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5-04-25 09:35
司劍云 劉曉霄 薛鈺
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核心載體,“西電東送”南通道工程歷經三十余年發展,其戰略定位已實現三重跨越:從傳統能源輸送轉向低碳樞紐,從區域互補升級為國家能源網絡整合,從國內資源配置延伸至國際能源合作;其功能從區域能源電力調配演進為服務“雙碳”目標、推動全球能源電力治理系統性工程,成為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
可持續發展內涵發生深刻變化
隨著電解鋁、硅材料等高耗能產業持續在西部地區加碼布局,未來幾年內電力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送受端利益協調問題進一步凸顯,加之電力市場改革持續深化,促使“西電東送”南通道可持續發展內涵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
供需協同,支撐保供。聚焦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引發的源荷曲線時空錯配矛盾,實現“雙側互動—多維協同—潛力釋放”,即突破傳統單向輸送模式,構建送受兩端多形態網絡結構耦合、多類型能源聚合、多市場主體協作的新型協同機制,在電源側與負荷側同步開展靈活性資源挖潛。
清潔低碳,共創價值。通過構建大范圍互濟共享的清潔能源供給體系,推進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的集約化開發,同時促進受端區域新型儲能配套建設,實現送電結構的低碳化重塑與受端能源消費的綠色替代,“西電東送”將形成貫穿發輸配用全環節的清潔能源價值鏈。
柔性高效,實現共贏。未來基于數字化調控技術,充分發揮正常運行方式下跨區域通道輸電能力,挖掘特殊需求情況下送受端區域間余缺互濟能力和緊急支撐能力,依托“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電力市場機制協調多元市場主體利益訴求,支撐新能源按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廣泛接入,打捆外送,進一步提升全要素資源優化配置效率。
可持續發展問題及解決路徑
通道走廊作為保障“西電東送”南通道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載體,亟須厘清南方區域外部接續通道規劃布局,緩解總電量缺口問題。西部地區高耗能產業發展帶動電力需求快速增長,疊加風光等新能源出力保障低等特性,南方區域實現電力系統電力電量實時平衡難度上升,考慮在更大范圍內(如國內西藏、四川、新疆、內蒙古等地區及國外瀾湄地區)進行電力資源優化配置,新建南通道接續工程迫在眉睫。但目前待建工程建設時序性不穩定,對供受端區域供需矛盾的傳導路徑不明確,且外送落點爭執不斷,地方博弈加劇。
近年來,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持續深化與國家電網、地方政府建立多層次合作渠道,與各方建立戰略合作框架,聯手探索跨域電力資源協同配置機制。綜合研判待建通道建設周期,收集待建通道沿線所在省份網架承載力情況,及早預判不同外送線路走向對沿線各地區的影響程度,提前做好解決預案,推動政府進行統籌協調,做好重點工程投產準備工作。
調控運行作為保障“西電東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手段,“西電東送”通道功能亟須由單一線性往多元互濟轉變,緩解“不同時序電力電量缺口”問題。現有單一輸電模式相對剛性,供端專注電源建設和電網運行,受端聚焦用電需求的時空匹配和成本,雙方缺乏深度協同,難以應對供受端高比例新能源并網帶來的不同時序電力電量“硬盈余”或“硬缺口”,電力系統靈活性資源不足問題凸顯,影響了“西電東送”戰略整體效益。
南方電網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手段,實現電力供需實時監測和預測預警,為電力調度提供精準依據。統籌供受兩端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開展跨省區柔性互聯、電力資源互濟共享能力建設等可行性分析,實現一體規劃、一體運行。積極探索多元主體協調互動商業化模式,加快建設區域電力余缺互濟市場化交易機制,推動電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優化配置。
市場建設作為激發“西電東送”南通道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亟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完善定價機制,緩解“電力供需時空錯配”問題。“西電東送”主要依靠省與省之間簽訂的中長期電力協議,采用經營期法或“準許成本+合理收益”法核定“網對網”和“點對網”輸電通道的單一制電量電價。該定價機制相對簡單,在前期執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現貨市場、中長期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碳市場等銜接還不順暢,省內市場、省間市場耦合不充分,導致中長期協議電價與現貨市場價格存在顯著價差,無法體現電力供需時空價值,削弱了價格引導作用,“西電西用”意愿逐步加強。
南方電網以區域現貨市場建設為牽引,推動跨省區市場與區域、省級市場逐步實現常態化聯合運行,以市場化的手段引導電能在平衡富余地區和平衡緊張地區之間及時調配。理順電價形成機制,建立健全公平有序的電力市場交易機制,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創新區域間電力合作利益共享機制,探索跨區域交易時序、交易組織、交易流程等核心規則,實現跨省區日前、日內的電力余缺互濟,促進東西部多方共贏。
(作者單位: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超高壓輸電公司昆明局)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