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08-02 09:54
李世銘
中海油能源發展公司技術公司設施中心的“90后”焊工常玉強,年紀輕輕,卻已在海油發展技能大賽中屢屢獲獎。去年,他更是在焊工項目組的比賽中一舉奪魁。
問及這些年成長的心得,常玉強直言:項目上的緊急任務就是最好的練兵場。
事上練技藝 心上磨內功
一次,某海上項目遇到鉆井套管緊急搶修任務。當時恰逢大風暴雨,無疑給搶修更添一層難度。可項目工期緊,等不得,必須盡快處理。
常玉強沒有絲毫猶豫,和工友們一方面根據海上作業要求,選擇合適作業區域,保證作業安全,一方面迅速搭建防風防雨棚,盡量避免風雨影響作業質量。
他們根據套管的不同材質,提前確定焊接預案,準備所需的各種材料。套管濕度大,他們就加熱烘烤,待其達到預熱溫度時,抓住稍縱即逝的寶貴時機緊急作業。就這樣,常玉強和工友們一次成功,為項目按期投產贏得寶貴時間。
談及這些“搶時間”的經歷,常玉強感慨地說:“在緊急的情況、有限的時間下作業真是鍛煉人。高強度作業能讓我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也讓我對焊接技術有了更深的認識。”
緊急任務的磨煉加上平時的勤學苦練,常玉強練就了一身讓工友驚嘆的本事:聽到焊接的聲音,就能判斷出電流電壓的大小、焊縫的寬窄;看到所焊材質和用的操作方法,就能判斷出最終焊接質量合不合格……
技術怎么樣 實踐來定調
從項目中來,到項目中去。常玉強認為,技術成色究竟如何,還要在急難險重任務中見分曉。
由于突發情況,某油田項目急需清管器收發球筒。但球筒制作地與油田所在地遠隔重洋。受季節和海況等多種因素影響,該批設備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制作完成、裝船發運,一旦錯過裝船時機,則只能等到來年。
焊接作為該批設備的最后一道工序,直接關乎能否如期裝船發運。常玉強義無反顧沖在第一線。
常玉強知道,這個活兒困難不小。時間緊任務重不說,關鍵是他和工友們此前從未焊接過這類設備。這類設備對焊口高度要求苛刻,不能高于表面1毫米,加之材質特殊,焊接時熔池流動性很差,如果不能選好焊接角度、找到合適的焊點,很容易造成焊口高度不達標。大的球筒倘若一次焊不好,還能爬進筒內打磨修復,但直徑小于500毫米的球筒,根本無法進入內部作業。
常玉強和工友們先從大的球筒入手,不斷探尋合適的焊點和角度,經過反復試驗,他們發現球筒內只有兩個焊點能滿足標準,要想保證焊接時焊點一直處于這個位置,就必須將球筒吊起來。于是,常玉強將清管器收發球筒放到滾輪架上,不斷轉動滾輪,使球筒的焊點始終保持在合適位置。
為確保焊接一次成功,常玉強根據實際情況,焊接前把焊接條件、注意事項一條一條地寫在本子上。焊接中,針對球筒形狀大小不一等具體情況,他不斷修正焊接工藝,確保每個焊口滿足標準要求。
歷經一個多星期的連續奮戰,他們確保了焊口合格率100%,且焊口與母材對接平滑,無需打磨。
由于按時優質高效完成了焊接任務,他們得到油田方的高度稱贊。
既能在激烈角逐的賽場上折桂,又能在急難險重的項目上沖鋒,工友們都親切地稱常玉強為“遇強則強先生”。
責任編輯: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