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能源中國IOS版

  • 能源中國安卓版

  • 隴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觀點

構網型儲能如何成就青海“好風光”? ——探訪全球首個50MW/100MWh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電站

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4-14 14:11

構網型儲能如何成就青海“好風光”?

——探訪全球首個50MW/100MWh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電站

見習記者 雷歆蕊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趙坤

  早春的格爾木沙漠上,寒風卷著細沙掠過雪白的儲能艙群棱角分明的艙體陣列把荒蕪的戈壁切割出科技感輪廓。一排排艙群之間,排列整齊的變流器矩陣發出低沉嗡鳴與掠過戈壁的風聲形成“共振”

  這里是全球首個50MW/100MWh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電站——青海格爾木魯能50MW/100MWh構網型儲能電站。

青海格爾木魯能50MW/100MWh構網型儲能電站全景

  該項目由中國綠發青海分公司與華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于2024年5月31日正式投運,對進一步提升青海地區新能源接入比例,有效解決我國弱電網環境下新能源接入問題起到積極示范作用。

  投運已有10個月,項目哪些先進技術經驗值得復制推廣?對青海省打造清潔能源產業示范高地有何積極意義?記者近日踏入格爾木漫無邊際的沙漠荒灘,一窺項目背后的成功密碼。

  毫秒級響應守護電網安全

  跟隨中國綠發青海分公司檢修中心經理蘇岳的腳步,記者來到了格爾木構網型儲能項目基地——成排的儲能艙如同列隊的哨兵,在荒原之上默默守護著每一道電流的平穩流動。

  何為構網型儲能?如果把傳統的跟網型儲能系統比作僅執行充放電操作、無法主動干預電網狀態的“被動乘客”,那么構網型儲能系統則被賦予了“駕駛員”的主動性。

整齊排列的儲能箱陣與變流器設備

  “當光伏、風電等新能源設備遭遇電壓驟變時,設備往往自我保護式逃逸’——當電網電壓波動超過設備耐受范圍,新能源場站會連鎖脫網,造成電力缺口擴大、系統頻率崩潰等系統性風險。”蘇岳介紹。

  而相較于常規儲能,構網型儲能的核心突破在于其自主決策能力。

  蘇岳告訴記者,該項目通過在35千伏并網點的智能監測捕捉電網波動異常,快速自主啟動調節程序——電壓過高時吸收無功功率形成降壓緩沖,電壓過低時釋放有功功率構建電壓支撐。這種無需等待調度指令的毫秒級響應,突破了傳統AGC、AVC系統的時滯瓶頸與被動依賴。

  記者獲悉,為驗證技術有效性,項目于2024年6月順利通過了全球首次100兆瓦時構網型儲能電站人工短路擾動試驗。

  “系統僅用時200毫秒便主動支撐起對電網來說最為‘致命’的階躍故障,實現了故障穿越,電網得以順利保持穩定運行。”蘇岳說道。

  引領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當前,在新能源加速替代傳統能源的進程中,大規模儲能系統正面臨電池一致性管理的嚴峻挑戰——當電芯通過串并聯組成百兆瓦時級儲箱陣時,電池個體差異引發“木桶效應”日益凸顯。

  “傳統儲能系統中,串聯電芯組內容量衰減不均會導致整組可用容量大幅縮水若某電芯提前充滿或放空,整組充放電過程即被強制終止,造成設計容量與實際出力間的顯著落差。”中國綠發青海分公司電力營銷部負責人張維濤告訴記者,為緩解這一問題,行業通常依賴人工定期校準,不僅需耗費大量人力運維成本無法阻止失配現象的持續發展

  而該構網型儲能系統的智能組串技術則為每個電芯配置獨立的智能優化器,可實時監測并動態調節充放電狀態。張維濤介紹,當某電芯提前到達設定值時,優化器自動切斷其回路,其余電芯繼續工作至全部達到同步狀態,放電狀態同理。

中國綠發青海分公司檢修中心員工方有軍(左)李修林(右)正在巡檢構網型儲能電站

  “這種自主調控使得電池組始終處于同步工作狀態,提升容量利用率的同時,也可縮短投資回報周期。”張維濤說。

  另一方面,一旦系統檢測到某電芯溫度或電壓異常時,優化器可及時將其從主回路中“甩出”隔離。相較于傳統儲能系統故障電芯引發的連鎖反應,該智能組串技術將風險范圍壓縮至最小單元,大幅降低了熱失控概率。

  張維濤指出,當前行業部分企業為追求降本,弱化了系統安全冗余,這種發展模式難以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對儲能設備的長期可靠性要求。

  “在新型儲能產業的發展初期,樹立較高的標準與規則十分重要,這將助推行業發展進程中實現‘良幣驅逐劣幣’效應,引導產業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張維濤補充。

  助力青海高質量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

  近年來,青海錨定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的目標要求,以能源安全新戰略為引領,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

  青海省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省電力總裝機突破7100萬千瓦,清潔能源、新能源裝機占比分別達94.6%、70%,在全國率先實現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占比“雙主體”

  然而,在新能源電力高比例接入的背后,青海省電網的穩定性正面臨關鍵考驗。

  “由于省內火電主要依賴疆煤供應,傳統支撐性電源不足,難以充分支撐調峰和應急需求。同時,作為‘綠電外送’重要基地,特高壓輸電線路的穩定運行也對抽水蓄能、儲能等靈活調節電源提出較高要求。”張維濤說。

  記者了解到,與地理資源受限且建設周期較長的抽水蓄能,構網型儲具備更強的時間優勢與環境適應性。以格爾木項目為例,從建設到投運僅用時三個月印證了其快速部署能力,無疑為青海乃至同類型區域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靈活性電源解決方案。

  “我們可以暢想,若該技術實現放量應用,將有望規模化替代火電支撐角色,助力實現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穩定接入,從而進一步下壓發電成本,推動電力系統深度變革,對促進青海高質量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張維濤說。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