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5-14 17:10
——國家能源集團培育新質生產力助力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綜述
蘆明生
2024年5月11日,身處國家能源集團黃驊港三四期碼頭,遠望天藍海湛,近看巨輪巍峨,想起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的親切話語,黃驊港務公司科技信息中心智能控制科副科長陳致遠心潮澎湃。“這一年,我們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全面提升能源港口智慧發展水平,自主研發實施設備全流程智能管控,堆場配員減少62%、平均裝船時長縮短25%、堆存能力提升10%、裝船效率提升3.8%,船舶在港停時同比縮短5.1%,黃驊港已經成為世界首個全流程裝卸設備智能化管控的煤炭港口!”
而在一墻之隔的國家能源集團朔黃鐵路黃驊港站,站長馮曉杰同樣激動不已:“就在20天前,我國鐵路編組最長、載重最大的3萬噸級重載組合列車駛入了黃驊港站。這一年,我們還上線了智能調車系統,將智能調度與控制、5G通信平臺技術首次運用在重載鐵路車站,極大地降低了作業人員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2023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黃驊港并發表重要講話。一年來,國家能源集團全體干部員工深入貫徹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港口產業發展、能源安全等重大問題講話精神,加快打造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和綜合物流通道,結合區域資源稟賦和能源政策發展謀篇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向“新”而行中實現了“新新”向榮,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璀璨成果回報總書記的關愛厚望。
“新新”之港,智慧智能打造綜合大港
黃驊港務碼頭全貌。
5月的黃驊港,風和日麗、海天一色,一臺臺裝船機舒展著鋼鐵之臂作業不停,一艘艘滿載烏金的巨輪駛向遠方,處處洋溢著一個現代化大港的勃勃生機。
沿著時間軸回望,2023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驊港三四期碼頭并發表重要講話。一年來,黃驊港務公司全體干部員工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立足前瞻性技術研究、關鍵技術應用,全面提升能源港口智慧發展水平。
2023年6月,在煤炭裝卸作業翻堆取裝大型設備均實現自動化運行背景下,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設備協同調度在三期卸車作業線在黃驊港正式運行。作業流程線由人工啟停轉為由系統牽引各設備協同作業,單流程常規操作步驟由13步下降為0步,實現由操作為主轉向監護為主的生產作業模式新突破;同年6月,在智能化裝船常態化運行基礎上,黃驊港通過綜合5G、語音識別等先進技術,實現對艙口指揮指令的實時識別、實時響應,支撐起全場景、全工況的智能裝船解決方案;2024年4月11日,國內首套散貨港口智能生產操作系統——CE-TOS在黃驊港發布,打通港口上下游數據和推動港電作業系統協同,形成了一套散貨港口智能化標準體系、一套散貨港口智能生產操作系統與工控系統國產化產品。
這一年,新技術、新裝備、新機制的運用,進一步提升了黃驊港能源保供能力。2023年9月,黃驊港煤炭港區7萬噸級船舶雙向航道實現首航;2023年11月,黃驊港迎來首列“疆煤”入港,成功開辟“疆煤”出海新通道。2023年,黃驊港完成煤炭裝船20948.6萬噸,煤炭裝船和卸車量雙超兩億噸,2024年一季度累計完成煤炭卸車5323萬噸,煤炭裝船5262萬噸,創歷史同期最高,有效保障了能源運輸通道安全高效暢通。
“新新”之路,創新實踐推動重載建設
5月9日,由朔黃鐵路與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國內首臺新型智能重載電力機車在湖南株洲正式下線。這臺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主型電力機車,即將在我國西煤東運第二大通道朔黃鐵路上奔騰馳騁,實現了我國重載鐵路運輸裝備領域又一項重大技術突破。
2023年以來,朔黃鐵路系統規劃運輸產業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布局,推動朔黃鐵路全面轉型升級,全面啟動實施創建世界一流專業領軍示范企業任務,智能運維技術成功發布,2萬噸自動駕駛、30噸軸重開行試驗成功,移動閉塞、國資委1025專項等國家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朝著現代、綜合、多元交通樞紐和交通網絡方向全速邁進。
32400噸的重載列車安全到達黃驊港站。
2024年4月20日11時39分,一輛由4臺國能號大功率交流電力機車牽引,編組324輛、總長4088米、總重32400噸的重載列車安全到達黃驊港站。該試驗列車,是我國鐵路目前編組最長、載重最大的重載組合列車,采用國內全自主TD-LTE、牽引網絡控制、空氣制動、無線同步操控等先進技術,實現了3萬噸級重載列車在全自主技術應用領域的新突破。此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是大功率交流電力機車與重載型貨車車輛的生產要素創新配置,也是為建設多功能現代化綜合性能源運輸通道的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新質生產力。
作為一個重載鐵路運輸企業,朔黃鐵路把新裝備、新技術和新模式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抓手,在大力發展重載移動閉塞、3萬噸列車、30噸軸重,無人駕駛,智能運管維、智能調車等新裝備、新技術的同時,探索嘗試與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組織模式,打造新運輸范式。面向未來,朔黃鐵路將以智能大腦平臺為支撐,從智能運營、智能裝備、智能運維、智能安全、智能管理等5個方面鋪畫2028智慧重載4.0發展愿景規劃,瞄準5大領域開展一系列科技攻關,力爭到2028年要達到智慧重載4.0國際領先水平,比國際提出的2030重載4.0提前兩年率先實現,確保在重載領域繼續保持國內乃至全世界范圍內領先且一流的核心競爭力,為推進“交通強國”建設、奮力推動重載鐵路高質量發展貢獻“國能力量”。
“新新”之業,清潔高效助力協調發展
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滄州“綠港氫城”新能源部分開工儀式現場。
2024年3月28日,在眾多業界人士和媒體的關注下,國華投資在河北滄州綠港氫城新材料項目新能源部分的建設正式拉開序幕。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項目,旨在建設一個規模宏大的百萬千瓦新能源大基地,同時還將打造年產5萬噸的綠氫合成氨生產線以及配套的綠氫基礎設施,是全國首個沿海綠氨綜合應用示范工程。建成投產后,預計每年可發電超過25億千瓦時,為京津冀地區提供穩定可靠的清潔能源供應,還將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60萬噸。
京津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也是能源安全保障要求最高的區域。在這片活力無限的熱土上,國家能源集團將以“精勘提質”理念狠抓戰新未來產業規模高質量發展,持續優化區域產業布局。
結合京津冀區域資源稟賦和能源政策,集團全力打造“天津鹽光互補”“河北兩區三基地”能源發展新格局,滄州綠港氫城項目獲得國家第三批大基地建設指標,唐山樂亭30萬千瓦海上風電復工建設。
按照因地制宜原則,集團加快推進“兩端發力、一個重塑”,在發力傳統產業的同時,發力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高質量發展。推動京津冀地區存量煤電靈活智慧發電,開展燃煤機組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等關鍵技術和智慧生產運營研究,積極推進定州“智能發電”、龍山“抽汽蓄能”等項目,加快建設靈活智慧示范電廠,推動實現少人化、無人化運營新模式;謀篇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張家口建成尚義與赤城制氫廠、萬全綜合能源站,完成承德豐寧風光氫儲基地投資決策,形成火、風、光、氫、儲及綜合能源等譜系化發展格局。
立足應用場景,把握關鍵環節,集團積極開展綜合能源服務,打造綠色低碳智慧綜合園區,利用發電項目布局優、分布廣的優勢,與相關政府部門聯合,打造省域級綠色交通體系,包括搭建廠內、園區內的充、換電基礎設施網絡,打造以三河、廊坊、蠡縣、豐寧為中心的綠色交通輻射網絡;發揮京津冀區域500千伏kV主干電網互聯互通優勢,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形成區域級需求側響應平臺,引導跨區有序用電,為出口型企業使用綠電提供保障;依托無廢集團建設,促進區域形成能源梯級利用、廢棄物聯合處置、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的循環經濟體系,探索粉煤灰制陶瓷棉回用電廠等高附加值利用途徑,實施煤電乏汽供暖改造,謀劃CCUS示范工程建設,立足資源耦合提升循環利用能力。
越過平原、走向海岸,目睹大海的深邃和寬廣,總會激發人們探索遠方的雄心與壯志。巍峨壯闊的“國能”號巨輪揚帆遠航,將生生不息的新質生產力作為源源不絕的動力,在駛向未來的新征程上乘風破浪、一往直前,創造更多的成就與輝煌。
責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