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4-18 11:23
中國標準引領綠色變革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趙坤
4月16日,2025國際標準化(麒麟)大會在江蘇南京召開。來自國內外的400余位院士專家、國際組織代表、企業界人士齊聚,圍繞產品碳足跡標準體系建設、低碳轉型、綠色供應鏈構建等議題開展共商,共同推動綠色技術的創新和數字化賦能,助力實現全球碳中和。
作為國際標準化領域的最重要的交流平臺之一,國際標準化(麒麟)大會已連續舉辦四屆。本次會議以“邁向碳中和:碳足跡國際標準引領綠色低碳發展”為主題。大會由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信聯盟(ITU)、德國電工委員會(DKE)、英國標準協會(BSI)、世界綠色設計組織(WGDO)共同指導;南京市人民政府、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聯合主辦。
IEC第36屆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舒印彪出席會議并作主旨報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副司長朱美娜,南京市副市長蔣敏,IEC主席喬·科普斯,ITU電信標準化局副局長比勒爾·賈穆西,DKE常務董事邁克爾·泰格勒,BSI標準總監斯科特·斯蒂德曼,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富民、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國平,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郝金玉,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庭彥等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維江,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湯廣福、黃衛、饒宏,原國務院參事、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張綱等出席會議。
朱美娜在致辭中指出,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核心支撐。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中國通過《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及系列文件,構建了覆蓋碳排放核算、低碳產品認證的體系,建立了11項國家計量基準和溫室氣體溯源體系,并推動綠色標準與技術創新。一是要加強國際碳足跡規則互認,促進綠色貿易暢通;二是深化低碳技術合作,加速技術產業化;三是搭建開放平臺,共享全球綠色發展經驗。同時中國將持續以開放合作推動標準計量協同,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標實現。
當前,全球綠色低碳發展加速演進,產品碳足跡核算及標準已經成為構建國際綠色貿易新秩序的關鍵因素。會議發布的我國首個面向國際互認的本土化產品碳足跡服務平臺,平臺依托國內外權威標準,提供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核算、認證、采信等全流程服務;以建立完善的本土化數據資源體系為基礎,自主研發了與國際接軌的碳足跡建模、核算方法與工具。企業通過該平臺可從原料獲取、生產制造、運輸、銷售、使用以及回收處理等全生命周期環節開展多行業的產品碳足跡精準核算,獲得受國際認可的產品碳足跡認證證書及碳標識。該平臺將賦能企業低碳轉型與產品綠色升級,支撐區域"雙碳"戰略實施,有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碳話語權。
“該平臺的打造充分體現了中國碳足跡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為全世界打造統一的碳足跡標準做出了積極探索,充分彰顯了中國綠色轉型、推動全球碳中和的決心和大國擔當。” IEC主席喬·科普斯說。
此外,本次會議還發布了《新興光伏材料和技術》《智慧水電》兩本IEC新興技術戰略白皮書。兩本白皮書是“雙碳”領域相關新興技術發展和標準化的權威指導性文件,由中國標準化專家擔任項目負責人,牽頭組織中、德、韓、新加坡等國專家共同制定。
《新興光伏材料和技術》指出,新興光伏技術展現出巨大潛力,但仍面臨產業化挑戰,如穩定性、規模化生產、環境耐久性等問題。針對鈣鈦礦光伏的國際標準尚不完善,該報告建議盡快制定針對材料、制造、應用等環節的標準體系,以推動新興光伏技術的健康發展;《智慧水電》提出,智能水電通過深度融合數字孿生、人工智能(AI)、物聯網(IoT)等技術,實現對水電站的全面感知、實時分析、智能調度和優化運行,從而提升水電在未來零碳電力系統中的競爭力。
作為IEC發布的官方文件,IEC白皮書由IEC市場戰略局(MSB)專家組織編寫,是在對社會技術發展趨勢和標準化需求進行充分研究后,為IEC未來發展方向所制定的戰略性技術文件,被視為IEC國際標準的基礎性、指導性文件,具有主導國際標準制定的重要意義。本次兩本白皮書的發布,將為可再生能源領域相關技術發展提供戰略指導,并為在相關行業領域形成國際通用的標準體系奠定重要基礎。
會上,德國電工委員會(DKE)為在IEC國際標準促進中心(南京)設立VDE代表處進行授牌。雙方將共同圍繞國際標準孵化、認證體系建設、國際互認機制等開展深入合作,協同構建開放、互信、共贏的標準化生態,為國際標準互認營造良好合作環境。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