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9-24 11:14
鄭曉龍 咼華麗
作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想到水稻,人們的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一碗碗噴香的米飯。而在湖北荊州公安縣,“制種水稻”卻賦予了雜交水稻另一種重大使命,那就是種出香噴噴米飯的種子水稻,承載著國家糧食安全、糧倉充足的重任。
眼下,公安縣章田寺鄉2000畝雜交水稻制種現代化育秧工廠喜迎豐收季,一簇簇飽滿的稻穗鋪滿稻田,掀起層層金色稻浪。種植戶們正搶抓農時,通過機械化作業將株株穗滿粒密的水稻收割、脫粒后直接裝車,力保“顆粒歸倉”。
章田寺鄉制種水稻主要分布在永久村、金紅村、達仁村等6個村,這些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制種。近年來,該鄉通過持續推進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溝渠、路網電網等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打破丘陵崗地原有地塊、溝渠、道路之間的界限,化散為整、成方連片,“零散糧田”變“大片良田”,逐漸發展成為公安縣制種核心區域。
“今年,我們的制種稻收成不錯,一畝田能產種400斤左右,產值2000多塊錢,效益是常規稻種植的三倍到四倍。”永久村制種大戶袁隆強樂呵呵地介紹道,每年,他都會用70畝田進行春、夏兩季交替制種,在機械化的助力下,不僅管理起來更便捷,成本也下降了不少,綜合收入約14萬余元。
半個世紀前,雜交水稻在中國率先成功研發并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制種成為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關系國家糧食安全的命脈。
自20世紀70年代起,公安縣開始發展雜交水稻制種。經過近50年的發展,如今,在章田寺鄉的示范引領下,公安縣國家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已覆蓋5個鄉鎮、26個行政村,雜交水稻制種面積達四萬多畝,年雜交水稻種子生產量達制種產量達2000萬公斤,成了湖北省規模最大和唯一的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2022年,公安縣被認定為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大縣。
2024年,在章田寺鄉,水稻制種面積達20000畝,預計全年雜交稻制種產量將達到180萬公斤、產值2520萬元;常規稻制種預估產量400萬公斤、產值1200萬元。
豐收的背后有何“訣竅”?選好種子、搶好時機是關鍵。該基地聚焦篩選綠色良種、物化技術推廣、高產攻關等三個方面開展技術攻關,選定再生稻品種“六兩優香11”,配套“陽光131”等早熟油菜品種,通過“稻—再—油”(“一季水稻+再生稻+油菜”)的高產種植模式,實現土地的“種二收三”和“四季無休”,提高稻田生產效率,實現糧油雙豐收和耕地可持續高效利用。
穩糧增產保豐收,培育管理是難點。“水稻雖種在水田中,但如遇農田內澇、排水不暢,長時間浸泡將導致根系腐爛、蟲害滋生。另外,水稻收獲后,也必須及時曬干、烘干,如遇下雨或受潮,極易滋生霉菌和細菌,導致稻谷發熱、霉變,影響稻谷的品質和儲存期限。”金紅村烘干房工作人員陶立榮介紹道。
智慧農田也為擺脫“看天收”窘境帶來了全新的數字解決方案。在達仁村總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的一體的現代化育秧工廠,借助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智能溫控系統、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等現代科技手段,實現了對水稻生長環境的精準控制,確保作物始終處于最佳生長狀態。
2024年,當地還投資了1000萬元,在章田寺鄉新建了3個全自動烘干房。“除了快速、均勻地降低稻谷的含水量、防止霉變、提高稻谷品質等作用外,烘干房也可用于糧食臨時倉儲、精米加工和農副產品展示,有效解決了農戶曬糧難、存儲難問題。”陶立榮介紹道,在省時省工、節水節肥、顆粒歸倉的同時,這些技術的應用,還有效降低了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保證作物產量高、品質優。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春種秋收無一不依賴電力的有力支撐。2022年以來,國網公安縣供電公司累計投資357萬元為章田寺鄉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實施電力設施提檔升級,共完成10千伏配電線路自動化改造10條、配電線路綜合改造36公里。
“我們既要確保電力的穩定供應,更要讓廣大種農熟知安全用電知識”,該公司胡廠供電所負責人陳魏說道。2024年9月以來,該公司全面部署秋收保電工作。針對秋收秋種期間用電情況,組織人員深入村莊、田間地頭,加大線路設備巡視力度,加強對農村供電設施的維護。同時,積極向種植戶們宣傳安全用電常識,提供“電保姆”般的貼心延伸服務。尤其對收割現場的農機駕駛員、無人機操作手等,重點告知破壞電力設施潛在風險和防范觸電的注意事項,全力以赴保障水稻收割期間的人身安全和電網穩定運行。
能源綠、稻穗黃,繪就生活紅火新畫卷。如今,公安縣已發展出涵蓋糧食種植、烘干、貿易、收購、加工銷售等綜合性經濟產業,涌現出“世科”等“中國放心糧油示范加工企業”,其相關大米品牌被評為“湖北省名牌產”“無公害農產品”“荊楚好糧油”。從田間地頭的精心耕種,到現代化工廠的精細加工,再到廣闊市場的精準營銷,“公安制種”的金字招牌正為百姓帶來富足的生活、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責任編輯: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