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3-24 15:41
王曉宇
“今天,光伏板下長出兩棵小草,看到那個小綠芽,突然感到沙漠里有生命了。”藺鍇在自己的《小草成長記》中認真做著記錄。抬眼望去,已經建成的光伏電站一眼望不到頭,藍色的光伏板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在連綿起伏的沙海中守護著一方綠洲,演繹著“新能源+沙戈荒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綠色傳奇。
這是央視3月18日播出的大型系列紀錄片《大國基石》第二季第十集《向綠而新》中的動人一幕。
藺鍇記錄植被生長過程。
藺鍇是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寧夏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的項目副經理,三年前加入項目建設團隊。對藺鍇來說,新能源建設是比較熟悉的工作,但是要在騰格里沙漠建設一座占地面積6萬畝、相當于5600個足球場大小的大規模光伏電站,這是他從來都沒想過的事;而且,和一般的新能源電力建設者不同的是,他還有一個角色是項目生態組組長,負責在沙漠里“種草”,通過新能源建設把沙漠變成綠洲,這無疑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創舉。
“沙漠變綠洲”,藺鍇和同事們從頭學起。治沙有兩個步驟,先固后治,固治結合。固沙,用的是老一輩治沙人發明的方法,用草方格給流沙扎緊“籠子”。治沙,就要看建設者們帶來的這些藍色光伏板了,它們不僅能夠為植被擋風沙、防日曬,還能積蓄降水,再加上定期清理光伏板留下的水分,形成濕潤的“小氣候”。
項目進行草方格鋪設。
自2023年開始,藺鍇和同事們將1700多萬平方米的草方格連綿不絕地扎根于沙漠中,逐漸讓沙丘停止了“流浪”的腳步;從認識植物的名稱、了解習性,到選擇適合修復當地生態的植物,他們陸續栽種了檸條、花棒、沙冬青、歐李、文冠果等11種灌木超420萬株,場區植被覆蓋率從原始地貌的0-5%增長到20%,局部植被覆蓋率達到50%。藺鍇的《小草成長記》寫得滿滿的,內容也逐漸超出了“小草”的范圍。
“有一天早上,我突然聽到了鳥叫聲。”藺鍇循著鳥叫聲走出項目部,看到幾只小鳥落在了場區的光伏板上。他在內心歡呼:“沙漠的春天真的來了!”
沙漠綠了,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小動物們都陸陸續續來基地“報到”,就連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鵝喉羚也“不請自來”了。2024年12月,當龍源電力代表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上分享光伏治沙經驗時,世界各國代表都發出了由衷的贊嘆。
鵝喉羚現身寧夏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
藺鍇一邊記錄著植物的生長變化,一邊見證著“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崛起。2025年,寧夏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建設+生態修復”的故事仍在繼續,100萬千瓦光伏復合項目加快建設,250萬千瓦風電項目也將陸續開工。在曾經環境惡劣的荒漠戈壁上,一個千萬千瓦“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正拔地而起,憑借“新能源+生態修復”模式的強力賦能,走出了一條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有力推動中國能源的綠色發展。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