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1-14 16:04
——國家能源集團2024年鄉村振興工作綜述
朱澤雅
鄉村,是中國的根脈。鄉村振興戰略,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024年,國家能源集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國務院國資委的有關部署,用心用情用力推動定點幫扶和對口支援9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中央企業助力鄉村振興新模式、新樣板,與幫扶地區實現了雙向奔赴、互融互促。
科技助力,新質賦能 振興工作走出“國能”范
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科技正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國家能源集團發揮產業、科技優勢,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農業發展。
煤基新材料帶來新“烯”望。2023年,國家能源集團研制的煤基交聯聚乙烯“分體式一體成型防腐蝕儲罐”在內蒙古寧城縣2個日光溫室大棚成功示范應用。2024年,交聯聚乙烯儲水、灌溉設備被推向更多應用場景:“分體式一體成型防腐蝕儲罐”在寧城縣全面鋪開,73套相關產品安裝應用;“水肥自動噴灌系統”在山西右玉縣落地,灌溉效率可提高24倍;“全塑恒溫飲水槽和森林防火儲水系統”在四川布拖縣投入使用,煤基新材料制作的全塑恒溫牲畜飲水槽、犢牛島、圍欄及化糞池等大幅改善家禽家畜養殖條件,交聯聚乙烯制作的森林防火蓄水罐能抵御森林環境侵蝕并能承受火災高溫環境,大幅度提高了防火儲水罐的可靠性。
“地沃宜粟,米汁如脂”——陜西省米脂縣地處北緯38°小雜糧黃金種植帶,“米脂小米”當之無愧地成為當地農產品的金字招牌。2024年,國家能源集團在米脂縣幫助建設李家寺村谷子航天育種繁育基地,利用集雨補灌、自動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及綠色智能防控為一體的高效旱作節水農業,建成“米谷1號”“米谷2號”良種繁育示范面積400畝,上過太空的種子在黃土高原開啟了新的生命歷程。金秋時節,李家寺村谷子航天育種繁育基地產量達到了15萬斤,成為當地村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在四川普格縣、布拖縣,國家能源集團積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已建成高標準農田5000畝,助力當地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戶收入。
畜牧業并肩“數智化”,黑綿羊也有“電子名片”。國家能源集團在布拖縣開展黑綿羊智慧化養殖,借助智能化的管理平臺,通過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衛星定位、藍牙網關、FRID射頻等技術實時采集、分析數據,實現養殖過程全流程追溯,為黑綿羊的健康生長提供更為科學有效的數據支撐和技術支持。
國家能源集團依托“國能e購”“員工大集”“慧采商城”自有電商平臺,深入挖掘9縣優質農特產品資源,培育扶持米脂小米雜糧、吳堡青梨、右玉電商等優秀農產品品牌。截至目前,三個自有電商平臺農產品上架數達到4700余項,國家能源集團全年購買脫貧地區農產品2.35億元,幫助銷售農產品1.25億元,采購幫銷金額創歷史新高。
國家能源集團充分發揮新能源產業優勢,開展了曲麻萊曲麻河鄉微電網供電工程、普格縣戶用光伏、米脂縣農光互補等“新能源+”幫扶項目建設,并在全國范圍內積極探索新能源項目與鄉村振興互促融合發展。在陜西省禮泉縣,國家能源集團禮泉農光互補項目試驗163號地塊的一排排藍色光伏板整齊有序。在光伏板下,金燦燦的小麥長勢喜人,每塊光伏板之間都安裝了透散射玻璃板,可對小麥進行補光,透散射玻璃板勻光效果明顯,有望實現糧食穩產、光伏增效共贏。全球首個漂浮式風漁融合項目——“國能共享號”在福建省莆田南日島海域啟航,創新“海上發電、海下養魚”的融合發展新模式,有效解決了傳統海洋牧場普遍存在的“供電難、供電不足”難題。
塑形鑄魂,內外兼修 農村建設活力澎湃
鄉村振興,要改變農村環境,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國家能源集團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生態環境塑形農村“外在美”,以黨建文化鑄魂農村“內在美”,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美麗鄉村。
聚焦村容村貌治理,改變農村老樣子,打造“看得見”的美麗鄉村。國家能源集團在西藏聶榮縣尼瑪鄉幫助建設桑瓦玉澤“零碳”美麗示范村,幫助40戶牧民建成屋頂用戶光伏發電和地熱文旅項目,實現牧民群眾電力“自發自用+供暖+助力地熱文旅產業”的運行模式,牧民群眾和高校畢業生可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清潔能源供電增強地熱文旅產業贏利能力,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開創綠色美麗鄉村建設的典范。在陜西吳堡縣,國家能源集團實施農村飲水安全保障項目,建成農村供水項目40余處,惠及飲水困難戶1萬余戶,讓近4萬老百姓喝上了“放心水”“健康水”“幸福水”,助力吳堡縣徹底解決全縣飲水難題。
草木植成,生態興也。國家能源集團連續投入資金支持青海曲麻萊縣黃河源頭生態保護項目,在實現黃河源頭核心區32萬畝草場禁牧的基礎上,繼續實施人工種草生態治理工程,促進核心區草場修復,進一步提升草場水土保持、固碳能力,為保護中華水塔增力。在山西右玉縣,國家能源集團攜手西門子能源,建設公益林1000余畝,栽植樟子松、金葉榆、云杉等共計9萬余株,持續聘請當地群眾擔任護林員,將生態保護和百姓增收有機結合。在米脂縣打造“國能千畝碳匯林基地”,種植油松、山楂、云杉等林木6.7萬余株,預計成林后可每年實現碳匯收入110萬元。
聚焦精神文明建設,留住農村好根子,打造“內核強”的美麗鄉村。國家能源集團深入實施企地支部共建工程,推動黨建優勢轉化為結對幫扶優勢。在陜西米脂縣,集團以“黨建+項目”形式開展黨建引領賦能村容村貌改善、助學圓夢等活動,建成文化廣場、生態林、黨建共建館、文化墻;在青海剛察縣援建鄉村黨員活動室,打造“溫暖”黨建活動陣地,開展基層黨支部結對共建,分享組織建設的經驗,有力促進鄉村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帶動基層治理能力科學化、現代化。
四川省普格縣紅軍樹農文旅融合產業示范園的游客絡繹不絕。集團助力這里升級改造紅軍樹廣場,建成標志性紅軍門、紅色文化長廊、彩虹“長征路”等紅色文化設施,與普格縣委黨校共同開展紅色教育,“紅軍樹”、紅軍雕塑得到保護,“村晚”熱鬧非凡,村民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同時,該產業示范園已發展成為集枇杷種植、百香果種植、大白鵝養殖等為一體的農文旅示范園。作為四川省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的省級樣板,紅軍樹農文旅產業園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000萬元,真正把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轉化為旅游業的持久魅力。
在今年的“彝心同力,共賦振興”中央企業消費幫扶聚力行動中,國家能源集團打造多款文創產品,攜手京東商城開展“大涼山助農直播-京東專場”活動,啟動儀式當天直播間累計觀看超150萬人次。國家能源集團積極組織各幫扶縣參與“文化興農央企行”專項行動,通過“短視頻+視頻彩鈴+5G新通話”的數智融媒開展鄉村文旅宣推活動。農村的“顏值”刷新了,“氣質”提升了,發展的“底氣”也更足了。
強基礎,提質量 人才收獲滿滿當當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國家能源集團多措并舉壯大鄉村振興人才隊伍,要孩子有學上,還要孩子上好學;要學生學好文化課,還要鼓勵發展特長;要培養好學生,還要鍛煉好老師。
穩教育,為鄉村教育擴實力。國家能源集團在布拖縣、普格縣援建阿布澤魯小學、依撒小學、特木里小學、紅軍樹小學、澤木河小學等,并引入“空中課堂遠程教育網絡”,實現教育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轉變。在寧城縣設立“金秋助學基金”“愛心助學基金”,先后資助寧城縣困難家庭師生1萬余人。
助推“雛雁展翅”,呼喚“歸雁回巢”。今年,集團在西藏援建的第四所學校——聶榮縣桑榮鄉小學正式投入使用。教輔用房、學生宿舍、職工之家、學生食堂及其他配套工程滿足了高原教學的需求。同時設立援藏愛心助學金,累計資助1600余人次大中專學生圓夢大學,并通過“雙百工程”、“鄉村振興專項招聘”、“藏籍專項招聘”等方式讓越來越多的西藏籍畢業生到國家能源所屬各單位就業。
展特長,為鄉村發展增活力。國家能源集團資助布拖縣依撒小學組建女子足球“瑪薇”訓練班,同曲麻萊縣政府啟動“黃河源頭逐夢·小將培養計劃”青少年足球公益項目。2024年,曲麻萊縣青訓隊蟬聯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初中男子U-13組比賽青海賽區冠軍。近三年以來,先后有18名學生被中央民族大學附中玉樹(海東)分校遴選為足球特長生,曲麻萊女子足球隊的17名女孩全部被青海省體育運動學校錄取。
育骨干,為鄉村建設強主力。“雁行萬里靠頭雁”,鄉村發展總要有帶頭人。2024年,國家能源集團攜手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清華大學舉辦了國能鄉村振興“領雁工程”系列研修班,包括新時代中小學縣域骨干教育領導者公益研修班、鄉村頂梁柱基層干部培訓班、產業帶頭人創新發展研修班(文旅班和電商班),180名骨干在研修后回到教育、文旅、電商等各自崗位。2024年,國家能源集團以布拖、普格兩縣為試點,與北京師范大學合作開展“長周期縣域教育質量整體提升項目”,持續增強兩縣教育“軟實力”。
希望的田野,涌動蓬勃生機。2024年,國家能源集團在定點幫扶和對口支援9縣累計投入無償幫扶資金3.07億元,有償幫扶資金13.8億元,培訓干部人才6.98萬人次,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國家能源集團將繼續攜手各族朋友,共建共享美麗宜居新生活,共同書寫著祖國大美鄉村的幸福畫卷。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