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9-29 21:17
向綠而行 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速
——2024新型電力系統發展(崇禮)論壇觀察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趙坤 見習記者 衣韻潼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之舉。
伴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進入重要窗口期,電力行業正面臨新一輪機遇與挑戰。如何在關鍵環節取得突破,進一步謀劃高質量發展?在9月26日至27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舉辦的2024新型電力系統發展(崇禮)論壇上,來自行業內的各界人士積極獻策,為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貢獻思路方法,助力電力領域新質生產力躍遷。
全國綠電消費比重達到36%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新型電力系統的概念;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強調,要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新型電力系統,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電力行業深入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積極服務“雙碳”目標和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實現了一系列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改變,為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了堅實基礎。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楊昆表示,近年來,我國電力清潔低碳轉型有力推進,電力保供能力不斷提升,市場體制機制持續完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加強,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試點示范成效顯著。“以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為例,依托張家口國家清潔能源基地、國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成了華北首個構網型新能源場站系統和世界首個柔性直流環網工程。截至8月底,區域新能源裝機已突破5600萬千瓦,占統調裝機容量的76.7%,居全國省級電網首位,示范建設成效顯著。”
根據論壇上發布的數據,截至今年8月底,我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達31.3億千瓦,其中風電、太陽能裝機合計12.2億千瓦,約占全球的40%,提前6年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到2030年,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與此同時,全國綠電消費比重達到36%,在世界各經濟大國中名列前茅。
立足當前發展階段,聚焦近期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亟待突破的關鍵領域,今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數據局聯合印發《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重點開展9項專項行動,以小切口解決大問題,助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取得實效。
“新形勢下,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意義重大,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載體,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是應對好戰略轉型的有效舉措。”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黃學農強調,國家能源局將進一步完善配套實施方案,推動各項行動落實落地,不斷夯實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穩健基礎。
進一步培育新質生產力
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應有之義。近年來,各能源電力央企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做出諸多嘗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張智剛表示,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要以保障電力供應為前提,以推動綠色發展為導向,以科技自立自強為支撐,以實現高水平安全為基礎,以促進產業升級為重點。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處在技術‘無人區’,電力行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自主創新。國家電網公司始終把推進新型電力系統,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關系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張智剛強調。
近年來,國家電網公司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十四五”安排研發投入1800億元,持續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出臺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工作的12項重點措施。在輸電、柔性直流等控制領域取得一批世界領先的創新成果,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96項。
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鄒磊表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
“要堅持清潔低碳這一核心目標,加快推進新能源從增量主體向主體能源轉變。堅守安全充裕這一基礎前提,加快推進傳統能源電力的轉型升級。秉持經濟高效這一基本要求,加快推進終端電氣化水平的提升。強化靈活智能這一重要支撐,加快推進電力系統數字化智慧化轉型。”
鄒磊表示,促進數字技術和電力技術的深度融合,是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也是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據悉,“十四五”以來,中國大唐集團全力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累計獲取新能源建設指標超1億千瓦,推進煤電機組的靈活性改造規模達4306萬千瓦,在役煤質甲醇、烯烴、天然氣項目穩健運行,均成為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張文峰認為,要緊扣新型電力系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深刻內涵,錨定新型電力系統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以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鏈融合創新,把握發展與安全、戰新產業與傳統產業、整體推進與因地制宜、供給與需求四方面的協調統一。
促進資源高效利用
當前,我國電力系統碳排放在40%左右,如何繼續實現電力系統有效脫碳,成為“雙碳”目標下擺在全行業面前的關鍵問題。
“新型電力系統面臨電力電量平衡、安全穩定、經濟性三大考驗。”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表示,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推動過去100多年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礎上的能源體系、產業體系、技術體系發生深刻變化,從資源依賴型轉向技術主導型,有八條路徑值得探索——
一是構建清潔能源體系,調整能源結構和布局;二是大力推動煤電清潔高效利用,提升煤電靈活性、推進煤電摻燒技術改造、加快CCUS技術研發應用;三是加強智能電網建設,實現大電網廣泛互濟、配電網形態從傳統的單向“無源”網絡向雙向“有源”系統轉變;四是科學規劃建設儲能體系;五是大力推進再電氣化;六是加快構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七是著力保障新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八是加強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
圍繞新能源占比持續提高所帶來的挑戰,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江毅認為,需要從加強源網規劃建設統籌、增強多能協同互補能力、完善電力市場機制建設、加快科技創新產業轉型等方面促進新型電力系統清潔低碳發展、資源高效利用。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栗寶卿建議,一方面需要技術變革支撐,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實現源網荷儲高效協同互動。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培育新產業,發展綜合智慧能源、綠色氫基能源、新型儲能等產業,加快打造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
面對煤炭仍占主導地位、用能效率和電能占比較低、新能源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吉臻指出,大力發展新能源、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實施再電氣化是推進能源革命的重要內涵。
“這其中包含一些關鍵技術的應用,比如通過新能源發電技術推動新能源系統友好性能提升,以先進燃煤發電技術促進新一代煤電升級,借助智能電網技術保障電力系統穩定、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需求側協同能力提升,此外通過多元儲能技術、電能替代及再電氣化技術,進一步推動能量流、信息流、價值流融合。”劉吉臻說。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