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08-02 16:34
張倩 韓蘇
海上發電蓬勃發展,華潤電力新能源戰略風云激蕩,每一位海上風電人都身兼重任,他們胸藏山海,向海爭風,馭風而行。
攻堅克難的“護心使者”
山東小伙兒智德飛,是華潤電力蒼南1號海上風電工程部電氣工程師,同時也是一名“護心使者”——他深度參與了蒼南1號項目海上升壓站的制造、運輸、安裝及調試工作。
智德飛(左)
海上升壓站是整個風電項目的心臟,智德飛深感肩上責任深重。2022年剛過完年,他便趕赴江蘇南通駐扎下來。蒼南1號項目的海上升壓站將在南通通州灣長風基地建造、調試并交付發運。
自此,智德飛每天的生活都圍繞升壓站而展開:不分節假日和周末,每天16點雷打不動地開調度會,制定計劃,安排進度,分析困難點,協調設備和人員……不久后,上海突發疫情,南通受波及實施交通封控,設備和人員全被堵在高速路上。“司機拉著設備在高速路上跑了三天三夜,我的心也懸了三天三夜。連夜找地方政府部門協調,開證明、派車接、做核酸、找地方隔離,終于算是讓設備順利進廠了。”智德飛簡短幾句話輕描淡寫,實際上駐扎南通的8個月里,他的心時刻都是懸著的。
海上升壓站建造完成,項目的進度條進入海上施工核心環節。海上升壓站整體重量超過3000噸,巨型設備當然需要巨型“神器”來吊裝和施工,但當時正值國內海上風電項目施工的高峰期,大型起重船幾乎一艘難求。
“找船!找船!找船!整個行業都知道我們在找船,但就是一船難求啊。”智德飛說,那段日子,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手段,先后聯系了多家供應商,然而這些船舶不是沒有檔期,就是距離較遠無法到現場。最后,在海事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他們終于選擇到合適的船舶進場施工。
海上施工進入關鍵期,又時值夏季,海域最高溫度常常達到40攝氏度以上,高溫的炙烤讓甲板迅速升溫,隱隱讓人感覺地上有些燙腳。陽光熾烈,照得人睜不開眼。陣陣海風猶如熱浪來襲,吹得人有些眩暈。船艙里,船機設備運轉產生的熱氣流,讓人仿佛置身在“蒸籠”中……
關關難過關關過,就這樣,智德飛和同事們在艱苦的環境中,全力以赴、攻堅克難,造就了海上升壓站上部組塊國內最短建造工期紀錄,并且一次性完成海上安裝的驚人成績。
砥礪拼搏的“戰浪人”
從陸地走向大海,從0到1,各種艱難只有真正經歷過才懂。蒼南1號項目電氣專業師周濤,在項目前期招標階段就深切感受了蒼南1號項目的艱難。
為了完美地完成全國首個平價海上風電項目招標方案,周濤和同事們對全國海上風電設備、施工、造價等進行了深入的調研,采取線上、線下交流及實地調研等多種方式,陸續與設計院、風電設備、海上升壓站等單位交流35次,外部單位到項目會議交流47次,前前后后形成了幾十份調研報告。為了確定最終方案,他們反復向上級匯報,經常凌晨1點多還在會議室改材料、改方案。
2022年7月,風機靜態調試工作如期開展。為保障項目在2022年內順利完成并網工作,周濤和同事們堅守海上,白天爬風機調試,晚上睡在交通船上。清晨,伴著涌浪拍打船舷的聲音,他們在搖搖晃晃中醒來;烈日當頭,他們在塔筒、機艙狹小悶熱的環境一待就是一整天,汗水濕透了他們的衣服。為了節約上下風機的時間,他們就在機艙里吃著盒飯,稍作休息又開始繼續調試……回想起那段時光,周濤說,雖然辛苦,但是很值得。
2022年9月,當天氣預報超強臺風軒嵐諾形成并轉向浙江海域襲時,十幾臺風機剛剛吊裝完畢。臺風來襲,刻不容緩,項目部決定啟動風機主動抗臺模式,但尚未通電的風機供電急需備用電源支持。凌晨2點,公司領導緊急安排周濤召集各單位負責人召開緊急會議,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一群人徹夜未眠,著手準備船只、人員、備件、工具等,制定詳細計劃。天剛蒙蒙亮,他們便出海排查隱患,周濤則和另外幾人投入風機調試工作中。
然而,調試工作進行得并不順利。幾人輪流上陣,全都無功而返。性格一向穩重的周濤,內心也開始焦躁不安。“從早上6點一直調試到第二天凌晨5點,我們想了各種辦法,總算完成了調試工作。等調試結束時,我的手和腿都在發抖。幸運的是,最后軒嵐諾臨時改變了想法,拐了個彎又走了。”周濤回憶道。
時間指針指向2022年12月,隨著疫情逐步放開,項目上的同事一個接一個地變“陽”,陸續有人因高燒倒下,海上升壓站也最終“淪陷”。為了不耽誤工期,周濤和同事咬著牙硬扛在陸上集控中心指揮調度。
那真是身體和精神遭受雙重考驗的歲月。一天,周濤陪同公司領導去看望、慰問同事,交通船剛行駛到升壓站樁腿周圍,就聽見智德飛在上面用沙啞的聲音喊道:“不要過來,我們都陽了,你們不要上來了……”
“那一刻,感覺真是又心酸又感動。”回想起那一幕幕,周濤的眼眶有些濕潤。“其實,大家的身體都很虛弱,精神壓力也很大,但大家都不輕易言退,最樸素的想法就是把工作干好,把工程漂漂亮亮地干完!”
敢拼敢干的“爭風者”
作為蒼南海上風電項目電氣主任師,李陽幾乎深度參與了整個項目進程。
面對華潤電力首個海上風電項目,他深知“補課”的重要性。在前期調研階段,李陽和同事們用9天時間輾轉4個省份,跑了10家單位調研,用全面而細致的調研,補上海上風電專業課。
面對一個主打創新的風電項目,他深知“決策”的重要性。蒼南1號的設備選型、基礎型式、招標方案等都在國內首創,由于沒有先例可借鑒,設計院、施工單位、監理管理等都面臨著不小的考驗。李陽說,每次召開研討會的場面異常激烈,在某些問題的討論上,大家甚至紅臉梗脖、現場拍桌子。作為項目方,華潤電力既有所堅持,又懂適當退步,不斷溝通協調,直到破除爭議,達成共識。
面對一個擁有大國重器的創新項目,他深知“破局”的重要性。2022年5月,一次設備陸續進場,升壓站等龐大的設備運輸成了大問題。“先是找不到適合的大型運載車,等費盡心思找到了車,又發現運輸道路也不行。”為了電氣設備運輸,李陽可謂絞盡腦汁。為了找到轉彎半徑大、適合運輸大型設備的道路,他和當地市政部門、道路部門反復溝通、爭取;為了保證安全,他四處勘察,選擇避開交通高峰期深夜出發。“那段時間,我的電話打完一個接著撥下一個,嗓子都是沙啞的,一個月的電話費就花了八百多。”
面對一個誕生于惡劣環境的海上項目,他深知“冒險”的重要性。2022年12月底,項目進入并網調試階段。趕工期碰上多雨季,硬著頭皮也要上。做電氣高壓試驗時,恰好趕上下雨,李陽和同事們爭分奪秒搭雨棚,再把一些必需設備和用品搬進去,臨時搭建了一個簡陋的試驗環境。做絕緣耐壓試驗時,濃濃的大霧遲遲不散,為了達到如期送電目標,李陽把心一橫,決定放手一搏,照常開展試驗工作。“濃霧籠罩,視野范圍不過幾米,只聽得整個作業區響起噼里啪啦的聲音,時不時還有電花閃過。”
李陽(中)
2022年12月26日,蒼南1號進入并網前的關鍵時刻,35千伏開關遇到pt減壓異常,專業人員恰好不在場,李陽當即決定親自上場調試。他冒著大雨,頂著寒風,頭戴探照燈,一只手打著傘,一只手握著工具,從下午3點一直干到晚上8點多。一番操作下來,穿著的棉衣都濕透了。“我一個人站在腳手架上,手酸得很,腳也麻得失去了知覺。干工程15年來,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了巨大的孤獨。但是等到調試完成,我又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踏實。我想,今晚終于可以睡個好覺了。”
以無懼之心行未有之路,以無畏之勇戰所遇之難。以智德飛、周濤、李陽為代表的華潤電力人,在烈日下工作,在塔筒里睡覺,在波浪聲中入眠。他們在風高浪急、暗流涌動的海上,任憑風浪起,但做馭風人!
責任編輯: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