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08-21 10:23
徐進
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煤少油缺氣”國家,煤炭作為我國最豐富、最重要的一次能源資源,占我國已探明的化石能源資源總量的90%以上,由此也決定了煤炭資源在能源結構中的主體地位短期內無以替代。因此,在能源電力領域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背景下,首先就是要做好煤炭煤電的綠色高效開發和清潔低碳利用。
應把握發展機遇
為貫徹落實新發展格局,我國首次提出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國家先后安排地方專項債券數萬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超過萬億元,支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工程。這必然會拉動以煤炭煤電為主的能源需求增長,2022年我國原煤產量達45.6億噸,同比增長10.5%。預計“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間,我國煤炭消費將維持在40億噸以上的高位。可以說,只要煤炭煤電穩,則整個能源行業穩。
當前,煤炭煤電行業已從追求擴大產能產量、以規模取勝為目標的增量時代,逐步邁入愈加重視煤炭全鏈條綠色、低碳、經濟、安全、高效發展的存量時代。全面實施煤炭煤電開發與利用一體化、綠色高效利用一體化,打造集風、光、熱、電、氣多元協同的低碳清潔能源生產基地,顛覆人們對煤炭煤電產業“環境差、污染大、灰煙濃、氣難聞”的“臟亂差”認知。
同時,煤礦智能化開采和煤電智慧化運營是新時期煤炭煤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充分運用“云大物移智”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建設智能煤礦和智慧煤電,實現無人采煤、少人運維;通過借助現代物聯網技術,構建從母公司到作業層的多層級大數據中心,實現全過程的數據信息共享,提高煤炭和煤電生產決策的智能化和運行的自動化,促進煤炭煤電的柔性供給,讓科技創新為傳統能源“智變”添動力。
另外,煤炭煤電與可再生能源并非天然對立,雙方具有較大互補性。一方面,雖然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煤電裝機容量,但我國靈活性電源占比不足10%,遠低于美歐日韓30%~40%水平。通過加大煤電靈活性改造,充分發揮煤電對新能源的支撐調節和兜底保障作用;另一方面,煤炭與可再生能源在燃燒和化學轉化過程中的一系列耦合技術已實現突破。以燃煤發電為核心,風電太陽能發電協同發展、多能互利互補的綠色清潔能源系統正在加速形成。
除此之外,煤炭還可作為化工原料,不僅可以達到固碳作用,而且能夠提供豐富的油氣產品和化工產品,大大拓展了煤炭的消費利用空間,不斷延長煤化工的產業鏈價值鏈,促進煤基新材料技術進步,實現規模化發展。總之,煤炭的原料化利用有利于推動煤炭作為原料向高端化邁進,豐富產品、研發材料多元化途徑,打造煤炭產業的差異化發展格局,開展CCUS技術攻關,降低工藝過程碳排放,打造零碳排放煤化工產業,實現源頭減碳,推動煤炭產業低碳化發展。
面臨的主要挑戰
我國在對煤炭煤電供應的精準調控和有效保障方面還存在較大不足,迫切需要建立新型柔性煤炭煤電生產與供給體系。尤其是最近幾年,受煤炭供給側結構調整和國家嚴控煤電項目政策的影響,我國煤炭煤電企業承受了空前巨大的保供壓力。
生態環境的硬約束使煤炭開采和使用成本大幅增加,使得煤炭煤電企業不得不承受各種額外的費用支出,吞噬和侵蝕了企業利潤,削弱了市場競爭優勢。同時,現行的一些政策調整給煤炭煤電產業帶來不利影響,譬如化石能源(含煤炭)的清潔利用高碳排放類項目不再納入《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支持范圍,并采納國際通行的“無重大損害”原則,煤炭煤電作為高碳能源的典型代表,面臨的減碳約束變得更加嚴格。
能源產業發展需要達到保證能源供給、避免能源過于昂貴以及保障能源的清潔環保三大目標,這就促使我國必須大力實行能源替代戰略,主動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高的煤炭煤電發展:一是加快推進能源替代,以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比重;二是加大推進電能替代,預計到2025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0%,2060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比重達到70%以上;三是努力嘗試氫能替代,氫能作為二次能源,隨著氫能技術不斷走向成熟,將會在運輸、冶金、電力、建筑等領域成為替代化石能源的最優解。
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風電和光伏發電成本與傳統化石能源發電成本逐步持平甚至更具經濟性,且依然保持進一步降低的潛力。我國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綜合度電成本已降至0.25元/千瓦時以下,已低于絕大部分傳統燃料發電的成本。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不斷降低和轉換效率持續提升,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應用將加速推進我國能源系統的轉型,以煤炭煤電為代表的傳統高碳能源的優勢將會進一步減弱。
未來發展的思考
總而言之,煤炭煤電仍是我國能源保供的“壓艙石”,但我國煤炭煤電的發展如今面臨兩難境地:一方面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下,隨著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力度日益加大,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降碳減排、清潔環保成為能源電力發展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穩經濟、保增長、促發展”的推動下,煤炭煤電發展的限制政策雖得到一定程度糾正與松綁,但產能過剩與短缺相互并存,整體效益“冰火兩重天”,低碳轉型任重道遠。立足國情、控制總量、兜住底線、有序替代,推動煤炭煤電行業高質量發展是大勢所趨:
一是大力推進煤礦煤電數智化建設。加緊構建煤炭智能化柔性先進生產和供給體系,加快推進煤礦采—掘—運—選全生產鏈智能化技術,加大礦井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礦區減損開采和生態修復、煤基固廢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綜合利用余熱、余壓等節能項目,將先進節能技術和裝備應用到煤炭煤電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全方位降低煤炭煤電綜合成本,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積極推動“云大物移智”等現代信息數字技術與煤炭煤電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萬物互聯的智慧煤礦和數字孿生的智能電廠。
二是穩妥推進煤炭煤電產業的戰略轉型。加快煤炭產業的縱向一體化發展,主動向產業的上下游延伸,努力搶占附加值高、市場用量大、未來前景廣闊的煤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煤基碳素新材料、高端潤滑油等高端化工生產新領域,大力開發適銷對路的煤炭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不斷提升煤炭的綜合附加值;加快推進現有煤電機組“三改聯動”,大力推動煤電CCUS應用示范,盡快實現煤電產業從高碳走向低碳、零碳和負碳。
三是積極推動煤炭煤電產業的智能綠色開發和清潔低碳利用。加強產業的橫向一體化發展,圍繞“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充分挖掘煤電靈活性調節的功能,推動煤電新能源(火風光)一體化多能互補發展;主動關注煤化工與新能源、天然氣化工、生物化工、冶金材料的耦合技術,探索煤化工耦合與可再生能源制綠氫工藝過程減碳以及CCUS應用的新場景,爭取在新興能源領域開辟一片新天地。
四是有序推進煤炭煤電的資本運營。抓住當前煤炭煤電企業戰略性重組與專業化整合的契機以及煤炭煤電行業正處于回暖的有利時機,借助“國民聯姻”、戰略參股、資源作價入股、并購重組等模式,努力盤活存量資產,大力推進煤炭企業與煤電企業戰略性重組和一體化發展,不斷增強煤電產業鏈的穩定性與抗風險能力,從根本上解決煤炭與電力行業利益不一致問題,最大限度實現煤炭煤電資源資產的保值增值。
五是積極做好廢棄礦井和舊煤電廠資源再利用。針對不同形式的廢棄礦井和舊煤電廠,大力開展包括開發可再生能源利用場景、建設分布式抽水蓄能電站、開發地下空間作為工業旅游資源、建設地下油氣儲存庫、進行生態修復與接續產業培育、建設地下空間科研平臺等形式多樣的利用模式和應用示范,充分挖掘廢棄礦井和舊煤電廠利用價值,更好造福人類社會。
(作者系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投資有限公司總經濟師)
責任編輯: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