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4-18 15:08
周永亮 嚴蒙 原曉冰
4月10日,江南已是一片春意,但在天山北麓,凜冽的寒風裹挾著細碎的雪粒,仍舊在廣袤的戈壁灘上肆意呼嘯。一輛沾滿泥漿的越野車在晨光中艱難前行,車燈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劃出一道微弱的光路。國家能源集團數智科技公司智能礦山事業部咨詢顧問潘志國揉了揉發紅的眼睛,把凍僵的手指從筆記本電腦鍵盤上移開。后座的丁紅葉突然驚醒,手里的保溫杯“咣當”一聲滾落在車底。
“到哪了?”丁紅葉啞著嗓子問,聲音里還帶著未散盡的睡意。
“剛過庫車市,”駕駛員老馬緊握方向盤,眼睛始終盯著前方結冰的路面,“大平灘還有兩小時。”
車窗外,碎石不時彈起,在底盤上敲出沉悶的聲響。這是他們這個月跑的第四個礦區。窗外的景色單調得令人發困:褐黃的戈壁,銀白的雪線,偶爾掠過的野駱駝群。
紅沙泉一號露天煤礦。
潘志國翻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兒子偷偷夾在里面的畫突然掉了出來。紙上用熒光筆涂著一個會說話的礦山,對話框里歪歪扭扭地寫著“爸爸教我修魔法山”。潘志國的嘴角不自覺地上揚,但隨即又被一陣刺痛拉回現實——連續熬夜修改方案讓他的太陽穴突突直跳。
大平灘煤礦的會議室里,陽光透過沾滿煤灰的窗戶斜射進來,在投影幕布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潘志國站在投影儀前,額頭上沁出細密的汗珠。
“潘工,你們這個智能化建設方案總體應用架構,真能把我們十幾個子系統的數據都打通?”礦方機電副礦老劉的聲音里帶著期待與疑慮。
潘志國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鏡,以沉穩專業的姿態面向架構圖,不慌不忙地開口,“劉總,當前架構設計嚴格遵循集團公司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建設的整體規劃要求,已在多個礦區實現成功部署,各個子系統通過標準化接口實現各系統間的業務協同與數據融合,全面覆蓋煤礦安全生產、智能調度等核心業務場景,切實提升礦區整體生產效率與安全管理水平”。
會議室的氣氛迅速升溫,討論熱烈非凡。礦方機電科長對智能調度算法的容錯機制展現出濃厚興趣,針對這一關鍵議題展開了細致入微的追問,面對提問,團隊里的算法工程師展現出深厚的專業素養,他們借助精心繪制的礦井示意圖,結合現場實際作業情況,以清晰的邏輯、專業的術語,深入淺出地闡釋容錯機制的原理與應用場景,還分享了過往項目中成功解決類似問題的案例,用數據和事實進一步增強說服力。不知不覺,窗外的日頭已經西斜,會議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演算公式,礦泉水瓶在每個人面前堆成了小山。
當時針指向第七個小時,老劉突然拍板:“就這么干!”他抓起方案書重重合上,“潘工,你們這‘一礦一策’的方案,是把我們礦的脾氣都摸透了啊!”
潘志國長舒一口氣,和團隊其他成員相視一笑。窗外,最后一縷夕陽正照在礦區“安全生產”的標語牌上,將金屬字映得閃閃發亮。
項目組和礦機電部進行下井設備安全檢查。
與此同時,六百公里外的黑山煤礦,自動化工程師柴煜淞正在零下15度的調度室里工作。他呼出的白氣在監控屏幕前形成一片薄霧,睫毛上結了一層細霜。突然,一體化管控平臺發出警報,智能視頻系統出現異常。
“小常,系統提示變電所配電室有異常,需要立即確認。”柴煜淞的聲音在對講機里顯得格外沉穩。窗外,90后工程師常勝綺已經套上厚重的防寒服,他熟練地將檢測設備裝進保溫箱,又往懷里塞了兩個暖寶寶。
這樣的緊急處置,柴煜淞已經記不清是第多少次。春節返崗時,他特意從老家帶來一罐辣椒醬,如今還放在宿舍的窗臺上,瓶蓋上的冰晶在月光下閃閃發亮。但最讓他難忘的,是上周夜班時,老礦工任發祥端著熱騰騰的奶茶來到調度室:“小柴啊,有了你們這個‘電子哨兵’,咱們干活心里踏實多了。”
在烏魯木齊的臨時宿舍里,項目經理周永亮正對著手機發呆,屏幕上是兒子發來的模考試卷照片,最后一道大題還空著。書桌角貼著一張便簽,上面寫著:“爸,這道題等你回來講。”他算了算日子,這是孩子高三下學期自己錯過的第三次月考了。明天又要啟程去紅沙泉二礦進行系統調試,他只能把詳細的解題步驟寫在電子屏上,最后畫了個加油的小人。
技術團隊對供配電控制系統進行現場調試。
這樣的故事在數智科技駐疆團隊里比比皆是:新婚才三個月的年輕技術員王宏程把婚紗照設成手機壁紙,每天都要看好幾遍;余末銀的行李箱里永遠裝著兩雙鞋——精致的高跟鞋留給回公司匯報時穿,結實的登山鞋才是戈壁灘上的標配。他們就像新疆特有的胡楊林,把根系深深扎進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默默編織著智能化的脈絡。
夜深了,戈壁灘上的星空格外明亮,數智科技駐疆團隊的成員們三三兩兩地回到各自的臨時住所。明天,新的挑戰又在等待著他們——烏東煤礦的皮帶運輸系統需要升級,寬溝煤礦的數據中心等著調試,紅沙泉一礦的智能監控系統還差最后的驗收......
在新疆這片占全國六分之一面積的廣袤土地上,還有無數個“大平灘”等待著被現代科技喚醒。一群懷揣夢想的數智人,用堅守詮釋責任,以創新踐行使命,讓“安全、高效、綠色”的現代化智慧礦山愿景,一步步變為現實。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