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12-15 11:12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曲藝
推動農村能源革命,加大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力度,有助于實現“雙碳”目標,促進農村產業提檔升級,拉動產業鏈延伸,支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面向“雙碳”目標和鄉村振興戰略,農村能源發展面臨哪些新機遇和新挑戰?應著力在哪些方面發力?對此,中能傳媒記者專訪了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所副所長黃碧斌。
中能傳媒:請您簡要介紹下目前我國農村能源發展情況。
黃碧斌: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農村能源發展,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有效支撐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村產業升級、農民生活改善。
從消費端來看,農村能源消費呈現品類多樣化、清潔化、電氣化的總體趨勢特征。農村能源消費品種涵蓋煤炭、汽柴油、天然氣、液化石油氣、沼氣、電能、薪柴等多種形式。2021年,我國農村煤炭、石油、天然氣、電能消費占比分別為21.8%、28.3%、0.5%、37.2%,電能已成為農村終端消費第一大能源。隨著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的完成,農村地區供電能力得到極大提高,電力消費需求得到有效釋放。例如,農村空調百戶擁有量由2015年的38.8臺提升至2021年的89臺。
從供應端來看,農村地區新能源呈規模化開發利用趨勢,并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加速融合。近年來,農村新能源開發利用步伐大幅加快,尤其是分布式光伏,掀起了戶用光伏的“安裝潮”。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分布式光伏累計裝機容量達1.98億千瓦,其中戶用光伏為9502萬千瓦,約占50%,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區。農村新能源也正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加速融合,漁光互補、農光互補、“新能源+鄉村旅游”、“光伏+現代農業”、“生物天然氣+有機肥”等新模式不斷涌現。
從基礎設施來看,農村電網實現了全覆蓋,鄉村燃氣普及率相對較低且區域發展不平衡。國家先后實施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和農網改造升級,大電網覆蓋到所有縣級行政區,在發展中國家率先實現了人人有電用。“十三五”期間,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全面完成小城鎮(中心村)電網建設、機井通電、村村通動力電三大攻堅任務,解決了一大批供電卡脖子、低電壓、主網聯系薄弱問題,農網戶均配變容量從2015年的1.84千伏安提高到2020年的2.76千伏安,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8%。2021年,全國建制鎮和村莊燃氣普及率分別為65.4%和32.8%,仍大幅低于城市燃氣普及率。
中能傳媒:聚焦“雙碳”目標和鄉村振興戰略,農村能源發展尚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黃碧斌:實現農村地區能源綠色轉型發展,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內在要求,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適應實現“雙碳”目標、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服務鄉村振興等新形勢的要求,能源行業應對一些問題加以關注:
一是農村能源消費結構仍需優化。當前,我國農村地區能源消費中非商品能源占比仍然較高,能源商品化和優質化水平明顯低于城市。2021年,我國農村地區能源消費量約2.3億噸標準煤,其中非商品能源占比為12.2%。在一些農業大省,散煤、薪柴、秸稈等非商品能源仍是農戶的重要能源來源,這一情況在今后一個時期內將持續存在,如何提高其利用效率,減少粉塵、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仍是農村能源消費結構優化的重要問題。
二是局部地區新能源開發規模與消納空間不匹配。當前,屋頂光伏基本采用全額上網模式,即使采用自發自用模式,電量也基本上網,呈現“管發不管用”,基本依賴電網集中消納,背離分布式發電“自發自用為主”的初衷,導致戶均裝機逐年增大,遠超本地負荷,帶來設備過載、電壓越限等問題。以山東為例,截至2022年底,該省農村戶均光伏裝機達22千瓦,而戶均用電負荷僅為1.09千瓦,全額上網戶數高達96.4%。
三是農村能源服務能力不足。受各種因素制約,我國農村能源服務體系發展較為緩慢,僅有少數地方政府部門設立農村能源服務站,初步形成以縣級服務中心為紐帶,以鄉(鎮)級服務中心為骨干和以村級服務網點為補充的服務體系,而更多地區僅有市縣一級的農村能源服務組織機構,村鎮基本處于無能源服務狀態,僅有部分兼職人員負責農村能源技術推廣。農村能源管理機構及從業人員數量不足,無法保障農村新能源技術推廣應用,亟需加快構建農村現代化能源服務體系。
四是農村能源統計機制不健全。目前,我國能源統計主要覆蓋商品能源,缺乏對非商品能源的統計體系和方法,導致農村能源數據統計缺失,不利于支撐我國農村能源轉型方案的科學制定,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村能源發展。此外,傳統生物質能源、劣質散煤利用總量較大,在多數地區以直接燃燒的方式使用,難以進行科學精準統計。
中能傳媒:推動農村能源革命,您認為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是什么?
黃碧斌:與城市地區能源轉型相比,農村能源轉型基礎更為薄弱、問題矛盾更加復雜,需要根據“三農”發展特點,從統籌規劃、服務體系建設和規范數據統計等方面著重發力,推動農村能源革命。
一是將農村能源生產與供應“要素化”,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應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把能源問題“要素化”,加強農村能源與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等規劃的統籌,將農村能源生產和消費作為地區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創新農村能源開發模式,鼓勵企業、村鎮、農戶多方合作,推進風光科學開發,因地制宜創新農村生物質能源化利用。創新農村能源消費模式,推動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交通用能清潔化、低碳化,實現農村能源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以區域就地消納能力為約束,加強源網荷儲統籌協同,合理制定農村新能源開發建設規劃,探索建立可開放容量發布機制,發揮“紅黃”預警機制作用,引導在負荷水平高、電網承載力強的區域優先開發。
二是加快構建農村現代化能源服務體系,提高農村能源服務水平。構建縣鄉村、線上線下融合的農村能源社會化服務體系,探索線下設置村級綜合服務站、鄉級能源服務站、市縣專業化能源服務公司等,線上構建農村能源服務平臺,提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診斷檢修、電動汽車充換電等服務。積極探索以市場化運營為主、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的農村能源服務新機制新模式。根據村、鄉鎮、市縣等各級能源服務的特點,進行人才培訓和引進,充實農村能源服務技術力量,大力開展技術人員培訓,因材施教,因地施教,提高技術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
三是高度重視農村能源統計工作,健全縣域能源數據統計體系。充分發揮地方政府作用,明確縣、鄉鎮、村各個層面相關部門責任,以縣為單位,建立健全縣域能源生產消費統計體系,通過實地調查、走訪入戶等形式,摸清農村商品、非商品類能源生產消費底數,建立并完善農村能源生產消費統計體系。將農村能源統計數據納入各級政府平臺,解決目前數據體系缺失問題,為政府決策、企業優化運營提供數據支撐。
責任編輯:張棟鈞
校對: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