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11-15 09:57
“保障偏遠非洲鄉村用上電是很自豪的事”
——埃塞俄比亞離網太陽能項目一期工程有效解決偏遠地區電能短缺難題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周倜然 通訊員 王逸妃 李安生
由國家電網中國電力技術裝備有限公司承建的埃塞俄比亞離網太陽能項目一期工程,是世界銀行“點亮非洲”第一批示范項目,也是東非地區首個離網太陽能項目。這4個光伏電站,成為埃塞第一批12個離網太陽能電站中最早完工和投運的項目,為所在村落送去光明。
據中電裝備公司總經理助理于乃春介紹,該項目采用智能離網光伏系統方案,具有可靠性高、轉化率高、穩定性高、經濟性高等特點,為當地2000余戶家庭近6000人持續提供清潔穩定的電力能源服務,對于埃塞政府解決偏遠地區電能短缺難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
光明照亮埃塞
“這邊的野生動物多,不只有豹子,還經常能看見獅子、狒狒和野豬。”在開車前往工程駐地的路上,張智輝淡定地指了指路旁草叢里的獵豹說。隨即,他又深踩一腳油門提高了車速,“不用擔心,送電后村子晚上很亮,在那邊過夜很安全。”
張智輝,是埃塞俄比亞離網太陽能項目一期工程的現場經理。
埃塞俄比亞地處非洲之角中心,幅員遼闊,然而村落四散。雖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工業發展落后,這導致埃塞俄比亞電力短缺問題嚴重,全國電力普及率僅為30%左右,大部分農村地區遠離電力主干網,生活有諸多不便。
想在這樣一片荒蕪之地建設光伏電站并不容易。
埃塞離網太陽能項目所建設的4個光伏電站分布在埃塞俄比亞東部、西南和西部邊遠地區。尤其地處索馬里州的Q站,不僅路途遙遠——從首都單程要花費3天以上才可抵達,還會途經民族沖突最為激烈的地區,也是埃塞俄比亞最貧困、氣候最惡劣的地區,連買桶礦泉水都要開車3小時以上。
“最開始我們都自建土灶生火做飯,等設備到了之后用上電器就好很多了。”張智輝翻出手機中的照片回憶道,“有時候因為氣候問題,晚上會出現很多飛蟻,一堆堆地淹死在水桶里,本來打水就很困難,那個時候只能一點點克服這些問題。”
作為現場經理,張智輝對站內一切設施都了如指掌。
早上7點,每天曙光初升的時刻,張智輝都穿戴整齊,拎起全套工具箱,與一排排矗立的光伏板一同“迎向朝陽”。一同出行的還有埃塞俄比亞電力公司的駐站員工。這是他們每天早上的例行工作:站內巡檢。
Q站面積3500平米有余,他們走一圈要花掉將近2個小時。從控制柜參數核實到儲能設備運行監控,從光伏板外觀檢查到站區防塵清理,張智輝帶領著埃方工程師,一點一滴傳授著實操技能和運維知識。他細心專業的講解,不斷得到埃方工程師的贊譽和認可。
2020年10月,埃塞水利能源部部長塞拉西·貝克利在該項目的竣工儀式上表示,埃塞俄比亞離網太陽能項目一期工程推動了埃塞電力普惠計劃的落實,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電裝備公司第一事業部黨支部書記闕呈新表示:“公司始終堅持做好提升項目所在國民生福祉工作,積極推進‘小而美’項目落地,參與社區共建、扶危助困、公益慈善工作,以實實在在的行動造福當地人民。”
科利爾村之變
竣工當天,Q站所在的科利爾村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儀式,漂亮的綢緞、鮮花、旗幟和工藝品裝飾了場地,當地的歌舞隊身著傳統服裝,在喜悅的氛圍下載歌載舞,慶祝這個項目的完工,也慶祝村落通電后的發展。
“能保障偏遠的非洲鄉村用上電,是一件很令人自豪的事情。”每每談起此事,張智輝總是充滿驕傲。
光伏電站的建成改變了科利爾村,也使得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改變。此前村里都是靠柴油機發電,晚上照明都是用蠟燭和煤油燈,村里的醫院也經常因為電壓不穩發生突然斷電的情況,當地村民的健康安全無法得到保障。現在村里有了穩定的電力來源,村民們不用再忍受柴油發電機的噪聲轟鳴,醫院也不再會被突如其來的斷電所影響。
“國家電網中電裝備公司施工的離網太陽能項目送電后,我們醫院開始能夠使用醫療器械對生病的村民進行治療,我們感謝中國人對我們村子作的貢獻。”當地醫生說。
光伏電站的建成讓4個偏遠村落首次用上了可全天穩定供應的優質清潔電力,不僅節省了柴油發電的高額成本,也降低了煤油燈照明帶來的健康危害和安全隱患,同時極大促進了當地手工業和家庭作坊發展,為當地經濟提供強勁動力。
在一家用鐵皮和木架支撐起來的超市中,老板梅哈里·特斯法耶興奮地說:“現在有了太陽能,我們享受到以前享受不到的生活,村子開始使用電氣設備制作食物,大家白天干活,晚上還可以在燈光下做手工補貼家用,錢包慢慢鼓起來了。看看我新買的冰箱,我們甚至都喝到了冰鎮飲料、吃到了冰棍。”
原本漆黑一片的夜里,現在被點點燈火點綴。沿著平地的兩列錯落有致的小房子,第一次有了路燈的照亮,門口嬉鬧的孩童、燈光下寫作業的學生、圍坐在電視機旁的村民,光明跟著這條隨村落而建的小路一直綿延至遠方。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