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09-19 10:35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劉光林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戰略性產業。作為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領域,能源行業需要不斷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做好新型清潔能源的“加法”和傳統高碳排放產業的“減法”,從供需兩側協同發力。
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保持良好勢頭,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3.8億千瓦。截至2022年底,全國達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電機組約為10.5億千瓦,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約為94%。
“十四五”期間,能源行業將不斷完善產供儲銷體系,著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性,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雙輪驅動”,扎實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建設,為建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持續奮斗。
落實綠色低碳發展目標,能源行業是主戰場。在這個主戰場上,傳統能源是過去和現在的“壓艙石”,非化石能源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能源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注定需要統籌好安全與發展,銜接好傳統與未來,只有同時發展好非化石能源和傳統能源,協調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做到雙輪驅動,建設生態文明才能步履更加堅定、步伐更可持續。
能源低碳轉型勢頭漸強
來自國家能源局三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的消息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3.22億千瓦,同比增長18.2%,歷史性地超過煤電,約占我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48.8%。
“‘富煤缺油少氣’這六個字,已經不能準確描述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認為,在我國,業界一談論能源資源稟賦,首先想到的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和化石能源,而忽略了可再生能源豐富這個事實——目前,我國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發展的突飛猛進,從投資角度即可見一斑。以今年上半年為例,全國新能源完成投資占比接近全部能源投資的四成。
投資的增長,在促進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迅速攀升的同時,也助推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迎來大幅增長。今年上半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1.34萬億千瓦時,其中,風電光伏發電量達到729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3.5%。
杜祥琬表示,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才是我國真正的能源資源稟賦,這也為我國順利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碳達峰碳中和的核心還是實現能源轉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坦率地講,我國風電光伏發展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這在十年前是難以預想得到的。
進入新時代,我國能源綠色發展駛入快車道,表現為非化石能源供給力度不斷加大,傳統能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持續提速,基本形成了煤、油、氣、電、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元供應,以及傳統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雙輪驅動的綠色低碳發展體系。
非化石能源突飛猛進
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逐漸實現對化石能源的替代,是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根本途徑。根據《“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發展規劃》,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39%左右;展望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在2030年達到25%的基礎上進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成為主體電源。所以,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核心要義就是在保證能源供應安全的前提下持續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給。
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我國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的原則,立足能源資源與負荷呈逆向分布的特點,在西部和海上規劃開發一大批可再生能源基地,在東中部負荷中心區積極發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杜祥琬認為,與能源的集中式、分布式發展相對應,在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過程中,我國的東部負荷中心要努力提高能源自給率,首先要立足于“身邊取”,其次才能依靠“遠方來”作為補充。他表示,根據有關專家的測算,東部地區自發電比“西電東送”的成本更低。
在規劃帶動和清潔低碳轉型發展理念驅動下,全國各地新能源投資快速增長,甘肅、新疆、山西、湖北、云南、廣東等地集中式光伏項目建設提速,所完成投資額均超過100億元。而山東、河南、浙江等地則加大分布式光伏布局建設力度,均完成投資超過120億元。內蒙古、甘肅持續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建設,集中式風電投資增勢不減,山東、廣東海上風電項目集中開工建設。此外,湖北、安徽、江西等地一批生物質發電項目加快形成有效投資。
我國發展非化石能源也并不僅僅局限于風電和光伏,而是呈現多元并進態勢。截至7月底,全國水電裝機容量累計達到4.18億千瓦,其中常規水電3.69億千瓦、抽水蓄能0.49億千瓦。全國核電裝機容量累計實現0.57億千瓦。截至6月底,全國生物質發電裝機累計達到0.43億千瓦。上半年,生物質發電量達到98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1%。
非化石能源多元發展以及新型能源體系的加速構建,讓全國能源新業態投資也呈現不斷擴大之勢,綜合能源、新型儲能、充電基礎設施投資持續加大。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消息顯示,青海、新疆、內蒙古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投資持續釋放,浙江綜合智慧能源快速發展,湖南、新疆、甘肅、重慶等一批系統獨立型和新能源配套新型儲能項目建成投產,廣西、廣東、云南、河南等地充電樁建設加快推進。
傳統化石能源向綠而行
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道路上,實現可再生能源對于傳統能源的替代尚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漸進的過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傳統能源仍然發揮著安全保供“壓艙石”的作用,待非化石能源體系“立”之前,傳統化石能源體系絕不能“破”,還需要傳統能源挑起“大梁”。
利用“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系統對礦山開發利用和生態修復進行智慧化監管,利用封閉運輸走廊輸送煤炭,利用回填技術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和綠化……近年來,綠色煤礦、智慧礦山、花園式礦區等詞匯不時見諸各類媒體的報道之中。
如今,走進煤炭開采現場,目光所及之處再無漫天的煤灰和蔽日的粉塵,代之以滿目青翠和鳥語花香,傳統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之迅捷、效果之明顯令人贊嘆。
近些年來,煤炭綠色開采、煤礦智能化建設和發展礦山循環經濟,越來越被各家煤礦企業所推崇。內蒙古能源榆樹井煤礦共計投資1800余萬元,綠化礦區93.24公頃,種植各類苗木18萬余株,實現礦區綠化覆蓋率80%以上,染綠茫茫毛烏素沙漠的同時,更造福了當地牧民百姓。國能準能黑岱溝露天煤礦采用高臺階拋擲爆破與吊斗鏟倒堆工藝,每年可節約2萬多噸標準煤,減少運輸剝離物超過1500萬立方米,資源回收率長期保持在98%以上。貴州金元林華煤礦對洗煤排出的污水進行處理后,將與污水混合的煤粉壓成煤泥銷往周邊電廠,“廢水”則通過循環泵再次進入洗煤機重新使用,不僅化解了環境污染風險,還增加了企業經營效益。
以占比不到五成的裝機容量,生產了大約六成的電量,支撐了超過七成的高峰負荷需求,當前煤電的“頂梁柱”作用仍不可撼動。進入新時代,盡管非化石能源發電已經取得長足發展,但依然無法取代煤電對于經濟社會發展所發揮的支撐性作用。
然而,受資源和環境約束以及“雙碳”目標驅動,如何在發揮煤電基礎作用的同時,切實將其對環境和氣候的影響降到最低呢?毫無疑問,對煤電機組實施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勢在必行。
根據《全國煤電機組改造升級實施方案》,“十四五”期間,需要完成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3.5億千瓦、靈活性改造2億千瓦、供熱改造5000萬千瓦的目標。
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電機組超過10億千瓦、節能改造規模接近9億千瓦、靈活性改造規模超過1億千瓦。截至2022年底,全國達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電機組約為10.5億千瓦,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約為94%。“十四五”以來,火電大省山東累計完成煤電機組“三改聯動”86臺次、4230.5萬千瓦;截至目前,山西累計完成煤電機組“三改聯動”4792.5萬千瓦。
多種能源協同進入日程
推動傳統能源與非化石能源協同開發,也同樣成為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3月22日,國家能源局印發的《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及,大力推廣生態修復類新能源產能配套項目,支持在石漠化、荒漠化土地等油氣礦區開展具有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效益的新能源項目。
此后,各地也積極推動相關工作。5月15日,新疆發展改革委、新疆能源監管辦、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新能源及關聯產業協同發展的通知》,鼓勵駐疆油氣開采企業以新能源電力替代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加工及儲備等環節的化石能源消耗量,支持油氣行業用能清潔低碳轉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黨委書記、中國國際碳中和經濟研究院院長蔣慶哲認為,油氣與新能源具有天然互補性,可以融合發展。油氣企業開發利用新能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擁有豐富的勘探、開發、生產和運營技術經驗與專業知識,還擁有完備的基礎設施網絡。油氣企業要注重石油和天然氣業務與新能源的耦合發展,實現產業間協同互促和資源高效綜合利用。
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資源稟賦,推動新時代新征程能源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必須要協調好傳統能源與非化石能源的發展節奏,傳統化石能源在穩定供應中謀求“發展之綠”,非化石能源要在綠色低碳中助力“保供之穩”,這才是推動實現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抉擇。
責任編輯:楊苗苗
校對: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