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6-25 17:38
新能源與電力合作成為中國-中亞合作新亮點
全球能源互聯網經濟技術研究院 史謝虹 岳鋒利 陳孜
2025年6月16~18日,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如期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峰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此次峰會不僅標志著該新型多邊元首對話機制的實踐深化,更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能源結構轉型進程顯著提速的宏觀背景下,為區域協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與會各方聚焦于共建更為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之目標,其中,新能源電力領域合作以其顯著的活力、深遠的互利共贏潛力,正日益成為驅動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支柱,為這一宏偉戰略構想提供核心動力。
資源稟賦與發展需求:鑄就合作共贏基石
中亞地區坐擁令人艷羨的“風光”寶藏。廣袤的土地、充足的光照與強勁的風力,使其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力驚人。以哈薩克斯坦為例,其風電集中式開發潛力高達19095TWh/a,太陽能集中式開發潛力更達59093TWh/a。烏茲別克斯坦同樣雄心勃勃,計劃到2030年將綠色能源占比提高至50%以上,未來五年將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25吉瓦,預計年均發電量可達640億千瓦時。這些數字背后,是亟待開發的巨大商機。
近年來,在習近平主席“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我國已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跑者。截至2025年3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9.66億千瓦,同比增長24%,約占總裝機的57.3%,可再生能源繼續保持新增裝機的主體地位,風電光伏發電裝機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我國不僅擁有全球最完整、最先進的新能源產業鏈,在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等關鍵技術和裝備制造上占據主導地位,更積累了豐富的項目規劃、融資、建設和運營經驗。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光伏組件的成本不斷降低,發電效率不斷提高;風機制造技術成熟,已具備自主研發和生產大型海上和陸上風機的能力;特高壓輸電、柔性輸電技術實現廣泛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入電網系統,大幅提升電力傳輸效率,為大規模清潔能源并網與高效利用提供堅實保障,能夠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和服務。
這種資源稟賦與產業能力的“天作之合”,使新能源電力合作成為中國與中亞國家最具互補性和戰略契合度的領域之一。對中國而言,合作有助于拓展綠色技術裝備與服務的國際市場,優化海外能源投資布局,并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樹立標桿。對中亞國家而言,引入中國的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是其加速能源結構低碳轉型、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實現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關鍵路徑,更是兌現其國家自主貢獻(NDC)氣候承諾的核心支撐。
峰會引領,碩果盈枝:合作項目遍地開花
2023年5月,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舉辦,為能源合作搭建了堅實的制度框架,設立了常設的能源合作機制。第二屆峰會在阿斯塔納舉行,無疑為這一合作注入了更強勁的政治動力,創造新契機。在高層戰略引領下,一大批標志性新能源項目在中亞廣袤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從藍圖變為現實:截至2022年底,中電建投資參建哈薩克斯坦的札納塔斯風電場、圖爾古松水電站、阿克莫拉州風電站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總裝機容量超過1000兆瓦。2023年底,由中能建投資的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州1吉瓦光伏項目首期400兆瓦并網發電,該項目是中資企業在中亞地區投資的最大光伏項目。運營后,年發電量可達約24億度,預計每年實現減排二氧化碳240萬噸,等效節約5.2億立方米天然氣。2024年5月,中電裝與許繼集團組成聯合體同塔吉克斯坦帕米爾能源公司承建塔吉克斯坦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區22個城鎮建設分布式風光儲站,該項目為塔吉克斯坦首個風光儲綜合能源項目,將為塔吉克斯坦民眾提供清潔、高效的電力資源,每年可節省標準燃煤約50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4000噸,以綠色能源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這些項目不僅帶來了清潔電力,更創造了大量本地就業機會,促進了技術轉移和能力建設。中國企業在項目建設中普遍重視本地化采購和雇傭,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才,真正將合作的根基扎深于當地土壤。金風科技已為中亞地區3個項目提供風電機組產品,累計容量近600兆瓦,并計劃在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投資建廠,實現風機本土制造。中能建的烏茲別克斯坦光伏項目在建設與運營期間,為當地提供約1600個就業崗位,帶來1.4億美元的稅收收入。在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中國企業主導建設的儲能電池材料回收工廠年處理5萬噸廢舊電池,將鈷、鋰等金屬回收率提升至98%,標志著中亞地區首個完整的“電池生產—系統集成—回收再利用”閉環產業鏈正式成型。
創新模式,拓展維度:合作內涵持續深化
中國與中亞的新能源電力合作,已從單一的項目建設,向更豐富、更深層次的模式演進,將工程技術優勢轉換為能源電力體系共建,為歐亞能源互聯奠定基礎。
技術標準運維對接。中國積極分享其在新能源并網、調度、運維等方面的技術標準和規范。雙方通過聯合培訓、技術研討會、人員交流等形式,持續加強中亞國家在新能源規劃、政策制定、項目管理和技術運維方面的能力建設。中國遠景能源與哈薩克斯坦Samruk Energy合資風機與儲能系統工廠全面導入中國GB/T 36547儲能并網標準體系,其產品通過哈薩克斯坦KEGOC電網認證,快速調頻響應速度達到≤50ms的歐洲ENTSO-E標準。這是我國儲能技術標準首次在中亞市場獲得官方認可,為后續技術輸出奠定規則基礎,標志著從單純設備出口向技術標準輸出的轉型突破。
全產業鏈協作深化。合作不再局限于電站建設,向上游延伸至設備制造本地化,應用中國推動的“技術轉移+制造本地化”模式重塑區域產業鏈。2025年4月15日,中能建牽頭實施的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光儲一期項目進入質保運維階段,是中國新能源全產業鏈出海的系統化實踐,通過全方位技術整合、管理創新與國際合作,實現了中國技術標準與工程管理模式的落地,為中亞能源結構轉型提供可復制的“光儲一體化”模板。
區域電網互聯互通潛力釋放。在滿足本國需求的基礎上,探索利用中亞豐富的可再生能源,通過電網互聯實現區域內乃至更廣范圍的綠色電力貿易,將中亞打造為“亞歐大陸綠色電力樞紐”的構想日益清晰。第二屆峰會再次強調了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重要性,為未來電網層面的“中亞能源共同體”深度合作鋪路,實現通過綠電貿易增強區域能源韌性和凝聚力。
綠色金融支撐強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絲路基金、中國政策性銀行(如國開行、進出口銀行)以及商業金融機構,為中亞新能源項目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資支持。中國倡導的綠色金融理念和實踐,將環境效益轉化為金融信用,建設符合中亞國家特性的綠色投融資模式,正為中亞綠色轉型注入寶貴的資金活水。
挑戰猶存,攜手破局:共筑可持續未來
盡管中國—中亞深化合作前景光明,仍需共同應對挑戰。一是政策與監管環境。部分中亞國家新能源政策框架、電價機制、并網標準仍在完善中,長期穩定性和透明度有待提高,可能影響投資者信心和項目可持續性。峰會上達成的共識為改善營商環境提供了頂層指引。二是基礎設施瓶頸。部分國家電網相對薄弱,消納大規模波動性可再生能源的能力有限,需要同步加強電網升級改造和儲能設施配套建設。三是地緣政治波動。區域及全球地緣政治經濟形勢變化可能對項目融資、供應鏈穩定、市場預期帶來不確定性。
面向未來,在中國—中亞峰會搭建的高層對話機制下,雙方持續加強政策溝通與協調,推動建立更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投資和監管框架,促進長期合作;共同規劃并投資于電網現代化和智能升級,提升電力供應的可靠性與效率,為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拓展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推動創新金融工具使用,增強項目韌性,應對全球市場波動,提高基礎設施項目的抗風險能力;深化技術交流,共同探索適合中亞特點的低成本高效益儲能解決方案,解決能源供應不足和結構性問題,推動區域能源系統的智能化和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主席此次中亞之行及第二屆峰會的成功舉行,再次彰顯了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建命運共同體、共享發展機遇的堅定決心。在元首外交的戰略引領下,在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中,中國與中亞國家必將攜手并肩,克服挑戰,推動新能源電力合作不斷邁上新臺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強大的綠色動能。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