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4-24 14:59
張然
在廣袤的內蒙古草原上,一座傳統火電企業正悄然煥發新生。通遼發電總廠研究生自主創新工作室,一群平均年齡僅30歲的年輕人,用他們的智慧與熱情,為老牌電廠注入了數字化、智能化的活力。這支由9名成員組成的團隊,橫跨70、80、90三個年代,既有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坐鎮,又有敢想敢干的青年挑梁,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智囊團”。成立僅一年,他們已斬獲18項技術成果、7項國家級專利,更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數百萬元。
從“三大本規程”到“19.9元培訓系統”:讓學習像游戲一樣簡單
火電廠運行規程的復雜性,曾是許多新員工的“噩夢”。厚厚的三大本手冊,錯綜復雜的管路系統,讓記憶變得異常艱難。工作室成立后,這群年輕人決定用技術打破傳統培訓的壁壘?!凹热荒贻p人喜歡玩游戲,為什么不能把規程學習變成闖關挑戰?”技術研發組組長連山的提議,點燃了團隊的靈感火花。
他們利用倒班休息時間,化身“碼農”,將廠區設備全景、系統流程圖和操作規程整合成一套互動式培訓系統。WinForm框架搭配微信小程序,職工們只需滑動手機,就能在虛擬場景中“拆解”設備、模擬操作,甚至通過答題闖關鞏固知識。最令人驚嘆的是,這套系統的研發成本僅19.9元,卻將新員工培訓周期縮短了一半,更榮獲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行業協會QC優秀獎。
“以前記閥門位置要靠死記硬背,現在手機里點一點,連設備內部結構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老師傅王永旭的感慨,道出了這套系統的價值。而團隊并未止步于此,他們持續迭代功能,新增事故模擬模塊,讓職工在虛擬環境中“親歷”故障處理,真正實現了“學以致用”。
從“廣場舞機器人”到“光伏園丁”:30萬年除草費的智慧解法
光伏電站的除草問題,曾是企業的“心病”——每年30萬元的人工費用,不僅成本高昂,還存在安全隱患。工作室的年輕人盯上了這塊“硬骨頭”?!叭绻茉靷€智能機器人,豈不是既省錢又安全?”一場關于“光伏園丁”的頭腦風暴就此展開。
研發過程卻充滿波折。最初的機器人像極了“叛逆少年”,導航系統失控時,竟在場站里跳起了“廣場舞”,逗得圍觀師傅哈哈大笑。團隊沒有氣餒,白天頂著烈日采集場站數據,夜晚埋頭修改算法。五個月的“魔鬼調試”后,機器人終于“長大成人”——它不僅能通過GNSS RTK精準規劃路徑,遇到障礙物還會靈活繞行,像極了偷甜瓜的“機靈鬼”。
如今,這臺機器人每年為企業節省30萬元除草費用,更消除了火災隱患。項目斬獲國家電投職工創新成果三等獎等7項榮譽。
從“聽診設備”到“智能巡檢”:為老電廠裝上“未來之眼”
工作室的野心遠不止于此。他們的創新版圖上,還有三場“攻堅戰”已進入沖刺階段:聲紋監測系統如同“智能聽診器”,能捕捉設備異常聲響;自主巡檢機器人化身“火眼金睛”,替代人工進入高危區域;智慧檢修助手則為每臺設備建立“數字基因”,實現故障預測。這些項目若外包開發需300萬元,而團隊自主研發僅花費30萬元,降本幅度達90%。
“每次調試都像和設備‘斗智斗勇’?!币幻蓡T笑著說。但看到老師傅豎起的大拇指,看到機器人代替同事進入高溫高壓區域時,所有的汗水都化作了自豪。目前,這些技術已準備就緒,待通遼電投新建機組投運后即可大顯身手。
“公司給我們搭梯子、遞話筒、開綠燈,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拼?”這句話道出了工作室全員的心聲。從19.9元的培訓系統到百萬級的技術突破,這群年輕人用行動證明:創新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在企業提供的舞臺上,將“異想天開”變為現實。
如今,工作室的墻面上掛滿了康師傅空瓶——那是他們熬夜攻關的“勛章”,而更醒目的,是那一張張代表行業認可的獎狀。正如通遼發電總廠負責人所言:“他們是企業綠色轉型的‘先鋒隊’?!痹?/span>內蒙古公司“綠色轉型 奮進百億”的戰略目標下,這支年輕的團隊正以智慧與激情,書寫著傳統電廠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