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4-23 14:34
王明輝
暮春時節,走進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一座座高標準日光溫室蔬菜大棚錯落有致,連綿數里。進入棚中,黃瓜、尖椒等蔬菜長勢喜人。村民們在大棚里拔草、采摘,忙得不亦樂乎。大棚側面墻上,國家能源集團旭日升騰的標志格外醒目。
自2015年幫扶寧城縣以來,國家能源集團累計投入定點幫扶資金1.1億元,實施幫扶項目58個,大力推進產業幫扶、教育幫扶、技能幫扶、黨建幫扶等工作。平莊煤業作為國家能源集團鄉村振興組長單位,積極圍繞“五大振興”精心謀劃,不斷延展幫扶深度和廣度,在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工作中彰顯央企擔當,助力寧城縣實現跨越式發展。
創新驅動產業幫扶
“日光大棚多了,就業崗位多了,我們農民也就富起來了。”寧城縣八里罕鎮立志合作社負責人南立志介紹道。
自2018年開始,國家能源集團捐資建設5個產業設施園區,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產品附加值,科學管理、精準培育,帶動村民發展果蔬種植產業并不斷壯大升級,大棚變成村民的“致富棚”,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
談起日光溫室大棚為生活帶來的變化,八里罕鎮村民洪國強高興得合不攏嘴:“有了這些大棚,一年四季都有收成,冬天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守在家門口就能把錢賺了。”
國家能源集團幫扶建設的八里罕鎮設施農業產業園區。
自2018年以來,平莊煤業累計投入資金5945萬元,大力扶持寧城縣形成以大雙廟鎮、一肯中鄉、八里罕鎮為主的設施農業日光溫室產業園區,項目總占地2220余畝,建成日光溫室產業園區5處,建設標準日光溫室182棟棚室,主要開展黃瓜、尖椒、西紅柿、羊肚菌等蔬菜種植,5處園區合計年產蔬菜9000余噸,實現產值3400余萬元。園區實施合作社化經營管理,通過土地流轉、承包經營、入園務工、資產收益安置公益性崗位等形式,已帶動當地1000余戶農戶就業增收。
如今,果蔬大棚已經帶動千人就業,承包戶每年按項目總投資的5%向鎮政府繳納收益資金,再統籌安排收益資金用于安置公益性崗位和全鎮建設愛心超市、小型公益項目等,讓村民實實在在富起來,讓“冬閑期”成為“致富季”。
“種大棚黃瓜是一個精細活,冬天怕冷著,夏天怕熱著,國家能源集團援建的大棚設計先進,更容易調控溫度,還增加了便捷水肥一體灌溉機,真正讓這些棚戶得到了實惠。政府的優惠政策、平莊煤業的大力投入、園區的集中管理指導,圓了我多年的心愿。”園區務工人員潘國彬邊采摘黃瓜邊說道,“我們把土地租給合作社,然后又在這里務工,離家近不說,一個月還能收入五六千元。”2024年以來,國家能源集團大力實施科技助農舉措,以新技術、新設備賦能當地設施農業。引進最新技術的滾塑級交聯聚乙烯材料,將園區原有鋼質水箱改造為滾塑級交聯聚乙烯材料的防腐蝕儲水罐。應用果蔬質量追溯系統,助力農戶提升收種效率,助推園區的農業設施提檔升級、提質增效,進一步推動該縣設施農業向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智慧農業發展。
“通過更換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應用新材料儲水罐,2024年的黃瓜不僅長勢好,產量也高。你看,秧上的黃瓜個大圓潤、頂花帶刺,賣相很好,看來今年又能過個紅火年了。”說到這兒,潘國彬不禁憨憨地笑起來。
為了增加農民收入,平莊煤業掛職干部積極做好農戶與集團公司之間的橋梁紐帶,將審核通過的寧城農副產品引入集團公司“慧采商城”“國能e購”兩個電商平臺。目前,寧城縣已有10家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入駐平臺,上線銷售產品110余種,全集團累計幫助銷售農產品7000余萬元。
教育幫扶傳遞愛心
走進三座店鎮中心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經過重新粉刷的教學樓。3200平方米的教學空間,如今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著師生的到來,2000平方米的操場也煥然一新。這些改變,得益于2023年度130萬元的投入。
三座店鎮中心校位于寧城縣西北部,地處山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校園建設基礎設施陳舊,信息化水平較低,操場設施不完善。為改善這一現狀,提高鄉村學校的辦學水平,2023年4月,平莊煤業正式啟動對三座店鎮中心校的援建項目。
國家能源集團為學校捐助的可升降多功能桌椅。
“以前的桌椅,‘趴睡’午休后脖子和手臂會很酸,現在有了這套智能桌椅,我們從‘趴睡’變為‘躺睡’,可以美美地睡午覺了。有了這么好的學習環境,我一定努力學習。”該校學生張斌碩說道。
為支持農村教育事業發展,平莊煤業以捐助和鄉村振興項目支持的方式,投資130萬元為全鎮學生配備了午休桌椅1146套、在中心校建設多功能教室1個和黨員活動室1個、鋪設塑膠跑道2150平方米、粉刷教學樓3200平方米、硬化校園門口泥濘地面1000平方米、美化中心校操場看臺2000平方米。項目實施極大地改善了學校的硬件設施和教學條件,為學生提供了優質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一直以來,平莊煤業高度重視定點幫扶工作中的教育幫扶,在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秉持“振興鄉村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理念,注重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真正讓農村孩子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自2016年以來,平莊煤業累計投入近2000萬元,設立“金秋助學”“愛心獎助”基金。“金秋助學扶貧基金”主要用于資助寧城縣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高中學生,每人每年發放2000元,目前已資助6486名貧困學生完成高中學業,點燃了6486名貧困學子的新夢想;“國家能源集團員工愛心助學基金”用以獎助教學實績突出的教師、品學兼優的學生和家庭困難的師生,現已有4407人受益。同時,還積極開展“愛心書屋”捐助活動,向寧城縣72所公辦學校和139個重點貧困村捐贈圖書23.8萬余冊,約合97萬元,有力推動寧城縣教育事業穩步發展。
擦亮技能幫扶品牌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除了建設設施農業,平莊煤業培訓中心(技校)開展的職業技能培訓成了帶動寧城縣村民致富增收的另一個途徑。
課堂上,電工老師鄒德新正在實訓車間里耐心細致地為學員講解技術要領。她介紹說:“針對寧城縣學員,我們開展了電焊工、電工等技能培訓,培訓完成的學員可以通過考試獲得特種作業證和上崗證。”
平莊煤業培訓中心(技校)教師向學員們講授電工知識。
2023級學員王彬通過培訓,考取了特種作業人員操作資格證書。“以前沒有職業資格證,只能干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一天工資只有150元左右,現在一天能賺300元以上,好的時候月入過萬元。”王彬說,現在他已經成了十里八鄉搶手的電工。
自2017年以來,平莊煤業充分利用培訓中心(技校)資源優勢,每年投入近100萬元。根據學員實際,量身定制培訓課程,精心選聘“雙師型”教師授課。培訓班實施全封閉式管理,每期培訓班45天,采取“白+黑”培訓模式和“理論+實操”授課方式,學員結業后可考取特種作業證和上崗證。截至2024年底,已舉辦培訓班11期,共培訓662人,學員雙證獲證率達90%以上,獲證學員均可實現獨立上崗作業,其中已有400多人在縣內外順利就業,真正實現“一技在手,致富不愁”。
針對該縣產業園區種植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技術短缺的現狀,平莊煤業專門聘請技術專家送教到村,舉辦種植專業技術培訓班,對150名種植專業戶進行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助力農戶穩就業、促增收。
已經畢業10年,沒有穩定工作的大學生吳永升就是這期培訓班的受益者。2021年,辭職回鄉創業的吳永升剛好趕上平莊煤業在八里罕援建的日光溫室園區建成。在報名參加培訓班后,他熟練掌握了黃瓜種植技術,并從園區承包了2棟大棚種植黃瓜。園區采用“合作社+農戶”模式,由專業合作社統一培訓、技術指導、田間管理、市場銷售,徹底解決了吳永升的后顧之憂。
近年來,平莊煤業以技能培訓促進就業為抓手,為寧城縣村民提供技能培訓,以職業技能培訓賦能鄉村振興,使寧城縣村民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端起了“就業碗”,吃上了“技能飯”。
紅色引擎助推鄉村振興
范杖子村是抗日戰爭時期承(德)平(泉)寧(城)地區第一支抗日游擊隊——“路北游擊隊”誕生地。范杖子村紅色文化陳列館位于黑里河鎮范杖子村八組烈士裴文和故居舊址,2022年集團公司通過定點幫扶捐資143萬元在該地援建了陳列館。
?國家能源集團援建的范杖子村紅色文化陳列館。
“自陳列館及報告廳項目落地黑里河鎮后,范杖子紅色教育基地憑借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寧城縣黑里河鎮鎮長寧晉介紹道。
范杖子村紅色文化陳列館被打造成為全縣集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廉政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組織黨員活動、開展培訓實踐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村黨員干部實踐基地,每年接待各類團體活動百余場,近萬人在此接受紅色教育。
隨著每年接待眾多參觀者,附近村落也熱鬧起來,村民們順勢開起民宿、農家樂。“旺季時,有的民宿月收入可達萬元,農家樂每日營業額也能有千元,直接增加了周邊村民的收入。”寧晉介紹道。同時,紅色教育基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優質農產品。依托游客流量,村民將當地的瓜果、糧食、山貨等農產品包裝成特色伴手禮進行銷售。山上的各種野生菌類、田間新鮮果蔬成為往來游客青睞的商品,使得村民種植戶的年收入實現穩定增長。
黑里河鎮范杖子村紅色教育基地建成以來,積極開展支部結對共建工作,將規范化的黨組織管理模式帶到幫扶村,真正把黨組織建強在基層一線。集團公司總部和平莊煤業10個黨支部分別與寧城縣10個村黨支部結成“1+1”幫扶對子,投入黨建經費91.88萬元,建立6個黨員活動室,實現“組織共建、活動共聯、資源共享”,著力提高基層干部的政治素養、鄉村治理能力和帶頭致富能力,以紅色引擎助推鄉村振興。
寧城縣鄉村振興的故事還在繼續。平莊煤業在定點幫扶的路上,將繼續用心用情用力助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與寧城縣雙向奔赴、互融互促。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