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5-23 19:11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莫非
2024年,供需寬松格局主導全年,煤炭行業經歷了一輪深度調整,煤企業績向合理區間回歸。
記者關注的28家主要煤炭上市公司全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3593.81億元,同比下降5.7%;合計實現凈利潤1995.59億元,同比下降17.1%;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574.11億元,降幅達18.2%。若剔除對行業影響較大的中國神華,剩余27家上市煤企合計凈利潤降幅擴大至23.7%,顯示行業分化加劇。
在傳統業務承壓之際,煤炭行業緊扣現代化產業體系轉型方向——煤電聯營以產業鏈深度整合為路徑,煤化工依托技術創新開辟高附加值產業新賽道,二者共同構成了驅動煤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穿越周期波動的核心動能。
供需結構失衡主導煤炭價格震蕩下行
2024年,煤炭市場供需偏寬松。
水電超常增長,尤其在迎峰度夏前對煤電替代效應明顯,電煤耗量低速增長。受地產投資、新開工處于弱增長,建材、鋼鐵兩個行業產量持續走低的影響,耗煤量持續萎縮。同時,在保供政策的影響下,煤炭企業扎實推進煤炭增產保供工作,國內煤炭產量保持增長,疊加創歷史新高的進口量,煤炭供應相對充足。
2024年,國內全年原煤生產47.8億噸,同比增長1.2%,產量整體保持穩中小幅增長;煤炭進口量同比增長明顯,2024年煤及褐煤進口實現5.43億噸,同比增長14.4%。
在供需寬松格局下,秦港動力煤(Q5500)均價855元/噸,同比下降 11.54%;京唐港主焦煤均價2026元/噸,下跌11.34%。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黨委委員張宏指出,2024年煤炭市場呈現“四降四增”特征,即產量先降后增、資源量供應下降、耗煤需求增幅下降、行業經濟效益下降,同時產能、進口、庫存及能源替代量增加。
張宏特別強調供需結構的“五個變化”:波動性、結構性、時段性、區域性及品種性變化,其中火電調峰需求的波動加劇和新疆煤炭產區崛起成為關鍵變量。這種結構性變化導致傳統消費區域(如東部)對晉陜蒙新產區的依賴度進一步提升,區域供需錯配問題凸顯。
盡管煤企采取優化債務結構、智能化改造等措施,成本控制依然難抵價格沖擊,盈利指標全面承壓。
記者重點關注的28家煤企中,廣匯能源的業務模式多元,核心模式為低成本煤炭+天然氣貿易+煤化工,其天然氣貿易毛利率能夠對沖煤價下跌。2024年,剔除廣匯能源的27家煤炭上市公司,煤炭的平均銷售價格為597元/噸,同比下降8.3%,降幅低于市場煤降幅(動力煤市場煤下降11.54%),或與煤企執行大量長協有關;平均銷售成本323元/噸,同比下降0.9%;平均毛利275元/噸,同比下降15.7%;毛利率46.0%,同比下降4%。
廣發證券報告顯示,2024年煤炭板塊扣非凈利潤同比下降20%,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約10%,噸煤凈利潤降至97元,龍頭企業通過長協機制和成本管控展現出較強韌性。這一現象印證了行業“馬太效應”加劇——具備全產業鏈布局的頭部企業在價格下行周期中更具抗風險能力。
在業績下滑的背景下,行業現金流管理表現出較強韌性。28家煤炭上市公司,2024年經營性現金流合計為2726.87億元,同比下降10.59%;資產負債率平均為51.7%,同比微降0.2個百分點。部分企業通過專項儲備調整釋放業績,如中煤能源、兗礦能源專項儲備分別減少1197百萬元和479百萬元,一定程度沖抵成本壓力。
這種財務韌性得益于煤企近年來的債務優化。28家煤企有息負債合計為5074.93億元,同比增長9.37%。通過債轉股、發行綠色債券等方式,頭部企業的財務費用率為2.05%,同比上漲0.16個百分點,顯示融資成本持續改善。
煤電聯營與煤化工高端化重塑行業格局
在傳統業務承壓的同時,行業結構性機會逐漸顯現。煤電聯營模式通過產業鏈整合提升抗風險能力,煤化工高端化則打開新的增長空間,成為穿越下行周期的關鍵抓手。
煤電一體化模式在2024年展現出顯著優勢。以中國神華為例,其通過“煤-電-運”一體化產業鏈,在動力煤價下跌11.54%的情況下,其電力板塊貢獻穩定利潤,使得公司凈利潤降幅顯著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這種模式通過長協煤鎖定成本、電力業務平滑周期波動,實現了“煤價跌、電價穩”的協同效應。
方正證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煤電聯營企業在“雙碳”背景下更具估值優勢,坑口電廠度電成本可降低0.08元,且在調峰補償機制下具備更強的靈活性。國家能源集團與華能集團的直供模式、陜煤集團與浙能集團的鐵路直達合作,均通過去中間化降低流通成本,驗證了該模式的可行性。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教授林伯強指出,煤電與新能源聯營面臨電力市場機制不完善、輔助服務定價模糊等挑戰,但通過合約聯營、一體化開發、專業子公司聯營及交叉持股四種模式,可有效化解利益分歧。
例如,國家能源集團在內蒙古的“風光火儲”一體化項目,通過煤電調峰支持新能源消納,實現度電成本下降約12%,碳排放減少15%。
2024年,化工用煤需求保持旺盛,甲醇開工率大幅領先歷史同期,煤化工高端化趨勢明顯。龍頭企業通過技術升級布局高端產品,如兗礦能源的煤制烯烴項目、平煤股份的精細焦爐煤氣深加工,均實現了產品附加值提升。
開源證券指出,當布倫特原油價格在68美元/桶時,煤制烯烴成本與油制路線相當,在能源價格波動中具備競爭優勢。此外,部分企業通過CCUS(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探索低碳轉型,為煤化工高端化注入新動能。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尚建選認為,低階煤分質利用技術可將10億噸低階煤轉化為1.5億噸油品和1.97萬億千瓦時電力,相比直接燃燒降低21%碳排放,可提升20%以上的產值。中科合成油技術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洪則提出,未來煤化工產業基地建設的一個可行方向是“油氣化動態聯產”,既生產平臺化學品和高值化學品,又可在需要時生產煤制油、合成氣等燃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2025年一季度,國內產量增長,進口約束漸顯,但整體受火電發電疲弱影響,煤價延續回落,現階段處于磨底狀態。
受煤價下降影響,主要上市煤企2025一季度業績同比下降。記者關注的28家煤炭上市公司,2025Q1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827.08億元,同比下降16.81%;合計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309.11億元,同比下降28.96%;合計實現扣非后歸屬母公司凈利潤303.74億元,同比下降31.43%。如果剔除對行業影響較大的中國神華,27家煤炭上市公司,2025Q1合計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89.62億元,同比下降31.37%。
在能源安全與雙碳目標的雙重約束下,煤炭需求增長放緩甚至見頂,供給端通過成本控制實現差異化競爭,煤炭行業正從“需求驅動”轉向“成本定價”。具備全產業鏈布局、技術迭代能力的頭部企業,將在行業洗牌中鞏固優勢,成為穿越周期的核心資產。
如張宏所言,2025年煤炭市場將呈現“總體寬松、時段性緊張”態勢,把握結構性機會是獲取超額收益的關鍵。而《新一代煤電升級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年)》中,“支持現役煤電改造升級機組、新建機組和新一代煤電試點示范機組與新能源實施聯營,鼓勵聯營的新能源項目優先并網”,則為行業指明了在“雙碳”時代的生存之道——唯有通過深度整合與技術創新,方能在能源轉型浪潮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