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能源中國IOS版

  • 能源中國安卓版

  • 隴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科技

無人船駛向深遠海 ——記海上風電行業首個海纜綜合探測平臺成功首航

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5-03-19 11:45

通訊員 任少義 楊景懿 中國電力報記者 莫非

  在江蘇南通如東縣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排排海上風機在微風中輕輕轉動。近日,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源電力”)自主研發的行業首個海上風電海纜綜合探測平臺——“國能海測1號”成功首航,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運維技術邁入了全新發展階段,在海上風電技術創新領域樹立了典范,有力推動海上風電事業向更為廣闊的未來邁進。

  超前布局 “新藍海”呼喚新模式

  海上風電是我國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戰略方向。

  作為新能源行業科技領軍企業,龍源電力扎實落實國家能源集團“1331”科技創新戰略,深化建設“1+1+4+N”科技創新體系,統籌兼顧一線難點痛點與前瞻性技術布局,圍繞引領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首臺套技術裝備聚力攻堅。

  17年前,作為國內最大的風電開發企業,龍源電力響應國家“風電出海”號召,按照“先試驗、再小規模示范、后續大規模開發”的思路,在江蘇如東的遼闊海域,建成了全球首個潮間帶試驗風電場等12個海上風電項目,實現了我國風電“從0到1”的突破,為我國海上風電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作出歷史性貢獻。

  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2018年到2024年,累計并網容量從不足500萬千瓦增長到3910萬千瓦,穩居全球榜首。隨著我國近海風電資源開發利用趨近飽和,風速風頻更優質的深遠海成為海上風電未來發展“新藍海”。據統計,我國深遠海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超過12億千瓦,是近海的3倍至4倍。國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推動深遠海海上風電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

  2024年6月28日,全球首座風漁融合漂浮式平臺——龍源電力“國能共享號”成功投產,龍源電力進軍深遠海再下一城。與此同時,龍源電力加速推進《海上風電海纜運行狀態監測與快速故障技術研究》科技項目,旨在開發一套全國產化的無人化自主巡航海上風電綜合探測平臺,為未來挺進深遠海做好堅實技術支撐保障。“國能海測1號”的出現,正是這一項目的成果結晶。

  連接海上風機和陸上電網的海纜,承擔著輸送電能的重要作用,常年面臨著嚴峻的安全性考驗,鹽霧腐蝕、海洋生物附著、極端天氣、船舶錨害等自然環境導致危險系數成倍增加,影響著電力傳輸的穩定性,也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面對深遠海風速更快、惡劣天氣更多、傳輸距離更遠的客觀現實,海纜運維難度系數直線飆升。

  “幾年前我們遇到了一起海底電纜故障,修復周期長達3個月,僅故障定位就花費了近3周的時間,導致大量電量損失。”龍源電力一位運維工程師回憶起之前的一次經歷,仍然感慨不已。

  海纜故障定位難,除受海上作業窗口期短、海況復雜等特殊因素制約外,還受傳統人工檢測效率不高、結果不準的影響。“傳統人工海纜檢測需要配備1艘大型載人船、9名工作人員和1臺海底探測器,船通過繩子拖拽著探測器在海里航行,探測器也依賴國外進口,檢測精度遠遠達不到運維人員的期望值。”龍源電力工程技術公司高壓系統所工程師任少義介紹。

  打造面向海上風電未來發展的海纜探測新模式,勢在必行。

  首次突破 攻克技術創新難關

  “作為全國首臺無人化自主巡航海上風電綜合探測平臺,從項目設計到最終落地,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我們堅持守正創新,融合發展,通過‘國能海測1號’的研發為海上風電運維技術的智能化、無人化發展貢獻力量。”“國能海測1號”項目負責人表示。

  百舸爭流,奮楫者進。在調研階段,面對無先例參考、跨行業融合等多重挑戰,研發團隊深入開展能源電力、機械工程、海洋工程等跨領域、跨學科的技術調研,探索無人船動態定位、水下機器人聯調、高精度探測器等多項關鍵技術,完成總體性能、結構、控制系統等多專業技術融合,在理論上實現平臺“探測精度、作業效率、安全性能”多維度的提升。

  在設計階段,項目團隊開創性地將無人船、水下機器人、自主研發的傳感器等多個系統融為一體,同時搭載聲、光、電、磁多種探測設備,實現海洋經濟的跨產業融合,一舉實現海纜故障精準定位、出海探測自主導航、靈活應對復雜海況,幫助運維團隊掌握水下設備運行狀態,為未來的維護和升級提供數據支持。

  研發團隊還在“國能海測1號”上應用了一體化監控系統,實時采集平臺無人船、水下機器人、傳感器等各類設備的全量數據,并在常規風電監控的基礎上,創新融合了海纜埋深、破損探測、故障點精確定位等功能,實現“海上風電+智能運維”的多元一體化監控。

  在建造階段,建設團隊面臨著無人船建造、水下機器人調試、動態定位系統校準等多項難題。“我們不僅要攻克技術難題,還要綜合考慮實際應用中的各種復雜情況。”任少義說。在無人船的建造過程中,團隊按照“人停設備不停”的倒班工作機制,緊抓每一個窗口期,爭分奪秒完成了所有建設與調試工作。

  “國能海測1號”無人船總長度為18米,寬度為4.1米,吃水深度0.76米,航程可達460千米,具備遙控航行、自主航行和人工駕駛3種工作模式。無人船安裝動態定位系統,能夠在3級海況下(浪高2.5米)保持±3米的定位精度,并通過配備海事雷達、360度攝像機、激光雷達等先進設備,360度實時顯示周圍海況,確保陸上操作人員全面掌握現場情況。這些無人化性能,使船只能夠在更加復雜的海洋環境中高效作業,大幅提升作業窗口期。

  首航成功 智能運維照進現實

  1月8日15時許,在龍源電力江蘇如東海上環港風電場升壓站碼頭,技術人員遠程操控,“國能海測1號”無人船載著重約300千克的水下機器人緩緩駛離碼頭,開始執行我國海上風電首次無人化海纜探測任務。

  據工程師介紹,“國能海測1號”的作業流程主要分為4個階段:任務規劃與準備、出發與巡航、水下機器人布放與回收、數據處理與分析。

  在任務規劃與準備階段,項目人員細致設定航行路徑、任務點及作業模式,檢查各設備的狀態,確保一切就緒。進入巡航階段后,無人船根據設定的路徑自主航行,宛如一位經驗豐富的航海家,憑借先進的導航系統自動識別并避開障礙物,確保航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到達指定位置后,無人船將布放水下機器人,并通過電纜保持通信和電力供應。機器人根據任務需求執行水下探測任務,如海纜探測、腐蝕檢測、地形地貌掃測等。完成任務后,機器人通過無人船的布放回收裝置返回船上。

  在數據處理與分析階段,無人船將機器人采集到的數據實時傳輸至岸基控制基站,生成詳細的探測報告,為后續的決策和行動提供科學依據。

  “國能海測1號”投運后,將顯著提升海上風電的運維效率與經濟效益。下水實測數據顯示,探測平臺耗時從22天大幅縮短為2天至3天,檢測精度提升10倍以上,其中埋深探測、路由定位、故障點探測精度均達到±0.1米,海纜故障定位成本降至國外同類產品的十分之一,運維效率的提升可避免數千萬千瓦時的電量損失。隨著平臺的逐步完善和推廣,它將為更多的海上風電場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巡檢服務,確保每一臺風機安全穩定運行。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