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能源中國客戶端 時間:2025-03-27 16:53
華為以“平臺+生態”雙擎驅動電力智變
華為中國區電力系統部總經理 李繼光
在能源結構加速綠色轉型的背景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面臨新能源消納、電網柔性調控等核心挑戰。
3月20日召開的華為中國合作伙伴大會2025,揭示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破局之道——以“伙伴+華為”的合作伙伴體系為核心,與伙伴共同打造堅實的算力底座,全面加速行業智能化走深向實,共筑解決方案競爭力,共贏時代新機遇。
華為中國區電力系統部總經理李繼光
技術底座:破解新能源“雙高”運維與消納難題
我國新能源高速增長已經成為常態,電力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雙高”挑戰,即高比例新能源接入與高滲透率分布式能源。風光大基地跨區域協同運維難,如華電葦湖梁基地,延綿數十平方公里的超大規模場站使得傳統運維方式捉襟見肘,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且效率低下。同時,新能源間歇性導致電網穩定性承壓,在南方區域,新能源滲透率已超 60%,對電網的實時調度與平衡提出了極高要求。
清潔能源基地快速建設需構建智能化運維、安全保障、跨區域協同及全周期效能優化體系,以應對規模化挑戰。華為聯合伙伴聚焦客戶需求打造了新能源統一的維檢平臺,助力客戶實現電站的無人值班、少人值守。華為提供大基地無人區的網絡覆蓋方案、數字平臺的底座、人工智能的算力等,伙伴提供運營管理應用系統,智能維檢管理平臺,等算法,最終助力客戶實現設備狀態全面感知,生產數據多維分析,經營決策智能統籌,實現新能源生產運營的可觀、可測、可控、可調。
在確保電網安全的前提下,為較大限度開發利用新能源,南方電網聯合華為、華南理工、武漢大學等以產學研合作方式共同研發出新型電力系統智能仿真計算工具,即“馭電”大模型。
華為為客戶提供了人工智能的算力底座,支撐孵化電力領域大模型,構建電力行業的算子庫和開發框架,實現了算網存統一納管和集群部署,在新能源瞬時滲透率達到70%以上時進行狀態實時模擬,實現電網運行智能仿真,逐步從理論驗證進入落地應用。
截至目前,南方電網“馭電”智能仿真大模型已經基于云南電網3500個節點數據,已完成人工智能技術訓練,成功實現未來海量電網運行方式的智能生成,并正在實際電網運行中推廣試用。作為全球首個電力大模型,具備強大的算力與仿真能力,算力效率提升千倍,能夠支撐 70% 滲透率實時模擬,且誤差控制在1.5% 以內。這一技術的應用,使得電力系統的規劃與調度更加精準高效。
比特與瓦特融合:開源生態與創新的雙重突破
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征程中,生態建設與技術安全至關重要,如電鴻物聯操作系統。
在開源共建方面,一方面華為通過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的合作,吸引了涵蓋模組、終端設備等關鍵領域的350余家產業鏈廠商加入生態當中。另一方面通過采用分布式軟總線技術,打通電力設備邊界,實現電力設備即插即用。截至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60款核心、12款模組,以及54類電網設備的適配工作,并且覆蓋了63%的關鍵智能設備類型。
在根技術方面,電鴻系統從內核到應用層均擁有知識產權。同時,系統采用了軟件包簽名管理、設備啟動安全校驗等安全機制,既保障了電力物聯網的安全性、可靠性,也滿足了電力系統的高安全性要求。
在深圳南山“電鴻化”小區,電表數據通過電鴻系統即時傳輸至手機端,實現了設備即插即用與遠程批量升級,安裝調試效率提升80%。配電房改造后,故障自愈時間縮短至秒級,且支持光伏、儲能系統的快速接入與協同調控。這一案例證明,合作伙伴通過電鴻平臺可實現技術融合與價值共創,既推動了電力物聯網的應用落地和電力行業的數智化轉型進程,更形成了跨領域、跨行業的協同創新模式,提升了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實現了生態共贏。
AI 重構生產力:盤古大模型與行業大模型共振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變著電力行業的生產力格局。
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電力行業的各個業務場景加速融入AI浪潮中。相信越來越多模型的不斷涌現,能夠很快讓每一名電力員工用上自己的數字助手。
在電力行業,基于推理大模型構建企業的知識中心,可實現文檔與數據高效檢索,以及運維檢修知識問答,企業安全規程問答等。同時,可以輔助電力企業文檔編制與紀要生成,輕松應對“文山會海”;還可以高效整合氣象數據、設備運行參數、電力負荷數據等等,為智能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在人工智能時代,華為已經基于盤古大模型,深入行業、選擇場景,聯合頭部企業和伙伴。例如與華電集團,玖天氣象聯合開發的氣象功率預測模型,已經大幅提升新能源功率預測的準確性。
未來,華為將進一步把大模型與電力核心生產場景深度融合,為電力企業帶來全新的價值。
生態共贏:開啟電力數智新時代
從華電烏魯木齊百萬風光基地到粵港澳大灣區數字電網,華為與伙伴的聯合創新正通過生態的“毛細血管”滲透至行業末梢。
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勉總結,朗坤智慧和華為的合作可以用戰略引領、技術融合、生態共建三個關鍵詞來概括。核心是技術互補、資源共享、市場協同,形成聯合研發、聯合交付、聯合推廣的合作模式。
北京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子剛也指出,華為與岳能科技的合作已啟動技術驗證層、產學研協同層、產業聯盟層3個層次的生態協同。他期待華為能繼續開放鯤鵬開發工具鏈、能源行業大模型訓練框架、邊緣計算標準化接口3大能力。雙方共建“零碳園區智能體”示范項目,以“算力換電力”推動度電成本下降,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中國方案。
山東梅格彤天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曉梅則表示,在AI賽道上,從工具到生產力尤為重要。期待華為能夠打造“AI工廠”模式,提供從算力、工具鏈到行業Know-How的一站式服務,讓合作伙伴可以更聚焦行業價值的呈現。
合作伙伴們的字字句句,都凝聚著對攜手共進、擘畫未來的殷切期望。
未來,我們會繼續以“伙伴+華為”的合作模式,幫助商業市場客戶在數智化上實現“一觸即達”。
“因聚而生,眾智有為。”眾智就是希望匯聚大家的力量、行業的力量。以前人們說,用數字化的手段所有的行業都能再做一遍。現在面臨智能化時代,我們這個行業同樣可以重新再做一篇。因此,我對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當“眾智有為”的生態勢能疊加強勁的算力底座,這場以創新應對不確定性的變革,正在書寫電力數智化轉型的中國方案。
依托"伙伴+華為"在數字技術與能源生態領域的深度融合,我們誠邀更多行業伙伴協同創新,圍繞電力行業轉型升級的三大核心路徑——數字化轉型、綠色能源應用及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共同打造標桿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