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時間:2024-03-19 17:12
2024.3.18
鵲橋二號中繼星擇機發射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3月17日,探月工程四期鵲橋二號中繼星和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星箭組合體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于近日擇機實施發射。
中國空間站首批材料艙外暴露實驗完成
3月15日,據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消息,中國空間站材料艙外暴露實驗裝置及首批實驗材料樣品已完成艙外暴露實驗,成功取回空間站內。后續,這些實驗樣品將隨神舟飛船返回地面,移交科學家進一步開展地面研究工作。據悉,新一批科學實驗樣品將分批次上行,其中被動輻射制冷材料、聚酰亞胺纖維材料、光纖材料、光學薄膜材料以及空間用固液復合潤滑材料,已隨天舟七號貨運飛船運至空間站,預計2024年5月由航天員統一安裝至材料艙外暴露實驗裝置內,再次開展新一輪暴露實驗。
第2000列開行,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班列實現首季“開門紅”
3月17日上午,一列載著108個集裝箱的鐵海聯運班列,從欽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緩緩發出駛向四川城廂站,班列上滿載著緬甸黑芝麻、海南椰子汁、廣西白糖等貨物。這是2024年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發出的第2000列,同比增長16.8%,提前14天完成一季度班列開行任務,實現2024年首季“開門紅”。
我國科研團隊在設備新型散熱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手機電腦、儲能電池等器件設備運行過程中,必然伴隨發熱現象。實現更高效散熱,是多個行業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華北電力大學科研團隊在新型散熱機制——薄液膜沸騰研究方面,成功實現了超過2000W/cm2的超高熱流密度,刷新國內外目前已知的相關公開紀錄,有望進一步提升器件設備散熱效果。該成果近日在權威學術期刊《國際傳熱傳質雜志》發表。
我國成功研制可靶向送藥的磁驅軟體機器人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3月15日發布消息稱,該院科研團隊研發了一種具有靶向送藥功能的磁驅軟體機器人,該機器人能夠根據器官內部環境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運動模式,實現靶向送藥的同時還可以控制藥物釋放。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期刊《美國化學學會·納米》雜志。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徐海峰表示,下一步科研團隊將致力于開展細胞和藥物轉運的活體動物實驗,把磁驅軟體機器人和現有微創手術器械結合,在細胞治療、輔助生殖等精準醫療技術方面進一步探索。
《自然》:導致老年癡呆的“隱形殺手”被忽視
一項對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癥)的新研究表明,其根本原因可能與腦細胞中脂肪滴的積聚有關。這為該病的治療開辟了一條新途徑。該研究第一作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Michael Haney說,針對這些脂肪滴的治療,可能比目前針對蛋白質的藥物策略更加有效。相關研究3月13日發表于《自然》。
“塑料化學品”清單出爐,超4000種有害
經過一年對科學報告和國家監管數據庫的搜索,一個由挪威研究理事會資助的研究小組,編制了一份超過1.6萬種“塑料化學品”的清單,并發現其中至少有4200種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積性、流動性或毒性”。相關報告于3月14日發布。據《自然》報道,這里的“塑料化學品”是指在塑料中發現的或被認為用于合成塑料的化合物,包括了原材料和添加劑,如穩定劑、著色劑等。
“星艦”第三次試射取得“部分成功”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艦”于3月14日實施第三次試射。此次試射至少取得了部分成功,因為它進入了太空,進行了推進劑轉移測試,并且飛行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遠、更快。然而,這艘飛船未能按計劃著陸,似乎是自毀或在地球大氣層中燒毀了。“星艦”的設計目標是將人和貨物送至地球軌道、月球和火星等,可將超過100噸載荷送入地球軌道。本次發射是SpaceX于2023年4月和11月進行兩次“星艦”試射,但均發生爆炸后的又一次嘗試。首次試射時,火箭在一二級分離前就發生了爆炸。第二次試射時,火箭升空后一二級成功分離,但隨后助推器和飛船先后發生爆炸。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