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7-18 16:18
王大勝 王鋒
“隨著直徑130米巨大葉輪開始緩緩轉動,全球首座風漁融合浮式海上平臺‘國能共享號’正式投產,為千家萬戶帶來源源不斷的清潔電能。”6月28日,隨著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的播報,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全球首座風漁融合浮式平臺“國能共享號”迅速進入公眾視野。
該平臺創新采用“風漁融合”模式,開創“水下養魚、水上發電”的“新能源+”模式,打開海洋經濟開發應用新場景,記錄了龍源電力踐行“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偉大號召的最新實踐成果。
圖為全球首座風漁融合浮式海上平臺“國能共享號”
近年來,龍源電力在前期工程、生產經營、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持續發力,積極探索多能互補、源網荷儲、制氫制氨、綠色甲醇等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大力建設“本質安全、規模翻番、數字轉型、創新引領、健康進取”新龍源。
實干,篤行不怠創一流
龍源電力認真落實“第一議題”制度,不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堅持“兩個一以貫之”,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完善公司治理,進一步厘清決策主體權責邊界,充分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領導作用,企業生產經營保持良好增長態勢。
圖為龍源電力海上升壓站
2023年,龍源電力新能源開發指標和新增投產繼續保持集團第一,建成全球數據規模最大的新能源生產數字化平臺,上線國內首個“基于雙云融合技術架構實現新能源場站”的云數智一體化應用,推動實現“運檢分離、區域維保、專業化維護”,在集團首創合同智能化管理系統、率先實現財務境內外一體化集中管控目標,ESG影響力顯著提升,改革創新發展步伐更加堅定。截至3月底,公司控股裝機容量3615萬千瓦,累計完成發電量212.2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27%。
融合,譜寫發展新篇章
龍源電力不斷探索創新“新能源+”模式,統籌企業、地方融合發展,兼顧經濟環境雙重效益,因地制宜開發建設風漁融合、漁光互補、茶光互補、鹽光互補等模式。
圖為寧夏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一期100萬千瓦光伏項目
在寧夏騰格里沙漠,“寧湘直流”配套新能源基地寧夏中衛二期200萬千瓦光伏復合項目現場隨處可見“熱辣滾燙”的建設情景。隨著一根根樁基在沙丘扎根,一片片光伏板開始陸續上架,建設者們在光伏板間一字排開,開動機械,一邊鋪設草方格,一邊播撒草籽,靜待綠電澎湃、草長鶯飛,實現“板上發電、板間種植、板下修復”,助力打造沙戈荒大型風光電基地示范項目、光伏治沙生態工程示范項目。在青海格爾木,500兆瓦熔鹽共享儲能示范項目已經開工,充分借力集團火電技術優勢,認真組織設計方案審查,從長周期可靠運行、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無人值守等方面加大集成創新,落實源頭高標準設計、施工圖高質量優化、主設備全過程監造,開展熔鹽儲能熱電聯產研究,為集團和全國儲能供熱項目積累經驗。在甘肅敦煌,總裝機容量為700兆瓦的“光熱+”項目光伏部分已經并網投產,成為甘肅省第一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通過風電、光伏和光熱項目的多能互補,推動當地綠色發展。在內蒙古阿拉善,百萬千瓦“風光氫氨+基礎設施”一體化低碳園區示范項目已取得新能源開發建設指標,通過綠電生產氫氨,為綠電消納探索新途徑。
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
在龍源電力生產監控中心的藍色大屏上,海量數據正在有序地奔涌匯聚,連通總部、省公司和各個新能源場站。該平臺累計接入超7萬多路視頻,接入生產人員工作記錄儀5000余臺,覆蓋全國30多個省份200多個風電場,實現“可見的領導、可見的現場”,為新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數字化支撐。
圖為龍源電力生產監控中心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龍源電力黨委積極落實黨中央、集團黨組關于科技創新工作部署,突出黨建賦能、科技賦能,深化黨支部攻堅競賽行動,建立“1+1+4+N”科技創新體系,深挖國家能源局授牌風電運營領域唯一國家級研發中心作用,形成新能源前期服務、場站設計、運行維護等技術服務支撐體系。
在福建莆田南日島國家級海洋牧場海域,深遠海漂浮式風電與漁業養殖一體化設計概念在世界范圍內的首次創新實踐,面對無先例參考、跨行業融合等多重不利因素疊加,龍源電力深入開展跨領域、跨學科技術融合研究,全力攻克風電機組適應性改造等“卡脖子”技術,完成14個專業設計,實現“平臺結構、海洋空間、運營功能”多空間多層次共用,開發出適用于漂浮式風機的控制算法及使用平臺穩定控制策略,完成10余項關鍵設計升級,實現從“0”到“1”的突破,填補了技術空白,解決了我國深遠海海上風電開發的技術難題,為風力發電挺進深藍開出新路。
新征程上,龍源電力加快打造新質生產力,不斷引領新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為集團公司建設世界一流清潔低碳能源科技領軍企業和一流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貢獻龍源力量。
責任編輯: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