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11-11 14:47
付蘭偉
66年前,位于祖國西北邊陲的內蒙古自治區烏海礦區還是一片蠻荒之地,缺水少電,飛沙走石,自然條件惡劣;66年后,這里高樓林立、經濟發展,處處綠樹成蔭、鳥語花香。2023年,國家能源集團烏海能源公司原烏達礦務局被集團公司評定為首批工業遺產。2024年10月2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第六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烏海能源原烏達礦務局和海勃灣礦務局榜上有名,成為國家能源集團唯一一家上榜的煤炭企業,實現了內蒙古自治區煤炭板塊企業入選國家工業遺產零的突破。
曾經見證礦區職工戰天斗地、艱辛奮斗的各種建筑和生產設備,如今滿是紅色記憶,默默地佇立堅守、靜靜地見證記錄、無聲地訴說著那段光輝歲月里的那些人、那些事,感染著越來越多的后來人去傳承紅色基因,賡續企業文化,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全力以赴推動企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建設篇:在荒蕪中奮斗
綠樹掩映下,黃色的門庭、紅色的墻體、木質的窗欞,“工”字型的原烏達礦務局黨委辦公室始建于1959年,落成于1960年,建成后為烏達礦務局黨政機關使用。1962年烏達礦務局辦公大樓建成后,原烏達礦務局行政辦公機構遷出,用于原烏達礦務局黨委機關辦公,現為后勤服務中心、人力資源服務中心烏達站等單位辦公使用。雖然歷經60多年的風霜洗禮,風采依舊。
烏達礦務局始建于1958年。烏海煤田因地質結構簡單、煤層埋藏淺,發熱量高、品種多、結焦性能好,被煤炭部定為包鋼的焦煤生產基地,進行重點開發,成為國家工業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拉開了祖國西北地區煤炭開發建設的序幕。
彼時的烏海地區還是沙漠戈壁,人跡罕至,數萬煤礦建設大軍云集這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萬人上山奪煤大會戰”,喚醒了這片塞外亙古荒原,書寫了一部不懼時光滌蕩、不懼歲月變遷的光輝歷史,成就了一個鐫刻奮斗印記、推動煤炭事業發展的北疆傳奇。
1958年2月,烏達煤礦籌備處在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成立。當時的烏達黃沙漫漫、人煙稀少,工作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烏達煤礦的創業者們懷著建設祖國的一腔熱血,克服重重困難,使沉寂千年的烏達煥發勃勃生機。生產建設日新月異,煤炭產量突飛猛進,捷報頻傳。1958年11月2日,內蒙古日報頭版報道了烏達煤礦日產原煤突破一萬噸大關的消息。
1959年4月3日,烏達礦務局正式掛牌成立,揭開了烏達煤礦建設機械化、現代化礦井的序幕。到1965年底,先后建成蘇海圖礦三號井、一號井和黃白茨平硐、教子溝平硐、蘇海圖二號井等五對正規化、機械化礦井及一座年入洗原煤42萬噸的洗煤廠。
六十多年滄海桑田,六十多年風雨變遷,煤礦工人發揚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三特”精神,為國家煤炭事業和地方經濟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曾經見證萬人上山戰天斗地的火熱場景的烏達礦務局辦公大樓、黨委辦公室、黃白茨煤礦平硐、五虎山煤礦副井口等建筑和遺址承載著厚重的企業文化底蘊,成為良好的紅色資源,具有鮮明的紅色基因,如今已成為滿是紅色印記的工業遺產、刻印在煤礦工人心中的精神豐碑和文化食糧,在風云流轉的歷史長河中繼續熠熠生輝。
發展篇:在奮進中崛起
烏海市成立于1976年,是由烏達市和海勃灣市合并而成。城市命名有“海烏市”和“烏海市”兩個備選,當時周恩來總理聽說這里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遂取“烏金之海”之意,確定命名為“烏海市”。
烏海市因煤而起、因煤而興,凸顯了烏海能源公司前身烏達礦務局的歷史價值。而烏達礦務局,也確實為這座城市承載了厚重的工業文化,見證了烏海煤炭工業和城市建設的崛起和艱辛、發展和繁榮。
1983年,烏達礦務局三個生產礦先后安裝使用了綜采機和綜掘機,煤礦工人徹底告別了肩扛背馱的原始開采模式,生產效率顯著提高,礦工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1990年11月,烏達礦務局黃白茨煤礦平硐的接續井——現代化礦井黃白茨礦斜井工程移交投產,該工程創造了全國同類礦井當年投產、當年達產的新紀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烏達礦務局三個生產礦先后達到部特級質量標準化礦井水平。
1998年,經國務院批準,烏達礦務局和海勃灣礦務局劃歸原神華集團公司統一管理運營,更名為神華集團烏達礦業公司和海勃灣礦業公司。
2008年,烏達礦業公司、海勃灣礦業公司、烏海煤焦化公司和蒙西煤化股份有限公司重組整合為神華烏海能源公司,成為一個集焦煤生產、洗選、焦化、煤化工及矸石發電為一體的綜合能源企業。
轉型篇:在改革中輝煌
藍天白云下,綠油油的草甸如絨毯般鋪展,五顏六色的野花點綴其中,光伏板泛著明凈光澤。站在烏海能源黃白茨礦業公司渣堆生態治理現場,無法相信這里曾經是煤塵飛揚、滿目荒涼的排土場,如今卻成為職工休閑娛樂時的網紅打卡地。
一張張古舊斑駁的照片,一個個年代久遠的物件,一幅幅筆走龍蛇的書法……烏海能源老石旦煤礦礦史博物館內陳列的勞動用具、生產資料、文化用品等展品記錄著礦井的發展和演變,承載著濃濃的企業文化,成為烏海市的紅色教育基地,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走入烏海礦區,感受煤炭企業的發展變遷,接受紅色教育洗禮。
2017年11月28日,國家能源集團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正式掛牌,成為由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和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重組成立的中央骨干能源企業,烏海能源公司作為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搶抓發展機遇,錨定目標,大膽改革,創新進取,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新輝煌。
積極履行央企社會責任,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用4年多的時間補齊過去60多年的生態欠賬。系統性治理735萬平方米礦區環境,建成完善8個煤礦生活污水處理設施、7個礦井水處理項目,累計建成1253畝公益林、1148畝生態林,規范化整治了54個渣堆、排土場,5家井工礦井達到省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多家煤礦被選樹為烏海市煤礦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典型示范企業,礦區生態環境實現由“黑”到“綠”再到“美”的顏值大轉變。
加快智能化礦山建設,堅持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激發創新活力、積聚創新動力,加快影響制約高質量發展技術難題的攻關研究。三年來新增專利72項,承擔國家重點科研攻關項目“煤礦采掘設備5G融合技術創新應用”,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全國首套智能化選煤標準數據管理系統在駱駝山洗煤廠投運,國內首個獲煤安認證AR眼鏡投用,UWB技術精確人員定位系統實現井下工作人員米級定位全覆蓋,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實力,為創建世界一流能源企業提供強勁動能。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在高速發展的同時,烏海能源高度重視煤炭工業遺產的開發保護工作。深入挖掘工業遺產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人文價值、旅游價值和科技價值,盡量保存原始的歷史風貌、歷史印記、歷史符號和歷史元素,帶給人們更好的歸屬感、體驗感和融入感。
除建筑物外,在全公司干部職工中征集老物件、舊資料……全面搜集整理早年間的各種生產設備、勞動工具和穿戴物品等老舊物件,不斷積累和擴展工業遺產的體量和多樣性,對所有工業遺產登記造冊,建立臺賬,并妥善加以保護。深入挖掘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紅色基因和涌現出來的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和英雄事跡,形成豐厚的文化積淀,集城市記憶、知識傳播、創意文化、休閑體驗于一體,延續歷史文脈,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和烏海城市轉型增添新動力、展示新名片。
六十六年篳路藍縷,六十六年春華秋實。如今,原烏達礦務局和海勃灣礦務局入選國家工業遺產,老一輩建設者們留下的工業遺產不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承載著精神和文化,先輩們身上堅韌不拔的氣概和奮發圖強的斗志將繼續在烏海礦區百里煤海延續,鼓舞后來人接續奮斗、不斷進取,用實干擔當、敬業奉獻和創新開拓創造礦區更加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