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時間:2024-12-02 11:18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包層屏蔽模塊首批產品發運儀式11月29日在廣州舉行。產品由東方電氣集團承制,首批48件包層屏蔽模塊以水陸聯運方式發往法國。
11月29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包層屏蔽模塊首批產品發運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黃國保攝
ITER計劃由中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實施,將在法國建設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堆,被譽為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陽”。包層屏蔽模塊屬于ITER裝置堆芯核心部件,好比爐膛“耐火磚”,保護真空室及外圍設備和人員免受輻射危害,確保反應堆穩定運行,是未來聚變堆建造的關鍵所需之一。
包層屏蔽模塊研制任務共計440塊,中國與韓國各承擔220塊。自2009年起,在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的支持和幫助下,東方電氣集團與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組建科研團隊,全面攻克高溫真空環境下高精度氦檢漏技術、不銹鋼板單面焊雙面成型技術等一大批重大關鍵技術問題。
東方電氣(廣州)重型機器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衛東介紹,還有172塊包層屏蔽模塊預計將在2027年按期交付。東方電氣集團承擔ITER計劃中包層屏蔽模塊、磁體支撐、第一壁等研制任務,產品要求特殊,加工難度大,驗收標準高。整個制造過程,公司形成了4項技術專利,部分技術國際領先。
11月29日,焊工在對包層屏蔽模塊進行蓋板焊接。新華社記者黃國保攝
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首席專家諶繼明介紹,該項目從設計到制造主要需要解決兩大技術難題。一是流體高效冷卻與精密加工制造難題,二是高精度熱氦檢漏技術難題。
未來,核聚變堆包層系統還有一個功能是用于產氚,氚是可控核聚變的重要燃料,在自然界中存在極微。諶繼明說,雖然此次項目未涉及此功能,但團隊將進一步研究以此實現氚的再生自持,讓未來人類在能源利用方面原料得到保障,真正實現清潔能源的自由和可持續發展。
11月29日,檢測人員在對包層屏蔽模塊進行尺寸檢測。新華社記者黃國保攝
“這充分展現了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國際項目管理能力和加工制造能力。后續我們將進一步深化各方合作和交流,持續拓展ITER項目其他領域的合作。”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長陳慶川說。
中國自身建有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和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等,積極探索解決核聚變能源問題。ITER組織副總干事羅德隆說,這些核聚變研究非常重要,為未來的更大規模實驗做了很好準備,通過包括模塊研發在內的諸多實驗,能不斷開發積累新技術和新理論,為此后實現利用核聚變能源打好堅實基礎。(丁樂 黃國保 霍加冕)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