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時間:2025-04-18 16:04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組織撰寫的《中國發展報告2024》日前正式發布,并由中國發展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共同出版發行。該報告記錄了2023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同時,還收錄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多項重要研究成果。其中《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趨勢和影響》一章對工智能的技術經濟特征、發展趨勢以及我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所在等進行了分析。
報告認為,人工智能本質上是讓計算機系統具有感知、認知、決策等類似人類智能的能力。人工智能的發展呈現四大技術經濟特征:一是首個能夠以自我組織、自我增強的方式高速迭代的顛覆性技術。二是賦能能力很強的“底座型”和通用型技術。三是壟斷性很強,“贏者通吃”局面正在形成。四是“黑箱”特性突出。
分析認為,大模型可以讓知識生產的邊際成本趨零。人工智能的應用成本顯著低于互聯網、固定電話等歷史上的ICT技術,有望大幅提升生產力。大模型訓練的參數量、數據集和算力持續擴大,將導致“強者恒強”“贏者通吃”效應,技術領先者的市場地位難以被撼動。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研發涉及的學科領域廣泛且復雜,對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構成了挑戰。
報告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呈現三大趨勢,即數據、信息、知識密集型行業將率先成為人工智能技術的主要應用場景,大模型之外的新技術路線將持續涌現,AI與其他前沿技術加速融合,催生更多科技新賽道。
目前,我國在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方面具備良好條件,三方面優勢較為顯著:
一是主要人工智能消費潛力巨大,產業應用場景廣闊。我國具有發達的數字基礎設施和量大面廣、多層縱深的消費級市場,這是模式創新和業態繁榮的重要基礎,并且消費者對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接受程度很高。同時,我國制造業大國優勢突出,應用場景廣闊,擁有全球門類最齊全的制造業體系和最大的制造業增加值,具備率先推動和引領人工智能在制造業領域垂直應用的有利條件。
二是科技基礎較完備,技術跟進能力強。我國科研體系規模全球最大,人工智能論文發表量和引用量、專利申請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同時,我國也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大學畢業生中有45%是理工類人才,在中高級技能人才培養上具有突出的規模優勢。科技型企業數量龐大,且企業和研發機構總體上擁有緊跟全球科技巨頭研發進度的能力。
三是智能基礎設施領先,經濟智能化升級具備良好條件。我國算力設施具備規模優勢,截至2023年底,我國在用算力中心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位。電信、綠色電力基礎設施全球領先。數據資源規模也在快速增長。
報告建議,我國人工智能政策可以按照“發展優先、守好底線、應用驅動、科技引領”的原則,重點從做強應用和發展技術兩方面久久為功。(顧陽)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