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石化報 時間:2024-10-25 18:47
前美國總統高級顧問建議針對人工智能行業的電力需求擬定限制法規,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項目研究員則表示,美國需要提高電力供應能力,而非針對特定行業的電力需求制定限制法規
圖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農場的風力渦輪機。視覺中國供圖
近日,美國參議員馬丁·海因里希稱,美國用電量幾代人以來首次出現增長,這將進一步提高化石燃料需求,推動化石燃料產量的提高。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2023年,美國商業電力需求總量達到140億千瓦時,與2019年相比增長了1%。其中,人工智能數據中心電力需求的增加是主要驅動力。
對此,前美國總統高級顧問布萊恩·德澤與莉薩·漢斯曼都認為,美國應當擬定限制法規,要求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直接從新建的低碳發電廠獲取電力,而非使用化石燃料發電廠的電力。但兩人同時表示,擬定限制法規是一種可擴展的模式,也可用于面臨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的其他行業。
美國電力需求持續上升
近年來,一系列新興因素正在推動美國電力需求上升。首先,在政策激勵和商業投資的共同推動下,美國正在實現汽車和家庭供暖的電氣化,在不遠的將來,鋼鐵生產等工業環節也可能實現電氣化,極大地提高了電力需求。其次,技術創新正在帶來全新的用電來源,對計算要求極高的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就是最直接的例子,此外還有大規模的關鍵礦物提煉、室內農業等。
與此同時,清潔能源也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在電力行業占據主導地位。隨著燃氣電廠、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的競爭力不斷提高,燃煤發電在美國已走向末路。燃氣發電也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影響下,市場占有率有所降低。
但是,即使加快部署速度,低碳電力供應也可能跟不上電力需求的強勁增長。對于大型企業來說,滿足需求最快速、直接的方式(盡管不是唯一的方式)往往是利用新的或現有的燃氣發電產能。為了解決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和來源可靠性的問題,一些燃煤電廠甚至推遲了退役時間。盡管如此,這并不代表碳排放量會激增。
過去十年,在氣價較高的年份,燃煤發電量也有所上升,這表明天然氣仍在發揮能源轉型“橋梁”的作用。即使是激進的去碳化方案,也預計天然氣未來幾十年仍將發揮重要作用。從長遠來看,燃氣發電廠可能與豐富的低碳電力系統完全兼容,以保證電力的穩定供應。
限制法規無法滿足企業需求
此前,美國已出臺針對氫氣的限制法規,被稱為“三大支柱”。該法規要求美國氫氣生產商必須保證電解槽的耗電量與所使用可再生能源每小時的發電量相匹配,電解槽所使用的電力來源必須是可再生能源生產,且必須與氫氣制造設施來自同一市場或運營區域,從而保障氫氣制造產業不會造成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這一法規至今在美國仍存在巨大爭議。
美國能源咨詢公司Evolved Energy Research研究表示,“三大支柱”都是防止氫氣生產造成碳排放量大幅增加并影響美國氣候的基礎性防護措施,并不會造成氫氣產業發展滯后。德澤與漢斯曼也表示,應將“三大支柱”政策應用于人工智能行業以限制其巨大的電力需求。
但是,也有專家認為,現階段過于嚴格的氫氣額外性標準是矯枉過正,可能讓該行業窒息在“搖籃”中。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表示,如果將針對氫氣生產的“三大支柱”,尤其是其中針對所用電力來源的法規應用于人工智能領域,不僅無法解決該領域大型企業電力需求旺盛、供應不足的問題,而且將為人工智能行業帶來不確定性,阻礙其進一步發展。
近日,谷歌宣布,計劃建設新的小型核反應堆。而微軟則因缺乏可靠的發電設備,宣布與星座能源公司合作重啟已關閉的三里島核電站,并購買重啟后20年的電力以供數據中心使用。三里島核電站在1979年發生過核泄漏事故,但直到2019年才關閉,每兆瓦時100美元的電價幾年前是十分昂貴的,但現在卻因為限制法規的出臺具有了新的吸引力。
審批程序或成新阻礙
人工智能、氫能、核能、地熱和可再生能源行業面臨的真正問題是大型項目無法投入建設。根據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統計,目前有發電裝機容量共計2.6兆瓦的低碳發電設施正在排隊等待審批。但這些項目中只有約1/5能順利通過。未來幾年美國的新能源發電總量或將達到36萬兆瓦時,遠高于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的預測需求。然而,技術許可與審批障礙已成為關鍵瓶頸。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美國《通貨膨脹削減法案》支持的項目中有40%都因審批被延誤,有840億美元的經濟活動正等待審批,其中不乏低碳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據悉,電池、太陽能和風能項目占2023年新增排隊項目的80%以上。
與此同時,相比于石油和天然氣,低碳技術要遵守更嚴格的標準,因為前者受益于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的豁免政策,而后者卻沒有。新的限制法規意味著額外的檢查,幾乎等同于必然的延誤。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項目研究員麥克吉迪表示:“政策制定者應慎重開針對特定行業制定電力法規的先例。未來幾十年,美國國家電網將面臨各種新的電力激增問題,如千兆瓦級半導體制造廠、電力密集型電池制造廠,以及電動汽車的巨大用電需求。德澤和漢斯曼的建議將適得其反,為我們正在努力擴大規模的行業埋下新隱患,同時加劇技術的政治化與政策的不確定性。美國真正需要的是提高電力供應能力的措施,以及優化排隊審批進程,允許更多資源在現有電網下連接,而非針對人工智能行業的電力需求制定單獨的限制法規。(王鈺杰)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