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11-01 11:12
——訪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能源處處長張赟
中能傳媒記者 王睿佳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進一步提高綠色電能在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的消費比重,不斷提升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有利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費強度,是立足國情、穩步實現“雙碳”目標的有效舉措,對于我國走能源高質量發展之路意義重大。那么,以綠色電能替代終端能源消費領域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其前景如何?相關技術研究及實踐有何成果?中能傳媒就此采訪了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能源處處長張赟。
中能傳媒:請談談用能需求領域的電氣化對于推動能源綠色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張赟:能源是碳排放的主要領域,能源相關碳排放占我國全部碳排放的80%以上。用能需求領域電氣化是推動能源綠色發展、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電能是連接清潔能源供給和終端能源消費的橋梁與紐帶,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需要通過轉化為電力加以利用。電氣化是在能源生產側實施清潔替代的基礎上,在能源消費側以清潔電能和電制氫、電制燃料原材料等替代化石能源直接消費,實現高比例的新能源消納與高水平電力供需動態平衡相協調,形成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的閉環。
另一方面,電能的終端利用效率最高,可以達到90%以上。我國的電氣化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可減少終端能源消費約5000萬噸標準煤,帶動能源消費強度降低4%左右。因此,發展電氣化也是節能減排的必然選擇,是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的核心與關鍵。
中能傳媒:當前以綠色電能替代終端能源消費領域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進一步提高電能在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的消費比重具有怎樣的意義?其前景如何?
張赟: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的基本國情。2021年我國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超過70%、40%,在當前國際能源供需格局錯綜復雜、油氣價格大幅波動的背景下,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面臨著嚴峻挑戰。提高我國能源自主能力,根本出路是以自主可控的清潔能源替代進口油氣,清潔能源主要轉換為電能使用,各種終端能源都能夠用電能來滿足,特別是目前很多電氣化技術已經成熟,如電動汽車、電爐鋼、熱泵等相關技術,經濟性快速提升,加快推動電氣化的條件已經具備,是有力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供給的彈性與韌性的關鍵。
預計到2030年,我國電氣化率將提升至33%,油氣對外依存度穩中有降,能源自給率提升至80%以上,能源自主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預計到2050年,電能成為終端主導能源,占終端能源比重提高至55%以上,石油對外依存度降至40%以下,能源自給率超過95%,能源系統實現高水平安全可靠、靈活韌性。
中能傳媒:請進一步談談當前工業、交通等領域電氣化的進展情況如何?有何研究成果或實踐經驗?
張赟:近年來,我國電能替代全面深入推進,為能源清潔低碳發展提供強大支撐。2021年,全社會用電量8.33萬億千瓦時,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約27%。工業、建筑是能源消費占比最大的領域,電氣化率分別是26.2%和44.9%;交通領域的電氣化水平在4%左右,相對較低。
在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一些關鍵電氣化技術已經具備經濟可行性,正在加快推廣應用。在工業領域,我國電爐鋼在鋼鐵行業占比約為11%,在發展較快的四川省占比已達到40%。在交通領域,2022年我國電動汽車新車銷量占新車總銷量的比重約為25%,全國電動汽車保有量達到1045萬輛,呈現高速增長趨勢。在建筑領域,根據對北方某農村清潔取暖改造的調研,空氣源熱泵、分戶式電鍋爐等電采暖設施改造占比達到50%以上,已成為農村清潔取暖的重要方式。
中能傳媒:以交通領域電氣化為例,全球電動汽車的爆發式增長需求帶動配套充電基礎設施大規模投建。那么,在布局充換電基礎設施方面應重點關注哪些問題?
張赟:在電動汽車產業規模化和低碳化發展過程中,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的支撐與保障,如果跟不上發展步伐,就會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我認為至少有三個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目前我國一線和二線城市的公共充電站覆蓋密度與加油站相當,但三四線城市的公共充電站覆蓋密度低,限制了電動汽車在三四線城市大范圍推廣應用。二是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問題。不同充電樁運營公司的收費標準、使用方式不一,充電樁損壞或故障的情況比較常見,存在“隱形樁”“僵尸樁”,亟待提升行業的規范性,統一標準,維護好行業秩序。三是要注重充電樁與新型電力系統協同發展。很多老舊小區面臨供電設施老化、電容量不足的問題,在電動汽車接入數量較大的情況下,集中充電會對配電網容量造成沖擊,要加快對配電網進行增容改造。另外,電動汽車作為優良的需求側資源,具備參與電網互動調節的巨大潛力。要超前謀劃,確保新建充電樁具備與電網雙向互動的功能,為大規模推廣“車網協同”打好基礎。
責任編輯:江蓬新
校對: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