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能傳媒能源安全新戰略研究院 時間:2023-11-23 15:42
國際能源研報(2023年11月)
本期核心觀點
※ 由于巴拿馬運河干旱而更加嚴格的航行限制措施,導致美國發往亞洲的LNG運輸船可用艙位數量大幅削減,限制了亞洲市場可得的LNG數量。自10月30日巴拿馬運河宣布進一步限制船舶通行以來,亞洲2024年夏季天然氣期貨價格對歐洲的溢價已經漲了一倍多,2024年冬季交割的期貨價差也大幅上漲。而這一價格走勢也充分表明,干旱和巴拿馬運河運輸成本上升已經在整個能源市場產生了影響,同時也說明油氣市場容易受到海上交通要道的影響。
※ 盡管“歐佩克+”持續減產和巴以沖突升級一度為油價提供支撐,但對全球經濟前景和石油需求的擔憂令市場承壓,近期國際油價走弱。短期內油價可能區間波動運行。一方面,巴以沖突仍在持續,沙特和俄羅斯延長自愿額外減產計劃至年底,對油價產生一定支撐。另一方面,為緩解通脹壓力,美歐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將在較長時間內維持緊縮貨幣政策,高利率高通脹將加劇全球經濟衰退風險,進而抑制原油需求增長和油價上漲空間。
※ 歐盟正式出臺《歐洲風電行動計劃》,旨在保護本土風電產業競爭力,并采取措施解決審批流程繁瑣、勞動力短缺和原材料有限等問題。依據該計劃,歐盟風電裝機容量將從2022年的204吉瓦提高至2030年的500吉瓦以上,風電裝機速度也將從每年16吉瓦提升至每年37吉瓦。而鑒于歐洲目前的產能情況,實現既定目標的難度較大,仍需增強對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我國風電企業具備開拓海外市場的優勢,但會面臨諸如反補貼調查、產品碳足跡認證、本地化部署等各種挑戰,完善監測預警機制、增強抗風險能力,是風電企業出海的必修課。
※ 國際能源署發布《2023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指出,太陽能、風能和熱泵等清潔能源技術快速發展,正在重塑從工廠、車輛到家用電器和供暖系統等各種場所和設備的能源供給方式,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電力結構中的份額將接近50%。但要實現將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各國仍需要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
天然氣市場:亞歐LNG價差正在擴大
在亞洲市場,巴拿馬運河航行限制推高美國LNG供應商運輸成本,亞洲買家被迫支付溢價。近期,持續干旱對巴拿馬運河乃至全球貿易的影響正在升級。公開信息顯示,巴拿馬運河每年約有26%的運輸業務涉及LPG、LNG等大宗商品。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統計,2016年巴拿馬運河擴建后,能夠容納全球約90%的LNG油輪通行,并減少了從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到亞洲主要市場的LNG運輸時間和運輸成本,也為其他LNG市場提供了額外的通道。美國向日本、韓國和中國等亞洲國家運送LNG主要通過巴拿馬運河。雖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歐洲加大LNG采購,導致美國運往亞洲的LNG貨物減少,但美國仍是亞洲進口LNG的主要來源國。據統計,2023年上半年,美國運往亞洲的LNG貨物占美國出口總量的18%。隨著10月份降雨量降至195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巴拿馬運河宣布將進一步限制船舶通行。截至當地時間11月13日,巴拿馬運河口附近約有126艘貨船等待通行,最長排隊時間可能達到12天。為了應對船舶積壓,巴拿馬運河管理局為希望盡快通過的船東組織了“插隊”拍賣會,讓他們通過競拍的方式獲取提前通過運河的資格。在11月最新的一次拍賣中,為了拿到優先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資格,日本一家能源企業為一艘LPG運輸船付出了397.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900萬元)的“插隊費”,再加上數十萬美元的常規運輸費,總體成本可能已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在付出巨額成本后,這艘船于15日通過巴拿馬運河。船舶經紀人預測,即將到來的拍賣會拍價可能會創下新紀錄。而LNG又是美國向世界各地,尤其是向亞洲出口的重要能源商品。因為通行費用高昂,通過時間遙遙無期,越來越多的美國LNG托運人已選擇多航行兩周、航行近6000海里繞行蘇伊士運河或好望角到亞洲,而這也導致市場運力不足、運價飆漲。自10月30日巴拿馬運河宣布進一步限制船舶通行以來,亞洲2024年夏季天然氣期貨價格對歐洲的溢價已經漲了一倍多,2024年冬季交割的期貨價差也大幅上漲。而這一價格走勢也充分表明,干旱和巴拿馬運河運輸成本上升已經在整個能源市場產生了影響,同時也說明能源市場容易受到海上交通要道的影響。
在歐洲市場,今冬大概率可避免天然氣短缺。在經歷了2022年至2023年的寒冬之后,歐盟對于今冬天然氣供應做了充分的準備,從今年春季開始備貨,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10月22日,《金融時報》報道,受巴以沖突以及10月早些時候發生的芬蘭與愛沙尼亞之間海底天然氣管道泄漏事件的影響,歐盟正在考慮是否延長2023年2月開始實施的天然氣限價機制,以避免在冬季到來之際歐洲天然氣價格再次出現飆升。2022年12月,歐盟成員國就設定天然氣價格上限達成一致,將天然氣價格上限定在每兆瓦時180歐元,該機制于2023年2月啟動。
此外,歐洲持續增加LNG進口量。10月23日,卡塔爾能源公司(QatarEnergy)宣布,將向意大利埃尼供應高達100萬噸/年的LNG,協議期限長達27年。此前該公司已簽署協議,通過殼牌向荷蘭供應天然氣,通過道達爾向法國供應天然氣。此次協議的簽署,一方面說明歐洲正在積極尋求替代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途徑,另一方面進一步鞏固了卡塔爾作為全球頂級LNG出口國的地位。10月30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訪問尼日利亞期間表示,德國正在考慮從尼日利亞進口天然氣以確保其能源供應的安全和多樣化,同時計劃鼓勵對天然氣管道的投資。德國今年關閉了最后一批核電站并在去年能源危機期間停止進口俄羅斯管道天然氣,這導致德國需要大量LNG來支持國內經濟運行,到目前為止德國僅從尼日利亞進口原油。與此同時,歐盟國家仍在購買俄羅斯天然氣。11月12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總裁米勒表示,一些曾堅稱將停止購買俄羅斯天然氣的歐盟國家,仍然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米勒透露,俄羅斯目前仍經由烏克蘭將大量天然氣輸送至奧地利鮑姆加滕,供應歐洲多個國家。截至目前,歐盟供給基本面較為穩固。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組織數據顯示,11月5日歐盟和英國的天然氣庫存達到創紀錄的1146太瓦時,比前10年季節性平均水平高出20%;目前德國天然氣庫存已達到儲氣能力的100%,今冬大概率可避免天然氣短缺。
原油市場:地緣政治及宏觀經濟決定短期油價走勢
自10月7日巴以沖突爆發至今已有月余,中東地緣政治危機并未導致國際原油市場價格大幅持續飆升,原油價格保持窄幅震蕩。市場需求方面,全球經濟復蘇乏力,預期石油需求增長放緩。當地時間11月1日,美聯儲宣布維持當前5.25%~5.50%的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不變,符合此前市場預期。這是美聯儲自去年3月開啟本輪加息周期以來,連續第二次暫停加息。市場分析認為,美債收益率持續飆升使得美國金融環境進一步收緊,嚴重阻礙美國消費復蘇進程,進一步抑制通脹或需要看到經濟增長放緩和勞動力市場降溫。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將自2022年3.5%放緩至2023年3.0%和2024年2.9%,2024年預測值較7月下調了0.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3年全球總體通脹率將從2022年的8.7%降至6.9%,并呼吁各央行保持緊縮政策,直到物價壓力持久緩解。通脹和各國經濟增長乏力將持續擾亂全球經濟復蘇步伐。
10月19日,美國能源部宣布了兩項單獨的原油采購提議,將購買600萬桶原油以補充戰略石油儲備(SPR),在2023年12月和2024年1月各交付300萬桶。美國能源部表示,在2024年5月之前將繼續通過每月招標來補充儲備,具體數量還沒有確定。美國能源部希望以79美元/桶或更低的價格簽訂合同。
國際能源署和美國能源信息署近月皆下調了對全球石油需求的預期,2023年分別下調30萬桶/日和27萬桶/日,2024年則下調50萬桶/日和56萬桶/日。雖然歐佩克仍維持樂觀態度,但對需求預期僅微幅上調。
市場供應方面,11月5日,沙特能源部發表聲明稱,沙特12月將繼續實施日均100萬桶的自愿減產措施,石油日均產量預計約為900萬桶。聲明強調,沙特目前實施的自愿石油減產措施,旨在支持“歐佩克+”國家為維護石油市場的穩定和平衡所做的努力。今年4月,沙特宣布從5月起日均減產石油50萬桶。6月,沙特又宣布,7月將日均額外減產100萬桶。此后沙特每月都對這一額外減產措施進行一次評估,并數次宣布延長該措施。
同日,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宣布,為保持石油市場穩定和平衡,俄羅斯將繼續延長從9月開始的自愿額外削減30萬桶石油和石油產品日出口量的措施,直至今年12月底。今年2月,俄羅斯宣布從3月起將日均原油產量削減50萬桶,該決定此后被延長至2024年底。9月,俄羅斯宣布自愿額外削減石油日出口量30萬桶至今年底,同時每月將對這一決定進行審查,以便根據國際市場情況考慮進一步減少產量或增加產量的可能性。沙特和俄羅斯都表示,將于下月對額外石油減產措施進行審查評估,以決定是否進行調整。
歐佩克表示,盡管歐佩克持續減產,但得益于伊朗、安哥拉和尼日利亞產量增加,歐佩克10月份的整體石油產量仍有所上升。同時該機構警告稱,如果10月份的產量維持到12月份,那么四季度全球石油缺口將達到300萬桶/日,將創近30年有該記錄以來的最大缺口。
總體而言,盡管由歐佩克成員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組成的“歐佩克+”持續減產和巴以沖突升級一度為油價提供支撐,但對全球經濟前景和石油需求的擔憂令市場承壓,近期國際油價走弱。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從9月超過每桶90美元下跌至目前的每桶80美元左右。
從目前的市場狀況看,當前原油價格走勢不確定性較強,地緣政治及宏觀經濟是決定短期油價走勢的關鍵因素。油價短期內可能區間波動運行。一方面,巴以沖突仍在持續,沙特和俄羅斯延長自愿額外減產計劃至年底,對油價產生一定支撐。另一方面,為緩解通脹壓力,美歐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將在較長時間內維持緊縮貨幣政策,高利率高通脹將加劇全球經濟衰退風險,進而抑制原油需求增長和油價上漲空間。
美國能源信息署預計2023、2024年WTI原油均價分別為79.41美元/桶、89.24美元/桶,布倫特原油均價為83.99美元/桶、93.24美元/桶。高盛稱,預計布倫特原油價格到2024年6月份將升至100美元/桶,全年不太可能持續超過105美元/桶。
可再生能源市場:歐盟制定《歐洲風電行動計劃》促行業發展
2023年10月24日,歐盟正式出臺《歐洲風電行動計劃》,旨在保護本土風電產業競爭力,并采取措施解決審批流程繁瑣、勞動力短缺和原材料有限等問題。該計劃重點關注以下內容:提高風電部署效率,加速風電裝機;改進風電采購制度;提供風電項目融資支持,補貼清潔能源制造設備;塑造公平競爭的國際環境;啟動歐洲凈零工業技能學院,培養清潔能源技術人才;出臺《歐盟風電憲章》,保持歐洲風電行業全球競爭力。該行動計劃將有助于建立一個健康和有競爭力的風能供應鏈、實現明確和安全的項目管理,吸引必要投資并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公平競爭。
歐洲是全球海上風電發展較為領先的地區,然而在全球可再生能源迅猛發展之際,受限于全球利率上漲、制造成本飆升、供應鏈瓶頸等因素,近期歐洲海上風電發展出現滯緩,多個海上風電項目停止開發。為了恢復行業信心并完善海上風電項目的發展策略,除上述針對風電的具體產業計劃外,今年以來,歐盟不斷強化對海上風電行業的政策支持。
首先,推進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的立法進程。2023年9月12日,歐洲議會投票通過了推動可再生能源部署的提案,配合歐洲Fit for 55一攬子減排計劃,根據修訂的可再生能源指令(REDIII),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歐盟最終能源消費中的份額目標從32%提升為42.5%,各成員國應努力實現45%。其次,提升風電等清潔技術及相關產業的全球競爭力。2023年3月16日,歐盟委員會公布《凈零工業法案》和《關鍵原材料法案》。其中《凈零工業法案》旨在提升歐洲清潔能源制造的競爭力,目標是到2030年本土整體凈零技術制造能力達到或者接近年度部署需求的40%,并設定了36吉瓦的年度風能設備制造目標。《關鍵原材料法案》旨在提升歐洲供應鏈彈性,并提出每年至少有10%的關鍵原材料要在歐盟內部提取,至少40%的關鍵原材料要在歐盟內部加工,每年至少回收15%的關鍵原材料,并且任何加工階段來自單一國家的原材料消耗不得超過65%。這些原材料主要包括:稀土、鋰、鈷、鎳以及硅等。再次,不斷細化綠色產業投資計劃。2023年2月1日,歐盟委員會發布《綠色協議產業計劃》,鼓勵資金流向歐盟綠色產業。此后,歐盟又推出《促進清潔能源投資倡議》,提出2021—2027年歐盟氣候相關支出應達到5780億歐元。歐洲投資銀行將REPowerEU計劃中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從300億歐元增至450億歐元,這預計將推動1500億歐元的公私資本參與可再生能源投資。同時,歐盟還將通過“創新基金”、可再生氫拍賣以及建設“歐洲戰略技術平臺”等向清潔能源產業提供資金。
依據《歐洲風電行動計劃》,歐盟風電裝機容量將從2022年的204吉瓦提高至2030年的500吉瓦以上,風電裝機速度也將從每年16吉瓦提升至每年37吉瓦。而鑒于歐洲目前的產能情況,實現既定目標的難度較大,仍需增強對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再將目光投向我國,近年來,我國供應的光伏、風電等產品以穩定的質量和較高的性價比,支撐了全球綠色轉型和低成本可再生能源擴張。目前,我國風電主機產能已占據全球50%以上的市場份額,關鍵零部件產量達到全球市場的70%。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公布的2022年全球風電整機商新增裝機TOP10排名,中國企業已占據其中六席。但從細分市場看,風電出海還未規模化,頭部整機商的海外營收占比不算高。隨著供應鏈建設、技術迭代帶來的快速降本,我國風電整機商在海外競標中優勢將愈發明顯,我國風電企業除滿足國內需求外,與全球風電市場的聯系將更加緊密。但同時也應當看到,面對中國可再生能源產品逐漸上升的綜合競爭力,歐盟防范態度持續增強,保護本土相關產業利益的意愿不斷提升。2023年10月,歐盟方面傳出消息稱,正考慮是否啟動對中國風電產業開展反補貼調查,作為旨在促進歐洲風能行業發展的更廣泛提案的一部分。雖然從目前的進展來看,歐盟仍缺乏“非常確鑿的證據”以證明存在不公平的競爭行為,并未對中國風電開展反補貼調查,但還是敲響了警鐘,我國風電企業開拓海外市場面臨諸如反補貼調查、產品碳足跡認證、本地化部署等各種挑戰。在多變的國際形勢與貿易政策下,完善監測預警機制、增強抗風險能力,是風電企業出海的必修課。
國際能源署發布《2023年世界能源展望》
10月24日,國際能源署發布《2023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指出,太陽能、風能和熱泵等清潔能源技術快速發展,正在重塑從工廠、車輛到家用電器和供暖系統等各種場所和設備的能源供給方式,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電力結構中的份額將接近50%。但報告同時指出,要實現將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各國仍需要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
報告稱,目前全球能源危機帶來的一些直接壓力已經得到緩解,但能源市場、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仍不穩定,進一步混亂的風險始終存在。目前化石燃料價格雖然已從2022年的峰值回落,但市場仍然緊張動蕩,在俄烏沖突一年多之后,烏克蘭戰事仍在繼續,同時中東地區也存在長期沖突的風險。在這種復雜的背景下,加大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的投資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
報告數據顯示,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能源系統的年度投資剛剛超過2萬億美元,化石燃料和清潔能源大致相當。隨后,化石燃料支出在2020年急劇下降后一直處于緩慢上升階段,但仍與5年前大致持平,因此幾乎所有的增長都來自清潔能源。國際能源署預計,2023年將有約2.8萬億美元投資于能源部門,其中約有1.8萬億美元將投資于清潔能源。
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快速發展是過去10年的主要成就之一,其年發電量增長了7倍多,太陽能制造業也經歷了顯著的擴張,全球范圍內增長了約10倍,以滿足對清潔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并且國際能源署分析認為,這一趨勢將以較高的速度保持下去,預計全球太陽能組件制造能力將從2022年的約640吉瓦提高到2030年的1200吉瓦以上,與此同時全球太陽能光伏部署規模將從2022年的約220吉瓦擴大到2030年的約500吉瓦。
2022年,全球電力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150億噸(包括電力和熱力生產),占所有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近40%。國際能源署分析認為,電力行業的排放量將在短期內達到峰值,然后開始下降。到2030年,在既定政策情景下(STEPS)全球電力行業的排放量將下降約15%;在宣布承諾情景下(APS)將下降約30%;在凈零排放情景下(NZE)將下降約45%。(楊永明)
責任編輯:于彤彤
校對:楊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