚存短板;關鍵零部件、核心材料等方面需要進口,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技術偏少;產學研“散而不強”,推動能源科技創新的政策機制有待完善等。因此,有必要在多方面重點發力,加快推進能源領域科技創新。
一是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裝備補短鍛長。聚焦“卡脖子”技術和“掉鏈子”環節,突破基本原理、基礎軟硬件、關鍵零部件和裝備、關鍵基礎材料、關鍵儀器設備等制約。持續增強電力裝備、新能源等領域全產業鏈競爭優勢,并在這些優勢領域中打造先進產業群。
二是促進科技創新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研究快速興起的前瞻性、顛覆性技術以及新業態、新模式,形成一批能源長板技術新優勢,掌握產業發展主動權。多元化能源產品種類和供給渠道,以分散市場風險、減少地區依賴。加強“一帶一路”新能源產業合作,開辟新的新能源應用市場,通過市場多元化降低歐美市場波動的影響。
三是完善能源科技創新主體。激發企業創新主體活力,推動各領域優勢企業強強聯合,持續優化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政產學研用”一體化模式,促進技術和市場有效對接,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
責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