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10-18 09:36
能貫絲路 十年有成
——寫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楊永明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開創性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10年來,“一帶一路”已成為惠及全球發展的重要國際公共產品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
能源領域始終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領域,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我國始終秉持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標,務實開展能源國際合作,為進一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維護全球能源市場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要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維護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不斷開創能源國際合作新局面,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貢獻能源力量。
共建“一帶一路” 十年能源合作成就斐然
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領域。10年來,我國與共建國家凝聚能源發展共識,深化能源領域務實合作,促進能源領域共同繁榮,為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能源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10年來,我國與共建國家持續深化政策溝通,凝聚能源發展的更多共識。政府間能源合作機制建立健全,“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日益緊密,區域能源合作平臺工作持續開展,有力促進了相關國家和地區在能源領域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政府間能源合作機制建立健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先后與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政府間能源合作機制,與30多個能源類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建立合作關系,參與雙多邊能源合作機制近百項,簽署了100多份能源合作文件,與1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雙邊能源合作規劃,在能源貿易、投資、產能、裝備、技術、標準等領域開展合作。
“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日益緊密。2017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能源合作愿景與行動》,提出共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俱樂部,“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雛形初顯。2018年10月,首屆“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期間,中國與17個國家發布《建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聯合宣言》。2019年4月,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間,“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在北京正式成立。伙伴關系成立以來,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2023年5月召開了3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論壇,并按照需要開展部長級培訓班和能源合作領軍人才培養項目。目前,“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成員國達到33個,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已經成為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成員國數量最多、活動最為豐富、成果最為務實的高質量合作新平臺。
區域能源合作平臺工作持續開展。10年來,中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先后共同成立了亞太經合組織可持續能源中心、中國—阿盟清潔能源培訓中心、中國—中東歐國家能源項目對話與合作中心、中國—非盟能源伙伴關系、中國—東盟清潔能源合作中心等5個區域能源合作平臺,聚焦政策溝通、規劃對接、能力建設、技術交流和聯合研究,有力促進了相關國家和地區在能源領域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10年來,我國與共建國家持續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傳統基礎設施項目合作扎實推進,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合作亮點紛呈。2013~2022年,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完成營業額累計分別超過1.2萬億美元和8000億美元,占對外承包工程總額的比重超過了一半。這些工程涵蓋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領域,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同時,我國與周邊國家跨境能源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更大范圍促進了能源資源優化配置,更廣領域拓展了區域國家能源合作,為能源資源互補協作和互惠貿易創造了有利條件。
推動油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緬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C線、中俄原油管道復線等一批標志性重大項目相繼投運,中亞—俄羅斯、中東、非洲、美洲和亞太五大油氣合作區開發建設持續推進,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氣進口戰略通道基本形成。目前,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正在推進中。該線建成后,將首次途經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2個國家,與已建成的連接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的A/B/C線一道,形成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網,成為中亞地區規模最大輸氣系統。屆時我國從中亞進口天然氣輸氣能力將從每年550億立方米提升到850億立方米。除中亞外,中俄油氣管道建設影響世界能源格局。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自2019年12月投產供氣后,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將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2022年2月中俄簽署協議,俄方將經由中俄遠東線每年向我國供應高達1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中蒙俄天然氣管道是俄羅斯繼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成功運營后規劃的又一條備受矚目的對華輸氣線路,該項目預計將于2024年開工,2030年運營,年設計輸氣能力達到500億立方米。這些管線全力輸出后,僅俄羅斯對華管道天然氣供應能力就將達到每年近千億立方米。
加強與周邊國家電網互聯互通。我國已與7個國家開展電力互聯互通項目,建成中越、中蒙、中緬等跨國輸電線路,電力互聯水平不斷提升。其中,國家電網與俄羅斯、蒙古、吉爾吉斯斯坦、朝鮮已建成10條跨國輸電線路,南方電網經營服務區與老撾、越南、緬甸毗鄰,持續推進與瀾湄國家電網互聯互通。具體來看,我國東北電網與俄羅斯遠東電網建成了1回500千伏、2回220千伏和2回110千伏輸電線路;我國新疆通過35千伏、內蒙古通過220千伏和110千伏輸電線路與蒙古實現一定規模的電力交易。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緬甸電廠以1回500千伏、2回220千伏和1回110千伏線路向我國供電;我國以3回220千伏、3回110千伏線路向越南供電,以1回115千伏線路向老撾供電。2022年6月,老撾電網通過115千伏老撾東盟—那磨線與我國云南西雙版納地區電網聯網運行,老撾成功向我國送電,形成了我國南方區域與瀾湄區域電力余缺互濟、優勢互補的新格局。
貿易暢通:能源貿易規模逐步擴大
10年來,我國與共建國家貿易往來日益密切,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我國已成為25個沿線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2013—2022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從1.04萬億美元擴大到2.07萬億美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長8%。同時,我國從沿線國家的能源進口量也在不斷增加,其中石油進口占比在半數以上,在有力促進相關國家和地區能源共贏發展的同時,也為保障全球能源市場安全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能源資源貿易規模穩步提升。石油貿易方面,截至2022年底,中哈原油管道累計向我國輸油超過1.6億噸。天然氣貿易方面,截至2022年底,中亞天然氣管道A/B/C線已累計向我國輸送天然氣超過4200億立方米,惠及我國25個省、市、自治區近5億人口。目前,我國的管道氣進口主要來自中亞、俄羅斯及緬甸,在運天然氣管線產能合計1050億立方米/年,在建管道產能約400億立方米/年。2022年,在國際LNG價格高企的背景下,中亞天然氣管道向我國國內輸氣432億立方米,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向我國國內輸氣突破150億立方米,為我國國內天然氣供應提供了有力保障。
與周邊國家跨國電力交易不斷增長。國家電網累計交易電量超過420億千瓦時。南方電網累計交易電量超過655億千瓦時,其中清潔能源占比超90%。2022年,我國與鄰國合計完成電量交換91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0.7%,推動了清潔電力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其中,購入電量6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5%;送出電量2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1%。
清潔能源產業貿易規模逐步擴大。我國以風電、核電等為代表的清潔能源裝備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憑借全產業鏈集成制造規模優勢,生產的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其中光伏產品出口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2年光伏產品出口額約5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0.3%;我國風電機組出口全球49個國家和地區,2022年風電機組出口量為229萬千瓦,截至2022年底累計出口量達到1193萬千瓦。風電光伏產品的出口有效支撐全球新能源需求,我國成為穩定全球清潔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力量。
資金融通:能源投融資水平不斷提升
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為共建國家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幫助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快經濟發展。2013—2022年,我國與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年均增長5.8%;與沿線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700億美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成為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首選地。能源領域累計投資額約占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總投資額的40%,其中電力部分占能源投資一半左右。“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大大帶動了當地相關產業及經濟社會發展,增加共建國家民生福祉。
絲路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絲路基金)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相繼成立,為“一帶一路”建設和雙多邊互聯互通提供投融資支持。絲路基金于2014年12月成立,致力于為共建“一帶一路”投融資提供重要支持,截至2022年底,承諾投資金額超過200億美元,項目遍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圍繞“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絲路基金在共建國家積極布局一系列油氣資源、電力、新能源和能源基礎設施項目投資。截至目前,能源類投資項目共25個,承諾投資金額約68億美元。亞投行于2015年12月成立,聚焦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其會員國從創立時的57個增長到目前的106個,截至2022年底,累計批準項目202個,融資額超過388億美元,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融資平臺。
中資金融機構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有力支撐“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項目高質量發展。國家開發銀行積極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先后為99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累計發放貸款近740億美元。中國進出口銀行金融助力100多個清潔能源電力項目,支持的“一帶一路”清潔能源電力項目裝機總規模超過2.2萬兆瓦。中國工商銀行大力支持能源國際合作,截至2022年底,工商銀行能源合作存量項目共152個,項目貸款余額合計112億美元。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累計通過中長期險支持能源國際合作項目超過640億美元,海外投資險累計新單保額超過320億美元。
多邊金融機構推出專項計劃,為“一帶一路”沿線合作項目融資提供更多便利。我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聯合能力建設中心,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優化宏觀經濟金融框架提供智力支持;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國際金融機構及相關發展伙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多邊開發銀行聯合籌建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有效撬動市場資金參與。
人民幣國際化也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提供強大資金支持。本幣互換與跨境結算規模持續擴大。截至2022年6月,我國已與4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總金額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在17個共建國家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的參與者、業務量、影響力穩步提升,有助于推動我國與共建國家在能源大宗商品貿易、能源基礎設施融資等方面的合作。2023年3月28日,中國首單以人民幣結算的進口LNG采購交易達成,標志著我國在油氣貿易領域的跨境人民幣結算交易探索邁出實質性一步。
民心相通:標志性惠民利民工程落地開花
10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并做好民心相通工作,積極對接共建國家能源項目建設需求,著力打造標桿項目。一大批接地氣、聚人心的標志性能源民生工程相繼建成,成為快速提升共建國家民眾獲得感的重要途徑,真正實現了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的目標。
在南亞,安全性滿足國際最高標準的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在巴基斯坦落地,對優化巴基斯坦能源結構、改善當地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電建從2015年的薩菲爾風電總承包項目開始,已累計在巴基斯坦承擔了22個風電總承包項目,總裝機規模超過1090兆瓦,占巴基斯坦風電市場份額超過60%,為中巴經濟走廊能源合作和巴基斯坦能源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力量。
在東南亞,由中老兩國元首見證簽約的老撾南歐江流域梯級水電站,是我國企業在海外首個全流域整體規劃、投資建設的項目,已累計為老撾輸送超過120億千瓦時的清潔能源。
在中亞,中哈合資建設的中亞最大風電項目江布爾州100兆瓦風電項目,我國企業承建的烏茲別克斯坦境內首個大型光伏項目納沃伊100兆瓦光伏電站,為助力中亞國家綠色轉型提供了有效的支撐。
在中東,中國石油企業在伊拉克投資建設的哈法亞項目是伊拉克歷史上首個成規模的油氣聯動項目,被當地政府稱為速度最快、執行最好的國際合作項目,是推動當地經濟建設、擴大就業機會、造福當地百姓的強勁引擎。
在南美,國家電網投資建設運營的巴西美麗山水電送出工程項目是我國首個特高壓“走出去”項目,這條“電力高速公路”貫穿巴西南北,有效解決了水電長距離輸送難題,有力促進巴西電力行業和特高壓技術發展。南方電網參與籌建的智利北部安托法加斯塔大區基馬耳至中部首都大區洛阿吉雷高壓直流輸電線路項目是該國首條高壓直流輸電線路,中企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助力智利綠色發展。
在非洲,我國已與安哥拉、布隆迪、馬里、幾內亞、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等國共同建設了一大批水力發電項目,與南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國共同開展了風電項目建設,與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摩洛哥等國開展了光伏項目合作,其中安哥拉卡古路·卡巴薩水電站、埃塞俄比亞阿達瑪風電場、阿爾及利亞233兆瓦光伏電站,分別是非洲最大的水電、風電、光伏項目,極大地改善了當地電力基礎設施條件。
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貢獻更大力量
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要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維護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不斷開創能源國際合作新局面,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深入推進與重點能源資源國互利合作。鞏固拓展能源貿易合作渠道,優化境外合作布局,加強海外油氣合作體系建設,增強投資開發、工程建設、裝備制造、咨詢設計和金融服務等各環節聯動,進一步提升與周邊國家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可以通過與沿線國家共同推進能源基礎設施的規劃、共同制定相關標準,保障能源輸送高效暢通,加強能源市場建設和價格穩定機制方面的交流,以企業為主體、以基礎設施為龍頭共建境外能源經貿產業園區。
高質量推動能源綠色低碳合作。發揮我國新能源產業優勢,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深度參與全球能源轉型變革。充分對接共建國家綠色能源發展需求,鞏固和拓展綠色能源戰略對接,鼓勵企業“走出去”開展綠色能源合作。因地制宜采取貿易、工程承包、投資、技術合作等方式開展三方、多方市場合作,推動建成一批經濟效益好、示范效應強的綠色能源最佳實踐項目,推動實現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目標。
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合作。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通過“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和“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論壇等旗艦活動,推動能源政策交流和項目對接,促進能源互利合作。加強區域合作,充分發揮中國—阿盟、中國—非盟、中國—中東歐、亞太經合組織可持續能源中心等能源合作平臺作用,為構建國際能源治理新秩序提供中國方案。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加強與主要能源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框架下講好中國能源故事。
強化境外項目風險防控。做好內外統籌、協同發力,加強與共建國家協同協作,深化風險防控領域多雙邊合作,幫助共建國家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共同細化完善安全保障措施。狠抓風險防控制度落實,引導境外項目企業落實好風險防控主體責任,增強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切實做好“走出去”前的風險綜合評估,規范海外經營行為,加強風險源頭管控,前置風險防控關口,深入細致做好風險評估預警和應對處置預案,努力提高境外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責任編輯:張棟鈞
校對: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