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09-27 10:27
“硬核科技”護航
科技手段全面保障杭州亞運會可靠用電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莫非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今秋的杭州,注定會給世界留下更多美好記憶。這座匯聚了古老文化與現代朝氣的江南水鄉,正通過亞運會彰顯自己創新之城的魅力。比賽中,一系列智能化應用為賽事帶來便捷,“硬核科技”成為杭州亞運會舉辦的關鍵詞。在各類“硬核科技”中,綠色節能技術的應用推廣,為亞運會持續、充沛、穩定的電力供應提供著支撐與保障。
“智慧大腦”提升效率
歷次重大活動中,保電都是能源人義不容辭的最高職責。
“浙江能源監管辦將亞運保電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及年度最重要監管工作來抓,貫穿全年始終。”浙江能源監管辦電力安全監管處處長金華征向記者介紹說:“我們密切加強與浙江省能源局協調溝通,建立了定期會商工作機制,召集全省主要電力企業聯合成立了保電領導小組,互通信息,同頻共振,構建了齊抓共管的亞運保電政企協調聯動機制。”
走進國網浙江電力亞運電力保障前線指揮部,大屏幕上顯示著各個亞運場館的電力供需情況。國網浙江電力亞運保電前線指揮部當值工作人員史博文神情嚴肅,時刻緊盯著數值的變化。
這是國網浙江電力針對亞運保電特點上線的數字化保電指揮平臺,也是亞運史上首個大規模、超算力的全專業全要素綜合指揮平臺。該系統可實現10萬余套保電設備“一圖總覽”、3萬余套在線裝置“一鍵控制”、萬余名在線保電人員“一令到底”,大幅提升亞運保電效率。
“此次杭州亞運會保電工作難度較大,面臨著場館分布分散、參與人員眾多、保電時間跨度大等考驗。”國網浙江電力亞運電力保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設備管理部主任楊松偉對記者介紹說,這套保電指揮平臺相當于亞運賽事期間電力運行保障的“智慧大腦”,各種智能監測設備就是“神經末梢”,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利用該平臺在指揮部就能第一時間感知、第一時間應急處置,實現“監測、分析、指揮”的一體化運作,推動應急保電從“拼人工、拼體力”向“拼科技、拼效率”轉變。
“數字孿生”確保安全
除了保電平臺,眼下炙手可熱的“數字孿生”技術也被應用到亞運保電當中。國網杭州供電公司以環亞運村電網為核心,建成泛亞運區域輸、變、配電網設備全要素“數字孿生”電網。
“這是國內首次建成覆蓋整個區域的、包含輸變配全要素的數字孿生電網,實現了整個亞運村88萬千伏安容量主干電網的全息數字化呈現。”國網杭州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相關負責人丁敬說,“作為服務亞運盛會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重要試點,泛亞運數字孿生電網將通過數字技術提升電網安全運行水平,為杭州亞運會賽事貢獻新的保電方案。”
數字孿生電網對于提升供電質量有何意義?“它的定位精度達厘米級,讓龐大復雜的電網設備及細節都能夠被看見,運維人員不用再像以往一樣重復往返現場,工作更加高效。”電纜監控中心值班員張晨曦說,當作業開始時,“數字孿生”系統將會立即激活遠程安全智能管控功能,將工作人員的位置映射到變電站三維場景中,實時反映現場人員行動軌跡以及與帶電設備的距離,確保現場人員作業安全。
“上天入地”無懈可擊
輸電線路是能源傳輸的主要載體。在輸電線路外部運行環境日趨復雜、巡檢模式有待優化、集中監控缺乏體系的大背景下,國網杭州供電公司在泛亞運區域線路所屬變電站部署了7套無人機固定機巢,58架無人機,2145套通道可視化微拍,通過前端狀態感知設備的規范化管控、規模化部署,完善可視化微拍、無人機機巢巡檢、自主航巡航線制定等措施。
國網杭州供電公司亞運保電辦成員徐國鋒對記者說,這一舉措可實現無人機自主巡檢替代人工本體巡視、可視化微拍替代人工通道巡視的資源部署。“我們通過制定‘立體巡檢+集中監控’智能化巡檢策略,打造了泛亞云區域2145基桿塔、1337公里輸電線路智能化運檢示范區,以數字化牽引賦能安全基礎,實現綠色亞運、低碳亞運、智能亞運。”
在杭州亞運村地下電力管廊內,一臺智能巡檢機器狗停下了腳步,探出機械“手臂”搭在高壓電纜上,一份包含設備局部放電、電纜表層溫度等數據的“診斷單”就實時傳回了亞運村智能監控中心。
借助智能巡檢機器狗和在線監控系統,國網杭州供電公司試點對亞運核心區域12回電纜“無人”巡視、智能巡檢,保障亞運供電更可靠。依托在線監測裝置和智能巡檢機器狗,實時、立體“問診”隧道環境及電纜設備,在運檢模式上實現由遠程監控到主動出擊的“版本更新”。
除了主動開展帶電檢測,智能機器狗還能在隧道伸縮縫處排查滲水點,打通視頻監控和軌道機器人的巡視盲點,確保電力管廊及電纜運行正常,全力保障亞運場館可靠供電。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一場亞運會,向全世界展示了杭州的創新力和創造力。杭州亞運會中,多項電力科技成果的應用既是全面展示,也是實踐檢驗,為電力行業技術從研發到轉化提供了可參考的路徑。在后亞運時代,這些創新技術將成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在其帶動和激發下,更多高端電力科技也有望在長三角乃至更大的區域內找到合適的落地空間。
責任編輯:高慧君
校對: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