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4-30 15:25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莫非
4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新一代煤電升級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啟動新一代煤電升級專項行動,釋放出推動傳統煤電向“清潔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調節、智能運行”方向轉型的積極信號。
作為國內煤電裝機規模最大的能源央企,國家能源集團在“雙碳”目標與能源安全兼顧的時代考題前,應如何突破傳統能源固有定位,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穩定器”與“調節器”?
“國家能源集團聚焦主責主業,緊扣高質量主題穩投資謀發展。一季度,我們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聚焦‘雙碳’目標及新型能源體系、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要求,研究轉型發展、可持續發展新思路,優化煤電運化各產業投資發展路徑。”在國家能源集團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上,該集團新聞發言人黃清介紹說。
從實踐中可以看到,國家能源集團在頂層設計中謀全局、于技術攻堅中破困局,既筑牢能源保供“壓艙石”,又爭當綠色轉型“領跑者”,正在為煤電行業在新形勢下實現“兜底支撐”與“低碳突圍”的辯證統一,書寫一份兼具戰略高度與實踐深度的“國能答卷”。
謀篇布局:在系統重構中錨定煤電轉型航向
國家能源集團堅決貫徹落實國家決策部署,以《新一代煤電升級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為行動綱領,將煤電升級置于新型能源體系構建的全局中謀劃,以頂層設計之筆勾勒產業變革的清晰軌跡。
作為行業“頂梁柱”,國家能源集團率先出臺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統籌現役機組改造、在建項目提效與示范工程布局,推動煤電從“單一供電”向“系統支撐”角色轉變。
在區域布局上,國家能源集團深諳“因地制宜”之道:在難以滿足電網快速調節需求的地區,以快速變負荷機組筑牢電力安全防線;在經濟活躍的負荷中心,創新“煤電+綜合能源多聯供”模式,讓電、熱等能源在高效耦合中釋放協同價值;在大基地外送通道,打造兼具寬負荷高效與深度調峰能力的“電力引擎”,為能源遠距離輸送裝上“穩定器”。
技術攻關層面,國家能源集團秉持“創新驅動”理念,聯合裝備制造企業展開核心技術攻堅,著力破解“卡脖子”難題。從30萬千瓦機組的啟停調峰適應性改造,到百萬千瓦級機組的寬負荷高效運行技術突破,其技術圖譜覆蓋煤電全生命周期。
值得關注的是,國家能源集團正加速構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煤電技術譜系,將多項示范項目的實踐經驗融入行業標準修訂,推動“企業創新”向“產業升級”轉化,為煤電行業高質量發展樹立技術標桿。
創新賦能:于技術攻堅中書寫綠色發展答卷
在生產實踐的“考場”上,國家能源集團以清潔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調節、智能運行四大維度為答題方向,交出了一份兼具技術厚度與生態溫度的答卷。
在清潔降碳領域,國家能源集團展開多條技術路線并進的立體攻勢。
山東壽光的生物質摻燒項目讓農業廢棄物化身“減碳燃料”,年消納蔬菜秸稈52萬噸,相當于減少燃煤 12.5萬噸;廣東臺山的混氨燃燒試驗邁出燃料替代的關鍵一步,10%摻氨比例下的技術驗證為“零碳煤電”積累經驗;江蘇泰州與陜西錦界的CCUS項目則在碳捕集規模上實現突破,50萬噸/年與15萬噸/年的捕集能力,不僅讓二氧化碳從工業廢氣變為可利用的化工原料,更構建起“捕集—封存—利用”的全鏈條閉環,為煤電行業降碳提供了可復制的“國能方案”。
在安全與效率的雙重攻堅中,國家能源集團展現出“精準施治”的匠人精神。
通過“控降非停 6+1”治理體系,集團內21臺機組躋身國家可靠性對標第一方陣,以智能監測與預防性維護織密安全生產防護網;在調峰能力建設上,80.5%的現役機組達標的背后,是從設計源頭嵌入的靈活調峰基因——新建機組普遍具備 20%低負荷穩定運行能力,耦合儲熱技術的超超臨界機組更在深度調峰中為新能源騰出消納空間,讓煤電從“基荷電源” 進化為“靈活樞紐”。
在智能化轉型浪潮中,國家能源集團更是以“無人值守、智慧運維”重塑生產范式。
青海公司在運17座光伏場站的“黑燈工廠”、河北定州電廠無人值守系統,讓數字化紅利轉化為操作效率的飛躍;電力數智化圖譜與國產BIM技術的深度應用,更將數據要素融入工程全生命周期,實現從設備監控到系統決策的“全鏈條智能”。這些創新實踐不僅提升了煤電的核心競爭力,更勾勒出傳統能源行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未來圖景。
從頂層設計的謀篇到技術落地的破局,國家能源集團正以央企擔當書寫煤電轉型升級的時代答卷。在“雙碳”目標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交匯期,其探索不僅關乎自身的產業變革,更將為整個煤電行業在保障能源安全與守護綠水青山之間找到平衡支點,讓傳統能源在創新賦能中煥發新的生機,成為支撐能源轉型的“穩定器”與“壓艙石”。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