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電網報 時間:2023-12-04 10:43
11月24日,2023年南方電網能源發展論壇暨南網能源院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廣州舉行,論壇主題為“邁向新征程的能源與發展:變局與趨勢”。論壇邀請能源行業專家作主旨演講,探討熱點議題、發展趨勢。
南網能源院發布了《全球領先企業創新發展報告》《中國電力行業投資發展報告》《瀾湄國家能源電力發展報告》《中國能源供需報告》等年度研究成果,為行業發展貢獻智慧。出席論壇的專家認為,促進我國能源轉型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從發電、電網、用電等環節協同發力,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優化能源結構。
發展可再生能源電力 優化能源供給結構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未來能源結構將不可避免地由傳統化石能源為主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為主轉型。
論壇發布的《中國能源供需報告》預計,今明兩年我國能源生產、消費將繼續增長。其中,能源生產總量2023年約為47.5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1.9%,2024年約48.9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3.0%;能源消費總量2023年約為55.6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2.8%,2024年約為57.1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2.7%。
“過去是保障煤炭供應以滿足總量供給不足,現在是要大力發展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電力以優化能源供給結構,直至實現零碳。”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原所長王仲穎在論壇作主旨演講時表示。
在王仲穎看來,未來能源需求的增長,完全可以由海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提供。“只說光伏開發潛力,按當前技術水平,128萬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可安裝1280億千瓦光伏,完全可以滿足碳中和用能要求。”
“多元化的能源結構,更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說。
陳勇認為,農村地區是發展分布式能源的最好舞臺,“很多農村用戶分散、單體負荷小、離大電網遠,規模化的基礎設施難以應用。”
這些特點卻適合更加靈活的、因地制宜的能源發展模式。“耕種的可以用秸稈,養牛的可以用牛糞,這些都是隨手的生物質能源。”陳勇說,在解決鄉村廢物處理問題的同時,又實現了能源就地產銷,一舉兩得。
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農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未來農村能源產業將大有可為。論壇發布的《南方五省區新能源發展報告》預計,到2025年底,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等南方五省區生物質發電累計裝機將達到1155萬千瓦。生物質發電受地方政策影響,將從快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持續開展科技創新 打造電網互聯新形態
在大規模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安全并網消納?
《南方五省區新能源發展報告》提出了南方電網公司支撐新能源發展的舉措,主要包括:加強政企協同、源網協調,推動新能源“應并盡并、能并快并”,提升系統調節能力,完善新能源交易及結算機制,做好新能源并網關鍵技術攻關及標準制定等。
論壇上,不少專家也提到,持續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意義。對于南方電網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交直流并聯運行電網而言,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更加重要。
高壓柔性直流技術是南方電網近年來研究的重要技術之一,南方電網開創了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技術并成功應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電網公司首席科學家饒宏在論壇上表示,柔性直流是對電網發展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技術路線,能廣泛用于新能源基地、海上風電送出等大規模新能源并網。
從規劃看,廣東海上風電遠景規劃總裝機超1億千瓦,未來大規模深遠海的海上風電需要送入珠三角負荷中心。此外,廣東還計劃從西北、西藏等地區清潔能源基地接入光伏等新能源。“南方電網要繼續加強柔性直流對電網主動支撐的關鍵技術研究、裝備研制和示范應用,最大化發揮柔性直流技術的效用。”饒宏說。
加快綠色投資 釋放需求側用能潛力
伴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電力系統需求側將發生最直觀的變化。一些屋頂光伏、新能源汽車所有者,不光消耗電能,也可以向電網系統反送電,成為能源電力“產銷者”。未來,越來越多的“產銷者”進入電網系統,將成為影響電力系統負荷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過程中,適應這種變化,加強相關領域的投資,釋放需求側的用能潛力至關重要。
儲能成了未來電力系統構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新型儲能。《中國電力行業投資發展報告》披露,2022年我國新型儲能投資規模298億元,同比增長超200%。隨著“新能源+儲能”成為新能源行業重要發展模式,新型儲能投資增速維持高速增長。
參與新能源產業綠色投資,對于企業而言,不光能收獲經濟效益,而且能收獲生態環保效益,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現在,國際上很火熱的ESG(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縮寫)評價,就有關于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部分。
“我國要構建接軌國際符合國情的ESG評價體系,引導企業以‘資本向善’推動‘商業向善’。”國務院國資委原黨委委員、秘書長彭華崗在論壇表示。
《中國電力行業投資發展報告》對電力行業ESG投資展望認為,隨著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國際共識,未來行業投資發展空間廣闊,預計規模總量持續擴大。
年度報告摘選
《全球領先企業創新發展報告》
2021年全球2500強研發投入企業合計投入達到10939億歐元,同比增長20.4%,近8年復合增速為9.3%。
創新領先企業是全球經濟的支柱,在全球經濟整體下行中表現出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并以較高的研發投入產出水平引領經濟發展;企業進一步向數字化與智能化相關領域聚焦,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的加速滲透有望帶動傳統產業創新轉型,引發產業和生態大變革。其中ICT硬件(22.6%)、大健康產業(21.5%)、ICT服務(19.8%)和汽車及零部件(13.9%)四個關鍵行業企業研發投入在2500強中占比高達四分之三。
與此同時,我國企業以科技創新作為鞏固和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創新活躍度、研發投入規模持續增強,創新產出波動上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穩步提升。2022年發布的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榜單中,我國上榜企業678家,合計研發投入達1959億歐元(占比17.9%,位居第二位)。國有企業立足主責主業,民營企業聚焦新興業務領域,呈互補發展態勢,交叉融合是未來趨勢。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仍存在較大的完善空間,建議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在原創技術策源地、產業供需對接平臺、成果轉化市場、中試驗證平臺和成果產業化資源保障等方面重點發力。
《中國電力行業投資發展報告》
2022年我國電力行業投資總額為12470億元,同比增長15.6%,較上年增速大幅提高9.8個百分點,為近十年最高。
光伏發電投資2865億元,同比增長232.7%,在各類電源新增總投資占比達38.4%,首次位居第一。火電投資持續回升,達到895億元,同比增長26.4%,同時核準規模大幅提升。新型儲能投資規模298億元,同比增長超200%,隨著“新能源+儲能”成為新能源行業重要發展模式,新型儲能投資增速維持高速增長。
此外,報告認為,ESG投資是一種兼顧經濟、環境、社會和治理效益可持續協調發展,追求長期價值增長的投資方法。隨著“雙碳”目標和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電力行業也正重塑投資格局,迎來長期價值投資新熱潮。
《瀾湄國家能源電力發展報告》
2022年,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整體為能源凈進口地區,生產和終端消費總量整體穩中有增,化石能源消費占較大比重,約為60.5%。五國非水可再生能源裝機和發電占比均持續上升,裝機占比22.6%、發電占比12%;電力需求在疫情影響下仍保持韌性增長,2022年總用電量同比增長5.7%。
十年來,瀾湄國家之間已經形成了國家層面、行業層面、企業層面多層次寬領域的能源合作機制和溝通對話平臺,推動能源電力基建工程合作,區域合作成效顯著,極大程度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
報告預計,到2030年,經濟復蘇將帶動五國用電需求快速穩定增長,電力供需形勢趨緊,各國之間呈現互補特性,有必要進一步深化區域綠色能源合作、加強互聯互通,提升清潔電力資源配置水平。
《中國能源供需報告》
2022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54.1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2.9%,占全球能源消費總量26.4%;能源生產總量加快增長,一次能源生產總量46.6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9.2%。
在“雙碳”目標推進下,清潔能源消費不斷提升,2022年非化石能源消費量9.4億噸標準煤,占比17.5%,同比提高0.8個百分點。報告預計,2023—2024年我國能源生產、消費將繼續增長。能源生產總量2023年約為47.5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1.9%,2024年約48.9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3.0%;能源消費總量2023年約為55.6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2.8%,2024年約57.1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2.7%。
報告認為,在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指引下,未來我國能源發展將呈現以下趨勢:清潔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格局加快構建、綠色高效為導向的能源消費生態加快形成、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釋放綠色發展空間、數字化智能化為特征的能源技術變革加快推進、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協同的能源治理體系加快完善、共享發展為目的國際能源合作加快落地。
報告還對我國提升能源供需安全保障能力給出建議:堅持節能優先,著力提高電氣化水平及用能效率;加強能源保障能力建設,夯實能源自給基礎;拓寬能源外部供給渠道,超前防范外部輸入性風險;攻關能源核心技術,為保障能源安全提供更多工具和手段;優化能源政策體系,完善剛柔并濟的能源安全支撐機制。
責任編輯:張棟鈞
校對:吳蘇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