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石油報 時間:2023-08-14 16:50
FT中文網
在全球第三次能源轉型浪潮下,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在努力擺脫化石能源,最明顯直觀的表現就是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連創新高。2022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達1.4萬億美元,占能源產業總投資增長的70%。國際能源署(IEA)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將升至1.7萬億美元,繼續占據能源投資的主體。
在全球清潔能源投資中,中國和歐盟位居前兩位,美國緊隨其后,以太陽能、風能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及儲能和相關技術成為投資重點。清潔能源供應鏈成為主要國家競爭的舞臺,能否率先形成以新能源技術為核心的供應鏈體系,將決定主要經濟體在本輪能源轉型中的主導優勢。但這個舞臺到底容得下多少“主角”?是金字塔式的一呼百應,還是非此即彼的排他性競爭,并沒有一個明確答案。此題需要在當前中歐清潔能源產業紛繁復雜的合作競爭中耐心尋找。
中歐清潔能源供應鏈競合的焦點
全球能源轉型持續深化,清潔能源技術水平還將不斷提高,工業發達國家仍需依賴化石能源維持供應安全。中歐憑借技術創新、裝機規模和政策補貼,成為清潔能源供應鏈領先者,但仍受制于油氣進口依賴,勉強維持傳統能源貿易平衡。烏克蘭危機徹底打破了這一脆弱局面,導致全球能源供應鏈重組,出現清潔能源與化石能源交織的格局。
歐洲面臨擺脫對俄化石燃料依賴的短期目標和經濟去碳化的長期優先事項間的復雜抉擇,并在與中國的緊張關系和對中國供應鏈的實質性依賴,以及技術、標準、關鍵礦產和有彈性的價值和供應鏈競爭之間反復徘徊。對歐洲而言,成功的綠色低碳轉型確實可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不對稱依賴,限制能源資源武器化,最終減少地緣制約作用。然而,長期來看,在全球競速發展清潔能源的背景下,以清潔能源為核心的供應鏈體系將不斷推動各國對關鍵原材料的需求,不依托國際合作的“單打獨斗”是行不通的。為此,可行方案是合作伙伴多元化,重新關注可再生能源和氫能供應鏈,以及北非和中東等相關原材料伙伴國的關系。
反觀中國,烏克蘭危機重塑能源格局對中國影響微妙。中國在清潔能源供應鏈中占據領先地位,不僅壟斷光伏產業,還在全球鋰離子電池生產中占73%,風力渦輪機占58%,并控制了關鍵礦產資源的中游環節。同時,中國開始盡可能減少對發達經濟體依賴,深化與中東國家的合作,發展戰略自主權,涵蓋供應鏈和價值鏈的各個環節。
中歐均選擇北非和中東地區展開清潔能源合作絕非巧合。北非和中東地區不僅是油氣出口地區,還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和廣闊的無人區土地,適合生產光伏電力及綠氫,只是關注重點略有不同。中國側重于光伏,僅2022年出口中東光伏組件就高達11.4吉瓦,同比增長78%,其中出口阿聯酋的體量就占3.6吉瓦。而歐洲的清潔能源合作則以氫能為主,如與埃及、摩洛哥等國開展系列綠氫合作框架,德國與阿曼共同發布綠氫合作意向聲明,沙特氫氣項目中包括了西門子技術等。
很顯然,中東和北非已成為中歐在清潔能源供應鏈對外拓展中的下一個焦點,雙方可以利用技術、資金和規模優勢加速當地的清潔能源轉型。
中歐需各取所長的發展與合作
清潔能源轉型能否最終完成取決于全球清潔能源供應網絡的升級、擴大和重新利用,以及投資和制造能力的提升,但全球關鍵礦產資源材料和技術部件的供應鏈的復雜性卻增加了轉型的挑戰,這需要中歐雙方進行合作,以確保清潔能源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和經濟性。面對現實,中國在清潔能源供應鏈和價值鏈中的主導地位勢必對歐洲帶來深刻影響。然而,面對歐洲迅速擴大生產和降低單位成本的需求下,雖然歐洲仍需要出于地緣政治風險的考慮來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供應依賴,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制造的優勢難以被替代。中國仍首先是歐洲的合作伙伴,中歐應追求互利共贏的深度合作,以共同提升雙方的清潔能源轉型韌性和長期的能源安全。
一方面,歐洲重返清潔能源領導者舞臺離不開中國。烏克蘭危機后,歐洲將能源安全作為優先的戰略關切,對能源安全的理解不再僅聚焦于供應安全、市場驅動機制和監管的狹隘領域,更加關注清潔能源供應鏈安全。對于歐洲而言,清潔能源在不確定的地緣政治環境中為歐洲解決高度依賴外部能源的問題提供了契機,但沒有中國的加入和深度合作必然無法實現。
從過去到未來,從中國政府到中國清潔能源產業界,清潔能源完全且必然能為歐洲提升能源安全作出貢獻。中歐之間的清潔能源產業的聯系絕非化石能源時代的單純進出口關系,雙方可以建構更加均衡和諧的相互依賴空間。清潔能源產業賽道寬廣,技術門類豐富,單個國家和企業難以壟斷市場。后烏克蘭危機時期,中國可以為歐洲提供物美價廉的清潔能源裝備;中美歐三角博弈時代,中歐有共同推進產業升級、防止出現唯一超級能源霸權的現實利益選擇;在全球范圍內,中歐還有著促進南方世界能源轉型、強化氣候行動的共同利益。
最后,呼吁清潔能源供應鏈上的企業和從業者進行更多直接對話與協商,而不是總被政治家們占據輿論空間。
責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