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4-08-14 16:22
創新引領浙江新型電力系統構建
服務能源電力高質量發展
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陳安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方向,強調要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新型電力系統是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能源高效可靠消納的主要載體。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積極落實《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立足浙江“一個集群”資源特征,即山海多能互補電源集群,發揮浙江“兩個樞紐”基礎優勢,即區域電網互濟樞紐和能源智慧調節樞紐,緊扣綠色、安全、經濟轉型方向,創新構建大受端下大消納、大樞紐下大調節、大經濟下大支撐“三大場景”,奮力服務能源電力高質量發展,發揮“大國重器”和“頂梁柱”作用。
構建“大受端下大消納場景”
服務新能源高質量開發利用
浙江電網是東南沿海典型受端電網,外來電占比超三分之一。同時,浙江擁有全國最長海岸線,遠景海上風電理論可開發量超2.5億千瓦。山區抽蓄資源豐富,與沿海風、光火、核電源形成“山海多能互補電源集群”。緊扣浙江區外清潔電跨區配置需求高、區內山海電源發展聯系強、多類型清潔電源互補潛力大等特點,國網浙江電力推動增加跨區通道,做大區外受入總量,積極擁抱新能源快速發展契機,優化能源供應結構,加快浙江新型電力系統轉型。
扛起受端電網責任,高效促進清潔能源跨區消納。堅定扛起“找資源、用好電”責任,加強跨區消納,全容量投運白鶴灘-浙江±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今年浙江全年外來電量預期超2000億千瓦時,其中清潔電量占比45%以上。7月正式開工建設全國首個送受端全容量特高壓柔直工程“甘浙直流”,促進西南、西北能源基地清潔能源高效輸入。建設保供增供重大項目,破解電力供應緊缺和過剩交替問題,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和能源保供穩價要求加速落地。
挖掘藍海資源潛力,超前服務億千瓦級沿海電源基地。打造“國蛟一號”自主品牌,交付國內最大載纜量的海纜施工船“啟帆19號”,投運國內首個陸纜穿海工程,實現海洋輸電全產業鏈的創新聯合。攻關長距離風電傳輸難題,探索多元化輸電技術,在臺州大陳島建成低頻輸電示范,在舟山持續探索“多端柔直”應用場景。研究新型海上能源匯集形式和各類海上風電主動組網技術,解決中遠海風電資源的送出難、消納難問題。率先開展全要素輸電規劃,整合浙江沿海未來億千瓦級規模的清潔電源集群,支撐浙江清潔能源產業轉型與能源結構性互補發展。
依托山川資源能力,有力推進新能源高質量開發。立足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地理稟賦,充分發揮抽蓄能力,挖掘功能潛力,攻關混合型抽蓄、可變速抽蓄等關鍵技術,完善配套機制,打造千萬千瓦級華東抽水蓄能基地,滿足新能源消納需求。探索多能互補發展模式,聯合抽蓄,推動火電等傳統電源與遠近海風、光伏、核電等清潔能源形成互補發展集群。規范分布式光伏全鏈條管理,在湖州拓展國網新能源云平臺功能,實現資源普查、承載分析、消納評價、風險評估等業務“一站式服務”。
構建“大樞紐下大調節場景”
打造主、配、數堅強三張網
浙江電網是華東唯一一個與其他“三省一市”均相聯的省級電網,且省內抽水蓄能、需求響應等調節資源充沛,具有“區域電網互濟樞紐”和“能源智慧調節樞紐”特征。國網浙江電力時刻堅守“安全運行”根本基礎,扛牢“電力保供”首要責任,持續完善特高壓網架結構,強化堅強網架“壓艙石”作用,發揮主網資源配置平臺、配電網互動載體、數字電網創新驅動的特長,打造浙江特色“三張網”樣板。
建強骨干網架,打通能源配置高速路。加快推進“一環四直”特高壓網架建設,提升跨區跨省電力輸送能力。因地制宜發展電力新質生產力,探索500千伏供區互聯互濟新模式,在浙江省電力經研院打造全國首個省級“全電磁仿真+基于潮流與安全約束的生產時序模擬”規劃實驗室,專項攻堅交直流大電網短路阻斷、慣量支撐和寬頻震蕩抑制等技術,持續提升大電網安全、經濟運行和調節能力。結合能源、產業發展,迭代新型規劃手段,謀劃打通縱向省際互聯西通道與橫向山海互濟中通道,構建特高壓雙環立體樞紐電網,增強浙江電網在華東區域的樞紐作用。
深化配微融合,推動數字電網脫虛向實。推動配網規建運一體化,建成城市、農村、山區、海島等典型配微融合場景示范,促進微電網由單一化向集群化、多能化拓展。溫州等地持續強化沿海防臺風等防災抗災措施,實現省市縣三級極端災害風險管控全覆蓋。深化數字化智能化賦能,探索“營配調”融合式網格化規劃新模式,打通數據壁壘,加快建設多維多態“電網一張圖”。在麗水建成智慧能源互聯示范,形成國網首個地市級新型電力系統數字化解決方案。全面深化能源大數據應用,部署生產模擬系統,建成電能碳全要素協同的節能降碳管理平臺,率先形成體系化碳計量標準和碳效評價體系,助力建設節約低碳型社會。
強化調節能力,釋放各要素互動潛能。推動抽水蓄能科學布局、有序發展,積極參與華東電網調頻調峰。提前謀劃、合理布點多元化新型儲能,發揮配網多要素主動支撐調節作用,構建千萬千瓦級可調資源池。在紹興建成全國首個35千伏直掛式儲能,在寧波、嘉興等地建成虛擬電廠,在杭州建成“云表樁車”有序充電、空調負荷柔性調控實景,在金華建成省地縣三級協同微網控制示范工程。探索抽水蓄能長時調節、新型儲能靈活支撐的協同運行模式,推動傳統煤電靈活性改造,進一步提升系統調節能力。
構建“大經濟下大支撐場景”
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大局
市場化改革是促進浙江電網互濟樞紐和調節樞紐能力釋放的重要驅動。國網浙江電力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以政企協同推動健全浙江電力市場建設,完善配套政策機制,持續強化電力系統經濟性分析,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加強經濟性研究,促進各類主體權責利匹配發展。構建涵蓋能源轉型、數字智能等浙江特色投資問效體系。聚焦系統效率與社會效益雙提升,促請政府部門、市場主體聯動協作,優化完善各類新主體市場化屬性定位,健全各類生產要素流動機制。深化新型電力系統經濟性專項研究,構建系統成本穿透、經濟測算等仿真模型,解決業務成本測算分析和投資質效評價難等問題,為電力領域市場化改革提供經濟分析基礎。
加快市場建設,積極融入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推動省內電力現貨市場正式運行,助力構建全面市場規則體系。推動綠電市場轉型,創新分布式光伏聚合綠電交易,發布《浙江省綠電綠證市場化交易工作細則》。形成煤電聯動機制、零售封頂條款和風險預警機制,保障用戶利益,提高市場活力。加快中長期市場與現貨市場相銜接,提升跨區市場交易能力,推動健全電價形成機制,促進能源轉型成本市場化疏導,著力推動能源安全、經濟、綠色“三難問題”最優平衡。
強化政策保障,支撐經濟社會向好向快發展。深入踐行“電等發展”重要囑托,在安全保供、新能源發展、價格體系等政策機制上持續取得進展,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承編全國首部省級電力立法并出版釋義,維護電力行業上下游權益。在衢州等地實現新能源政策突破,推動分布式光伏有序發展規劃前置程序落地。實現新業態配套政策機制創新,滿足分布式電源、電動汽車等要素的互動需求。率先打造現代供電服務體系,推動城鄉高品質、均等化供電,服務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