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石化報 時間:2024-10-25 18:47
2030年世界煉油行業和石油貿易格局展望
國際能源署《2024年石油報告》深度分析
編者按
國際能源署(IEA)近日發布年度中期展望報告《2024年石油報告(Oil 2024)》,其中對2030年世界煉油行業以及石油貿易格局進行了分析和研判。當前,能源轉型正在深刻改變全球的能源和經濟形勢,石油行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也在加快。作為石油產業鏈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煉油行業在世界經濟和各國民眾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系統全面地分析全球煉油行業發展趨勢,既能夠更好地研判未來石油行業變化,對于分析展望全球石油貿易格局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全球煉油行業增長放緩
國際能源署在《2024年石油報告》中指出,2024年至2030年,全球煉油行業將迎來一段緩慢增長的時期,預計設計能力(包括凝析油分離)將從1.042億桶/日增加至1.074億桶/日。到2030年,預計全球煉油生產能力可以滿足世界每天8580萬桶的成品油需求。
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世界前五大煉油能力的國家分別為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和沙特阿拉伯。不過,從煉廠加工量來看,2023年美國排名世界第一,當年加工石油的數量為1596.3萬桶/日,占比世界的19.2%;中國排名第二,加工石油的數量為1510.2萬桶/日,占比世界的18.2%。
預計到2030年,全球煉油產能將凈增加330萬桶/日,但預計煉油廠的加工量僅增加210萬桶/日,成品油(不包括煤基合成油/天然氣合成油、添加劑、工業直接使用的原油和餾分產品)的需求增長將只有120萬桶/日。隨著石油需求增長逐漸減弱,預計全球煉油產能利用率將下降,從而推動產能更加合理化。
預測期內,全球宣布關閉的煉油產能低于歷史平均水平,未來幾年可能會宣布關閉更多的煉油產能。2025年是煉油廠關閉的高峰期,屆時將有總計80萬桶/日的產能關停。其中,歐洲關停4個煉油項目的產能合計為48萬桶/日,美國宣布關停的兩個煉油項目總產能為38萬桶/日。
煉油產能投資的放緩主要由于以下幾個因素,即預期石油需求增長的放緩、推動燃油車向新能源車轉型的法規發布(尤其是在歐洲),以及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政策的壓力,從而使煉油商對進一步擴張猶豫不決。煉油行業的投資重點,已經從專注于項目規模和復雜性的提高,轉向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及靈活協同處理低碳原料和可再生燃料的生產。
此外,由于碳稅不斷上漲、生物燃料供應不斷增加、燃油效率法規以及電動汽車銷量的激增等因素削弱了對精煉運輸燃料的需求,煉油企業的盈利能力受到了抑制。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與近期創新低的煉油利潤率形成了對比,導致許多煉油商減緩投資。
新冠疫情結束后,隨著因疫情大流行期間受限和供應鏈瓶頸而推遲的項目逐步完工,全球煉油產能激增。2024年至2026年,全球投產的煉油項目約為440萬桶/日,占預測期內總增量510萬桶/日的大部分。2026年以后,預計完工的煉油項目相對較少。在全球需求放緩以及天然氣、生物燃料和可再生燃料供應增加的背景下,未來三年可能是煉油凈產能實現較快增長的最后時期。
從全球煉油凈產能增加的區域分布看,蘇伊士運河以東地區將凈增煉油能力280萬桶/日,占增長的近85%,主要來自中國、印度和中東的新開發項目。
國際能源署分析認為,對精煉產品的需求增長在2030年之前將轉為負值,超出成品油需求而導致面臨關閉風險的煉油產能將增加。2030年,歐洲和北美的煉油風險產能預計在100萬至150萬桶/日之間。相比之下,一些地區的閑置煉油產能將減少,尤其是在中國。多年來,提高煉油利用率一直是中國政府的目標。由于煉油利用率的提高,非洲和俄羅斯的煉油風險產能將小幅度下降。
全球煉油行業呈現分化新趨勢
在《2024年石油報告》中,國際能源署較為詳細地分析了從目前至2030年全球煉油行業的發展趨勢,認為2030年前,世界各地的煉油行業將出現較大的分化。
美洲:煉油業面臨挑戰
未來幾年,美國煉油行業將面臨重大的挑戰,需求下滑的趨勢和出口市場的萎縮,將給美國煉油利用率帶來壓力,這可能促使美國煉油商采取進一步的改造和重組措施,以保持行業競爭力。預計到2030年,美國煉油加工量將下降近100萬桶/日,以適應美國石油產品需求下降140萬桶/日的趨勢。
在過去的十年里,由于資產老化,墨西哥煉油系統的利用率遠低于平均水平。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正在推進煉油廠升級擴建項目,預計2030年墨西哥煉油利用率將提高至63%。2025年,34萬桶/日的多斯博卡斯港煉油廠將投入運營,有望大大減少墨西哥對美國燃料的依賴。
在南美洲,僅由巴西推動的煉油產能將增加13萬桶/日,與該地區約10萬桶/日的需求增長保持一致。盡管煉油能力有所增長,但在預測期內,該地區仍將是石油產品的凈進口地。巴西正在著力提升現有煉油廠的煉油能力和柴油質量,推進其與生物燃料行業的結合,預計到2030年,巴西國內柴油和汽油進口需求每天將減少近25萬桶。
歐洲:需求低迷導致煉油廠減產
隨著成品油需求的下降,預計從2023年到2030年,歐洲煉油廠的日加工量將減少150萬桶。自2010年以來,歐洲一直以每年不低于22萬桶/日的速度關閉煉油廠產能。2024年,埃尼集團關閉了12萬桶/日的利沃諾煉油廠。2025年,英國13萬桶/日的格蘭杰默斯煉油廠將改造為生物燃料設施,bp將關閉蓋爾森基興煉油廠8萬桶/日的產能,而殼牌將減少萊茵蘭煉油廠15萬桶/日的產能。在過去的五年中,歐洲平均每天向西非出口近50萬桶汽油。但隨著尼日利亞新建煉油廠的產能增加,歐洲煉油廠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
非洲:煉油產能有望顯著增長
在非洲,煉油廠產能在預測期內有望增加75萬桶/日,這與該地區精煉產品需求預期增長84萬桶/日基本一致。然而,非洲大陸仍然嚴重依賴石油產品的進口。
尼日利亞65萬桶/日的丹格特煉油廠即將投產,成為該地區煉油行業的重要轉折點。該設施仍處于啟動階段,預計將于2025年全面投入運營。在加納,特馬煉油廠的原油日處理能力年初達到了4萬桶,旨在減少對進口石油產品的依賴。盡管非洲煉油產能上升,但預計2030年仍將需要近230萬桶/日的進口石油產品,來滿足不斷增長的地區需求,其中近60%是柴油。
中東地區:煉油產能增長將放緩
中東地區是原油和成品油的主要出口地。到2030年,該地區煉油產能將增加63萬桶/日,占蘇伊士運河以東地區總煉油產能增量的23%,煉油廠加工量將增加120萬桶/日,利用率將攀升近6%。中東地區煉油產能的增長將在本十年的中期放緩。
伊朗將在2026年前,將其凝析油精煉量提高18萬桶/日。伊拉克計劃將其煉油能力擴大32萬桶/日,同時提高煉油廠產品品質,向出口精煉產品過渡。沙特阿拉伯朱拜勒煉油廠將在2024年擴建2萬桶/日。
印度:煉油能力持續增長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印度的煉油行業發展迅速。憑借580萬桶/日的總煉油能力,印度已成為全球第四大煉油國。面對來自中東煉油廠的挑戰,印度煉油行業希望在有效滿足國內油品需求的同時,成為輕質和中間餾分油的可靠全球供應商。
人均GDP的持續增長和城市化,推動了印度對石化產品的總需求強勁增長,從而確保印度煉油行業的持續活力。目前,印度有23家正在運營的煉油廠。到2030年,印度的煉油能力將增加到680萬桶/日。
中國:煉油產能建設放緩
預計到2030年,中國煉油能力將增加90萬桶/日,達到1900萬桶/日;原油加工量僅增加40萬桶/日,而石腦油和液化石油氣/乙烷的進口量將增加90萬桶/日。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電動汽車市場滲透率的提高和汽油需求的下降,車用燃料尤其是汽油的過剩將會加劇。
中國建設煉油廠的步伐正在放緩。從2027年至2030年,中國沒有重大的新建煉油項目。預測期內,中國年平均凈增煉油能力約為13萬桶/日,遠低于過去十年的年平均值30萬桶/日的水平。
亞太地區其他國家:煉油業發展差異較大
到2030年,日本對成品油的需求預計將減少近27萬桶/日。日本煉油廠以滿足國內燃料需求為主,與較新的亞洲煉油廠相比,其規模和加工能力均處于競爭劣勢。山口煉油廠今年一季度關閉后,自2006年以來日本累計關閉的煉油產能達到170萬桶/日,相當于該行業近20年前峰值的三分之一。
相比之下,韓國的石油需求相對穩定,煉油產業與國內石化產業深度融合。韓國是油品凈出口國,預計到2030年,韓國成品油的總過剩量將超過50萬桶/日。盡管如此,韓國仍嚴重依賴進口液化石油氣、乙烷和石腦油作為其石化行業的原料。
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巴板煉油廠,將在2025年將其原油蒸餾能力提高10萬桶/日。泰國將在2026年完成其12.5萬桶/日的斯里蘭卡拉查煉油項目。文萊的大摩拉島煉油廠二期項目將于2029年投產,計劃增加產能5.5萬桶/日。蒙古和越南也將對現有煉油項目進行小規模的升級,增加煉油產能5萬桶/日。然而,由于人口和經濟的增長,加上石化工業的擴張,這些亞洲國家仍將繼續嚴重依賴汽油、石腦油、乙烷和液化石油氣的進口。
全球石油貿易格局加速演變
全球煉油行業格局的變化,必然帶來石油貿易格局的相應改變。在《2024年石油報告》中,國際能源署對從目前至2030年全球原油和成品油的貿易格局與未來趨勢進行了系統分析。在供應增加和需求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全球原油供給將從2024年的供給不足轉為過剩,預計2030年原油過剩量將達到70萬桶/日。原油供應量超過了全球進口的需求,這為重建全球石油庫存提供了機會。
大西洋盆地:更多的原油和成品油將運往亞洲
亞洲日益嚴重的結構性原油短缺,加上大西洋盆地日益增長的原油過剩,將決定2030年前的石油貿易格局。此外,中東含硫原油出口的減少部分,將被巴西和圭亞那石油供應量的增加所抵消。美國的輕質頁巖油,將增加對歐洲、西非和亞洲輕質低硫原油的供應,大西洋盆地原油在這些地區的市場份額將增加。
預測期內,大西洋盆地煉油產能和原油供給的增長,均大幅超過成品油需求的增長,從而導致煉油利用率下降,這主要集中在歐洲和美國。在蘇伊士運河以東的地區,中東、印度將引領原油加工量繼續增長。
到2030年,大西洋盆地原油和凝析油的供應過剩將增加270萬桶/日,而蘇伊士運河以東的缺口將增加280萬桶/日,這意味著向東流動的原油數量將增加。
美洲:世界重要的原油和成品油輸出地
美洲的原油和凝析油凈出口量,預計將從2023年的460萬桶/日增加到2030年的800萬桶/日。受美國和加拿大產量增加的推動,北美的出口量到2030年將增加至360萬桶/日。
2030年,預計美國仍將有大約500萬桶/日的石油產品供應過剩,包括液化石油氣/乙烷、汽油、石腦油和柴油。美洲其他地區的供應缺口,可能會吸收美國近40%的過剩液化石油氣,其余則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區。
今年5月初,日輸送量89萬桶的加拿大跨山管道開始運營,把更多的加拿大重質原油出口到了美國西海岸和亞洲,為區域間貿易創造了新的機會。隨著重質原油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這種貿易模式的轉變有望重塑全球的航運業。預計2030年前,加拿大西部管道的出口能力仍將保持在510萬桶/日。
墨西哥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之一。預計到2030年,墨西哥將需要約30萬桶/日的進口燃料來滿足需求。墨西哥多斯博卡斯港煉油廠的投運,將削減該國向美國墨西哥灣地區出口的重質瑪雅原油數量,因為這些原油將在本土精煉。預計墨西哥重質含硫原油的出口量將從2023年的110萬桶/日減少到2030年的13萬桶/日。
在巴西、阿根廷和圭亞那原油產量增加的推動下,2030年拉丁美洲的原油過剩量將達到450萬桶/日。其中大部分資源為輕質原油,有望滿足亞洲地區的原油短缺,少量重質資源可用于補充美國重質原油的市場缺口。
歐洲:原油進口量將下降
歐洲的原油缺口,預計將從2023年的920萬桶/日縮小到2030年的850萬桶/日,煉油廠產量的下降將超過原油產量的下降。考慮到俄羅斯原油進口禁令可能仍會存在,歐洲煉油廠將繼續需要吸引北美和非洲的原油,以填補與產量相比的缺口。
俄羅斯及中亞國家:原油成品油出口量均下降
在2030年之前的剩余時間里,俄羅斯及中亞國家將保持石油凈出口的地位。原油凈出口量將從2023年的670萬桶/日下降到2030年的630萬桶/日,主要原因是歐佩克+繼續減產將影響原油出口數量。
俄羅斯及中亞國家的原油和成品油供應,都保持著過剩的狀態。不過,西方的制裁迫使許多國家用其他來源取代俄羅斯的供應,導致俄羅斯原油和成品油的出口市場面臨挑戰。
非洲:原油出口量將下降
隨著上游產量的下降,預計北非2030年的原油凈出口量將減少至160萬桶/日。目前,歐洲加工了該地區大部分過剩的輕質低硫原油,但非洲的原油生產面臨來自美洲的激烈競爭,北非地區的部分原油可能會流向蘇伊士運河以東的市場。
隨著尼日利亞丹格特煉油廠達到滿負荷生產,西非的原油凈出口可能會在未來幾年下降。不過,問題是尼日利亞是否會將國內生產的原油轉移到該煉廠,或者該國是否會選擇進口越來越多的美國輕質低硫原油或俄羅斯的烏拉爾原油。早期的原油貿易表明,將美國WTI原油運往尼日利亞,而尼日利亞等級的原油向國際市場出口,更具成本效益。
蘇伊士運河以東地區:原油和成品油的進口將增加
預計2030年,蘇伊士運河以東地區將占到全球石油需求增長以及煉油產能增長的絕大多數。蘇伊士運河以東地區的原油缺口,預計將從2023年的490萬桶/日增長到2030年的770萬桶/日,并主要通過增加來自大西洋盆地的原油供應來滿足。亞洲的石油缺口到2030年將增加230萬桶/日,煉廠加工量將增加140萬桶/日,而該地區的原油產量將減少90萬桶/日。
自2022年以來,中東增加了150萬桶/日的煉油產能,再疊加歐佩克+的自愿減產,預計2023年至2030年間,中東地區原油出口將下降約30萬桶/日,原油、凝析油、天然氣液和石油產品的出口總計將增加140萬桶/日,其中成品油出口量為550萬桶/日,原油出口量為1720萬桶/日。盡管中東地區的原油和凝析油出口量2030年將降至1720萬桶/日,但仍是填補亞洲缺口的最大原油出口來源地。
印度是僅次于中國的全球第二大原油凈進口國,2023年平均原油進口量為460萬桶/日。預計到2030年,印度的原油進口量將增加至560萬桶/日,這主要是受煉油廠擴張計劃的推動。盡管未來幾年印度輕質和中間餾分油的出口潛力巨大,但隨著國內對石化原料的需求不斷上升,印度將面臨日益嚴重的液化石油氣供應短缺。來自美國和中東的廉價乙烷和丙烷的供應為印度提供了機會。
中國是亞洲原油供應缺口最大的國家,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原油缺口將達到1170萬桶/日,比2023年增加近70萬桶/日。(作者系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前首席經濟學家 王能全)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