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能傳媒能源安全新戰略研究院 時間:2023-11-21 11:19
油氣市場研報(2023年11月)
焦點月評
?“三桶油”三季度戰報:穩居凈利榜TOP5
市場供需
? 四季度國際油市或持續偏緊
? 10月國內原油生產增長加快,天然氣生產增速有所回落
企業動態
? “三桶油”六屆進博會累計簽超4100億美元
? 油氣企業全力以赴今冬明春天然氣保供
行業資訊
? 勘探開發取得最新進展
? 俄羅斯增加對華油氣供應
? 油氣交易結算加速人民幣國際化
? 多地開啟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
? 成品油價格或將迎來“四連降”
行業政策
? 中央深改委:加強電力、油氣等自然壟斷環節監管
? 4部門發文促進煉油行業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
? 11部門推進能源領域甲烷排放控制
焦點月評
“三桶油”三季度戰報:穩居凈利榜TOP5
截至10月31日,A股三季報正式收官,5293家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三季報。據統計,551家石油和化工上市公司實現主營收入8.03萬億元,同比下降11.14%,環比增長6.43%;歸母凈利潤0.424萬億元,同比下降20.07%,環比增長9.85%。其中,“三桶油”主營收入5.06萬億元,同比下降3.08%,環比增長9.07%;歸母凈利潤0.28萬億元,同比下降1.29%,環比微跌0.19%,穩居A股所有上市公司凈利潤榜前五強,彰顯出油氣行業的發展韌性與潛力。具體來看:
中國石油經營業績創同期最好水平。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石油實現營業收入22821.35億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316.51億元,同比增長9.8%。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自由現金流分別同比增長8.8%、7.2%,財務狀況健康良好。公司表示,經營業績創同期最好水平,主要是因為抓住了國內宏觀經濟和油氣市場需求復蘇的有利時機,大力加強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加快煉化業務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且不斷強化貿易增效,主要成本費用得到有效管控等。
原油產量穩中有增,天然氣產量保持較快增長。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油氣當量產量13.15億桶,同比增長5.1%。油氣和新能源業務實現經營利潤1326.96億元。
持續優化煉化業務布局,經營利潤大幅增加。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加工原油10.44億桶,同比增長16.5%,生產汽油、煤油、柴油9245.1萬噸,同比增長19.4%;化工產品商品量2610.5萬噸,同比增長11.2%。煉化和新材料業務實現經營利潤278.12億元。
持續提升營銷能力,成品油銷售增銷增效。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銷售汽油、煤油、柴油12562.4萬噸,同比增長13.4%;國內銷售成品油9307.9萬噸,同比增長17.2%。銷售業務實現經營利潤172.77億元。
持續優化資源配置,天然氣銷售量效齊升。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國內銷售天然氣1553.6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5%。天然氣銷售業務實現經營利潤194.76億元。
中國石化利潤降幅收窄。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石化實現營收2.47萬億元,同比增長0.7%;實現歸母凈利潤529.66億元,同比下降7.5%。其中,第三季度凈利潤178.55億元,同比增長34%。受益于石油石化市場回暖,煉化產品毛利回升、成品油經營量增加,公司整體毛利水平同比增加。
報告期內公司勘探及開發業務在增儲穩油、增氣降本上取得較好成效;煉油業務堅持產銷一體協同優化,增效增量;營銷板塊加速向“油氣氫電服”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化工板塊產銷研用結合,穩步提升高附加值產品比例。
在勘探開發板塊,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地區取得了一批油氣新發現和重大突破,勝利濟陽頁巖油國家級示范區建設高效推進;高效推進濟陽、塔河、準西等產能建設,深化老油田精細開發;大力實施天然氣增儲上產,加快順北二區、川西海相等產能建設。前三季度,實現油氣當量產量5291萬噸,同比增長3.6%,其中天然氣產量28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8.7%。前三季度勘探及開發板塊息稅前利潤為人民幣416.2億元,其中第三季度息稅前利潤為人民幣147億元。
中國海油前三季度凈賺976億。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海油實現營業收入3068.17億元,同比下降1.39%;凈利潤976.45億元,同比下降10.23%。其中第三季度,中國海油實現營業收入1147.53億元,同比增長5.48%;凈利潤338.84億元,同比下降8.13%。對此,公司表示,業績下滑主要受國際油氣價格下跌影響。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海油的平均實現油價為每桶76.84美元,同比下降24.2%,與國際油價走勢基本一致;平均實現氣價為每千立方英尺7.92美元,同比下降2.7%,主要原因是海外天然氣實現價格隨市場價格下降。
報告期內公司持續加大勘探開發力度,油氣凈產量穩步增長,成本競爭優勢進一步鞏固。前三季度,實現凈產量4.997億桶油當量,同比上升8.3%,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國內凈產量達3.455億桶油當量,同比上升6.7%,主要得益于墾利6-1和陸豐15-1等油氣田產量增加;海外凈產量1.541億桶油當量,同比上升11.8%,主要得益于圭亞那Liza二期和巴西Buzios油田等產量增加。第三季度凈產量為1.678億桶油當量,同比上升7.0%。
前三季度,公司共獲得8個新發現,并成功評價21個含油氣構造。第三季度,中國海域成功獲得中型新發現惠州26-6北,持續擴大中深層儲量規模。開發生產方面,前三季度,渤中28-2南油田二次調整項目、陸豐12-3油田開發項目等3個新項目成功投產,其他新項目正穩步推進。
市場供需
四季度國際油市或持續偏緊
市場需求方面,全球經濟復蘇乏力,預期石油需求增長放緩。當地時間11月1日,美聯儲宣布維持當前5.25%~5.50%的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不變,符合市場此前預期,這是美聯儲自去年3月開啟本輪加息周期以來,連續第二次暫停加息。市場分析認為,美債收益率持續飆升使得美國金融環境進一步收緊,而通脹和各國經濟增長乏力將持續擾亂著全球經濟復蘇步伐。國際能源署和美國能源信息署近月皆下調了對全球石油需求的預期,2023年需求分別下調30萬桶/日和27萬桶/日,2024年需求則下調50萬桶/日和56萬桶/日。雖然歐佩克仍維持樂觀態度,但對需求預期僅微幅上調。
市場供應方面,11月5日,沙特和俄羅斯這兩個主要產油國分別宣布,將繼續延長各自之前已經實施的額外石油減產措施,一直到今年年底。歐佩克表示,盡管歐佩克持續減產,但得益于伊朗、安哥拉和尼日利亞產量增加,歐佩克10月份的整體石油產量仍有所上升。同時該機構警告稱,如果10月份的產量持續到12月份,那么四季度全球石油缺口將達到300萬桶/日,將創有該記錄30年以來的最大缺口。
總體而言,四季度國際油市或持續偏緊。盡管由歐佩克成員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組成的“歐佩克+”持續減產和巴以沖突升級一度為油價提供支撐,但對全球經濟前景和石油需求的擔憂令市場承壓,當前原油價格走勢不確定性較強,短期內可能區間波動運行。
10月國內原油生產增長加快,天然氣生產增速有所回落
11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與9月份比,10月份原油生產增長加快,天然氣生產增速有所回落。其中,原油生產增速略有加快,進口保持較快增長。10月份,生產原油1733萬噸,同比增長0.5%,增速比9月份加快0.2個百分點,日均產量55.9萬噸。進口原油4897萬噸,同比增長13.5%,增速比9月份放緩0.2個百分點。1—10月份,生產原油17405萬噸,同比增長1.7%。進口原油47322萬噸,同比增長14.4%。原油加工保持穩定增長。10月份,加工原油6393萬噸,同比增長9.1%,增速比9月份放緩2.9個百分點,日均加工原油206.2萬噸。1—10月份,加工原油61876萬噸,同比增長11.2%。天然氣生產保持平穩,進口增速加快。10月份,生產天然氣19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6%,增速比9月份回落6.7個百分點,日均產量6.1億立方米。進口天然氣879萬噸,同比增長15.5%,增速比9月份加快15.1個百分點。1—10月份,生產天然氣189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1%。進口天然氣9651萬噸,同比增長8.8%。
企業動態
“三桶油”六屆進博會累計簽超4100億美元
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三桶油”在本屆進博會上成功舉辦了合作論壇和簽約儀式,收益頗豐。據統計,六屆進博會上“三桶油”簽約總金額已超4100億美元。
中國石油分別與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科威特石油公司、斯倫貝謝等10家合作伙伴簽署采購協議。本屆進博會上,中國石油共與來自全球的22家合作伙伴簽署采購協議,合同總金額超171億美元。自首屆進博會以來,中國石油充分用好進博會打造的“國際采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重要平臺,與全球伙伴融通貿易、共促合作,6年來累計與164家供應商完成1100億美元采購簽約。
中國石化與來自16個國家、地區的38家合作伙伴簽署了采購協議,涉及原油、化工品、設備、材料、農產品等11大類29種產品,采購簽約金額達403億美元。自首屆進博會以來中國石化累計簽約超2440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本屆進博會期間,中國石化與卡塔爾能源公司簽署北部氣田擴能項目二期(NFS)一體化合作協議,包括為期27年的LNG長期購銷協議和上游參股協議。此外,中國石化分別與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梅賽尼斯公司、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38家合作企業簽訂采購協議。
中國海油與22家全球供應商簽訂進口合同和協議,簽約金額再創新高,6年累計簽約金額突破600億美元。中國海油今年簽下的采購合同涵蓋原油、天然氣、設備、材料、油田服務等16大類,簽約產品上更是圍繞“高、精、尖”“綠色低碳”“新能源”等領域。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海油與巴斯夫簽署協議,啟動國內首個萬方級別二氧化碳轉化制合成氣技術,旨在進一步促進低碳技術開發和海上天然氣資源的利用。
油氣企業全力以赴今冬明春天然氣保供
日前,國家能源局召開2023—2024年采暖季天然氣保供專題會議,要求油氣央企繼續帶頭保供穩價,堅持立足國內全力增儲上產,確保儲氣庫滿庫入冬、“全國一張網”安全穩定運行,千方百計保障采暖季天然氣供應平穩。作為氣源供應主力軍,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和國家管網集團全力以赴做好冬季天然氣保供工作。
其中,中國石油有序推進大港油田大張坨、新疆油田呼圖壁、西南油氣田相國寺、華北油田京58和華北油田蘇橋等5座在役儲氣庫的達容達產、提壓擴容工程,以及西南油氣田銅鑼峽、黃草峽,冀東油田南堡1號等儲氣庫的建設工作。采暖季來臨前,遼河油田雙臺子、塔里木油田柯克亞、華北油田文23、吐哈油田溫西一等4座儲氣庫全面建成并采氣運行,沖峰保供能力同比增加3000萬立方米/日,增長20%。目前,中國石油在役儲氣庫共有13座,在建儲氣庫共有8座。截至11月9日,中國石油儲氣庫注氣量已達到171.4億立方米,同比增加15.7億立方米。
中國石化已建成中原儲氣庫群、金壇、文96、江漢鹽穴等12座天然氣儲氣庫,并有序推進天津、青島LNG接收站擴建工作。其中,青島LNG接收站7座儲罐、天津LNG接收站9座儲罐按期投入使用。11月2日,我國首座27萬立方米LNG儲罐在中國石化青島LNG接收站正式投用,這是國內容積最大的LNG儲罐,其投用使青島LNG接收站年接轉能力提升至1100萬噸、年供氣能力達到165億立方米,邁入千萬噸級LNG接收站行列。同日,中國石化天津LNG接收站二期工程完工,3座22萬立方米儲罐投用,新增儲氣能力超4億立方米。至此,中國石化天津LNG接收站儲氣能力達10.8億立方米,居全國首位。截至目前,中國石化已形成儲氣能力近50億立方米。
中國海油依托“多氣源調度決策系統”生成海上天然氣輸送管網的總體運行情況,并根據下游用戶需求實時調整海上平臺的產能配置,可保證環海南島海上氣田群的日產量始終穩定在2000萬立方米以上,為冬季保供提供充足的資源。高欄終端是亞洲最大的天然氣處理終端,“深海一號”、荔灣3-1氣田等近10個氣田分兩路在此登陸。目前,每天超過230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匯入陸地管網,可實現“南氣北上”,支援北方用氣需求。
國家管網集團為確保“全國一張網”運行順暢,持續開展天然氣管網一鍵啟停、自動分輸、遠控功能改造,天然氣管網集中調度及控制率達到98%,可更加精準地控制管網運行。11月8日,全國主干天然氣管網日輸氣量已達6.3億立方米,較去年同期增長16%。11月10日,國家管網集團天津LNG外輸管道一次投產成功,實現與中俄東線、陜京管道、蒙西管道等多條天然氣主干管道聯通。天津LNG外輸管道是國家天然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項目——國家管網集團天津LNG接收站二期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年輸氣能力300億立方米。
行業資訊
勘探開發取得最新進展
我國發現首個千億方深煤層大氣田。10月23日,中國海油發布消息,在鄂爾多斯盆地東緣2000米地層發現我國首個千億方深煤層氣田——神府深煤層大氣田,探明地質儲量超1100億立方米,這是中國海油繼山西臨興氣田后在鄂爾多斯盆地發現的第二個千億方大氣田。神府深煤層大氣田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地處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煤層主要埋深2000米左右,單層厚度在6.2米至23.3米之間,噸煤平均含氣量達15立方米。目前該區域已部署探井超100口,單井最高日產氣量達26000立方米。據統計,我國埋深在2000米以內的煤層氣資源量超過30萬億立方米,其中,深部煤層氣資源量約占三分之一。
我國海上深層復雜潛山油氣藏開發邁入新階段。11月14日,中國海油發布消息,我國渤海首個千億方大氣田——渤中19-6氣田Ⅰ期開發項目成功投產,標志著我國海上深層復雜潛山油氣藏開發邁入新階段。該項目是迄今為止渤海灣盆地最大氣田建設項目。渤中19-6氣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區域平均水深約20米,目前已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超2000億立方米、探明凝析油地質儲量超2億立方米,是我國東部第一個大型、整裝的千億方大氣田。
“深地一號”躍進3-3XC井刷新亞洲最深井紀錄。11月15日,中國石化“深地一號”躍進3-3XC井測試獲得高產油氣流。該井完鉆井深達9432米,項目難度國內外罕見,刷新亞洲最深井斜深和超深層鉆井水平位移兩項紀錄。“深地一號”躍進3-3XC井位于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深度比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還多出580多米,該井的成功鉆探證明中國深地系列技術已跨入世界前列,為進軍萬米超深層提供重要技術和裝備儲備。近年來,世界新增油氣儲量60%來自深部地層。深層、超深層也已經成為我國油氣重大發現的主陣地,我國深層、超深層油氣資源達671億噸油當量,占全國油氣資源總量的34%。以塔里木盆地為例,僅埋深在6000至10000米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就分別占其總量的83.2%和63.9%,勘探潛力巨大。
俄羅斯增加對華油氣供應
10月19日,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俄羅斯總統能源發展戰略和生態安全委員會執行秘書伊戈爾·謝欽在中俄能源商務論壇上表示,2023年俄羅斯對華天然氣出口量將刷新歷史最高紀錄,預計將超300億立方米。同時,2023年俄羅斯對華石油出口量已超過7500萬噸,較2022年同期增加25%。10月25日,俄羅斯副總理、俄蒙政府間經貿和科技合作委員會俄方主席維多利亞·阿布拉姆琴科對媒體表示,預計2024年第一季度將批準俄羅斯途經蒙古國通往中國的“東方聯盟”號天然氣管道工程建設項目設計文件,建設工作可能會在2024年上半年啟動。“東方聯盟”號天然氣管道是“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的延續,每年將向中國輸送500億立方米天然氣。
油氣交易結算加速人民幣國際化
10月19日,中國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在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平臺達成進口近100萬桶原油的交易,并首次采用雙邊模式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金額近6.7億元人民幣。而在之前的10月17日,中國海油與ENGIE在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國際LNG交易平臺達成一筆以人民幣結算的國際LNG交易業務。交易的供應方為ENGIE能源新加坡公司,采購方為中海油氣電集團新加坡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交易合同為一船約6.5萬噸的11月到港的LNG資源,并使用人民幣支付貨款。一直以來,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充當結算貨幣,是各界關注的熱點。中國石油、中國海油的兩宗交易不僅涉及到人民幣的國際貿易支付,而且拓展到了數字人民幣的跨境結算,進一步促進人民幣從國內市場進入國際市場。
多地開啟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
近期,由于天然氣價格不斷上漲,疊加需求旺季來臨,重慶、內蒙古、湖南等多地發布天然氣終端價格上調的通知。從國內市場看,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北方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以工業為主導的北方地區有望實現工業用氣增加,帶動整體需求。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最新數據,今年1—9月,全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2887.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從國際市場看,受多重因素影響,國際天然氣價格持續上漲,LNG進口資源價格走高抑制國內進口量,帶動國內LNG成本上揚,國內LNG價格居高不下。供給端面臨不確定性疊加需求不斷增加,有望對天然氣價格形成支撐。又恰逢供暖季來臨,市場價格預期向好,且由于目前成本均保持高位,預計未來市場價格將持續上漲。在此背景下,多地上調天然氣價格,開啟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以湖南省為例,其提出,當氣源平均采購價格上下波動幅度達到基準門站價格5%及以上,適時啟動氣價聯動機制;當市場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可暫時中止聯動。
成品油價格或將迎來“四連降”
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3年11月7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140元、135元。調價后,2023年成品油調價將呈現“十漲九跌三擱淺”的格局。調價折合成升價,92號汽油每升下調0.11元,0號柴油每升下調0.11元。本輪調價周期內,巴以沖突給石油市場帶來的戰爭風險溢價暫時消退,市場再度擔憂經濟疲軟可能導致需求不振,油價承壓下跌。數據顯示,德國11月儲蓄傾向指標上升至2011年4月以來最高水平,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至負28.1;歐元區10月份衡量制造業和服務業活動的綜合產出指數創近3年最低,經濟活動加速萎縮。美國月度原油產量再創新高,煉廠開工率下降,原油庫存超預期增長,均加深市場對需求疲軟、供求關系偏松的擔憂。疊加美元指數近1年持續在高位運行,也對以美元計價的原油價格造成打壓。平均來看,布倫特、WTI油價分別比上個調價周期下降2.54%、4.61%。目前來看,地緣局勢暫無進一步惡化跡象,全球經濟表現依然欠佳,原油需求前景受到抑制,以當前的國際原油價格水平計算,預計下一輪成品油價格調整有望實現“四連降”。
行業政策
中央深改委:加強電力、油氣等自然壟斷環節監管
11月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召開。會議指出,電力、油氣、鐵路等行業的網絡環節具有自然壟斷屬性,是我國國有經濟布局的重點領域。要健全監管制度體系,加強監管能力建設,重點加強對自然壟斷環節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和規劃任務、履行國家安全責任、履行社會責任、經營范圍和經營行為等方面的監管,推動處于自然壟斷環節的企業聚焦主責主業,增加國有資本在網絡型基礎設施上投入,提升骨干網絡安全可靠性。要對自然壟斷環節開展壟斷性業務和競爭性業務的范圍進行監管,防止利用壟斷優勢向上下游競爭性環節延伸。
4部門發文促進煉油行業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
2023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煉油行業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煉油行業2025年、2030年主要目標。到2025年,國內千萬噸級煉油產能占比55%左右,產能結構和生產力布局逐步優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十四五”期間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強度進一步下降,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到2030年,產能結構和生產力布局進一步優化。化工原材料和特種產品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效和環保績效達到標桿水平的煉油產能比例大幅提升。技術裝備實力、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據統計,2022年我國煉油行業年營業收入約占石油和化學工業的31%、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4%。煉油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對我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1部門推進能源領域甲烷排放控制
11月7日,生態環境部等11部門印發《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該行動方案提出,研究推進建立重點行業企業甲烷排放核算和報告制度,推動煤礦、油氣田、養殖場、垃圾填埋場以及污水處理廠等大型排放源定期報告甲烷排放數據。推進能源領域甲烷排放控制,強化甲烷綜合利用。促進油氣田放空甲烷排放管控,鼓勵企業因地制宜開展伴生氣與放空氣回收利用,不能回收或難以回收的,應經燃燒后放空。鼓勵引導煤炭企業加大煤礦瓦斯抽采利用,到2025年,煤礦瓦斯年利用量達到60億立方米;到2030年,油田伴生氣集氣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楊永明)
責任編輯:于彤彤
校對:楊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