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11-15 09:22
邱麗靜
當今世界,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加,不斷沖擊全球能源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在內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各類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情況下,有效增強能源產業鏈韌性、加快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進而實現產業鏈安全穩定,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進一步凸顯。
我國要實現能源產業鏈自主可控,目前面臨一些挑戰。其一,部分產業鏈存在明顯短板。能源領域仍有部分關鍵核心技術面臨受制于人的風險,例如,石油煉化等行業仍在大量使用國外工控系統,核電、燃氣輪機部分配件等關鍵設備依賴進口,油氣管網、電力等領域的部分核心處理器依賴美國企業,高端風電主軸承市場長期被跨國巨頭壟斷等。其二,相對優勢產業面臨被趕超的風險。目前新能源產業已成為大國博弈的重要領域,各國圍繞新能源產業鏈相關關鍵礦產資源獲取、核心技術創新、產業鏈本土化展開了激烈競爭。歐美等國一方面在產業研發、應用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激勵政策,加強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技術研發與市場開發,助推產業發展升級,另一方面加大對本國新能源產業的保護力度,提高了市場進入門檻。
因此,亟須通過能源創新進一步加強關鍵技術攻關,補齊產業鏈短板,解決“卡脖子”問題,確保在關鍵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等供應受到限制時,依然能夠依靠自身實力保持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增強能源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
一是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裝備補短鍛長。從能源產業鏈緊迫需求出發,聚焦“卡脖子”技術和“掉鏈子”環節,突破基本原理、基礎軟硬件、關鍵零部件和裝備、關鍵基礎材料、關鍵儀器設備等制約。持續增強電力裝備、新能源等領域全產業鏈競爭優勢,并在這些優勢領域中打造先進產業群。加快研究快速興起的前瞻性、顛覆性技術以及新業態、新模式,形成一批能源長板技術新優勢,掌握產業發展主動權。
二是健全產業科技創新體系。以“揭榜掛帥”形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集成電路、工業軟件、關鍵裝備、先進材料等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補齊短板。圍繞氫能等具有重大戰略價值和市場前景的新技術新產品,開展規模化應用示范。以需求為導向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聚焦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向產業創新集聚。同時,加強對企業創新基金的引導,推動各類所有制企業圍繞規劃目標和任務加大研發資金投入,吸引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能源科技創新領域。鼓勵國有資本、民營資本等各類社會資本參與能源行業各環節科技創新。
三是全面提升能源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動能源系統智能調控技術突破,提升資源精準高效配置水平。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煤炭和油氣產供儲銷體系全鏈條和各環節的覆蓋應用,提高行業整體能效、安全生產和綠色低碳水平。推動數據資源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充分流通和使用,打通不同主體間的信息壁壘,帶動能源網絡各環節的互聯互動互補,提升產業鏈上下游及行業間協調運行效率。通過數實融合、數智賦能,推動新一代數字技術與能源產業一體化發展。同時,也要加大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支持力度,鼓勵能源頭部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攻關,加強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監測能力建設,及時發現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的風險。
四是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內外聯動,建設具有國際話語權的能源要素市場,加快打造與超大城市相適應的安全、清潔、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在保障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同時繼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國家能源科技合作,利用全球供應鏈資源,深化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多元化能源產品種類和供給渠道,以分散市場風險、減少地區依賴。加強“一帶一路”新能源產業合作,開辟新的新能源應用市場,通過市場多元化降低歐美市場波動的影響。
責任編輯:江蓬新
校對: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