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時間:2024-08-14 17:29
原標題:關鍵因素左右國際油價
新西蘭奧克蘭一處加油站。(新華社發)
地緣政治和供需基本面兩大因素主導了當前油價走勢。但世界宏觀經濟的表現可能比單純的石油供需數據對市場更具影響力,特別是美國經濟數據好壞參半,造成了國際油價上下兩難的局面。
國際油價近期從低位反彈,先抑后揚,走勢頗為費解。雖然從年線看,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仍在每桶70美元至90美元之間做箱體震蕩,中間價在每桶80美元附近似乎已為市場所接受。但是,這僅僅是影響國際油價走勢的諸多因素的短暫平衡點,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打破這種脆弱的平衡,使得油價出現劇烈波動。從當前情況看,有兩大因素主導油價走勢。
首先是地緣政治的影響。
中東地緣政治沖突由來已久,長期以來一直是影響國際原油市場的重要因素。中東是全球石油生產的關鍵樞紐,近期發生的一系列地緣政治沖突事件,從可能的軍事升級到政治不穩定,都會直接影響該地區原油生產和供應。哈馬斯領導人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遇襲身亡,進一步刺激了中東地區潛在的軍事沖突升級,因為能源基礎設施有可能成為敵對雙方第一打擊目標,從而加劇了人們對該地區原油供應中斷的擔憂。
受此影響,近日紐約和倫敦兩大原油期貨市場指數都出現較大幅度上漲,截至8月12日收盤,紐約商品交易所9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3.22美元,收于每桶80.06美元,漲幅為4.19%;10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上漲2.64美元,收于每桶82.30美元,漲幅為3.31%。油價飆升清楚地表明了石油市場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敏感性以及供需平衡的脆弱性。交易員和投資者敏銳地意識到該地區在能源格局中的關鍵作用,并作出了相應的反應,在尋求降低風險的同時推高了價格。
除了中東,委內瑞拉和利比亞等其他主要產油國也引發了額外的供應擔憂。這些國家正在努力應對自己的內部挑戰,地緣政治始終是這些產油國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時常會造成供應緊張并推動油價上漲。所以,有專家斷言,在這些緊張局勢消退之前,市場可能需要考慮更大的地緣政治風險溢價。
其次是供需基本面仍然發揮主要自我調節作用。
盡管中東緊張局勢可能愈演愈烈,但原油市場并沒有出現太大的恐慌情緒。究其原因,是因為美國能源信息署發布原油庫存增加的報告,讓市場感到意外,導致油價暫時下行,部分抵消了中東緊張局勢的影響。
考察原油供需變化,一些重要的指標如歐佩克月度報告以及美國官方石油消費數據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而且世界主要投行和能源研究機構也都根據這些基礎數據出臺權威報告,足以影響市場價格變化。
例如,美國能源信息署發布的5月份數據顯示,美國當月汽油消費量略高于900萬桶/日,略少于去年同期的910多萬桶/日。市場分析人士據此認為,這表明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更高效的發動機正在抑制機動車燃料的使用,未來石油消費正逐步減少。
從目前情況看,世界宏觀經濟的表現可能比單純的石油供需數據對市場更具影響力。特別是美國經濟數據好壞參半,造成了國際油價上下兩難的局面。
多數分析師認為,最新美國7月份就業報告說明經濟有所放緩,而非經濟衰退。美國勞工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8月3日當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經季節性調整后減少17000人,為11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總體來看,美國經濟二季度增長率為2.8%,是一季度增速的兩倍。按說美國經濟增長石油消費增加會提振油價,但是,華爾街現在預計美聯儲在9月份開會時不會大幅降息,國際油價在沖高后又出現回落。
同樣,由于全球最重要的石油進口地區亞洲需求疲軟,使得該地區7月份原油進口量跌至兩年來的最低水平。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亞洲原油進口量與2023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平均進口量為2678萬桶/日,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34萬桶/日。
因此,當世界經濟重回正常增長軌道時,國際油價才可能突破上方壓力位置,否則市場預期偏弱的局面很難改變。但也要看到,最近的油價下跌主要是由于多頭倉位迅速平倉,而不是建立新的空頭倉位。根據渣打銀行披露,過去兩周基金經理總共平倉1.352億桶多頭倉位合約,多頭平倉數量是新空頭平倉數量的5倍。
世界石油市場以波動性著稱,漲跌無常。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市場,隨時隨地都會對最新供需關系變化和地緣政治沖突作出反應。因此,死盯某個時刻的油價波動并無太大意義,需要長期看變化趨勢,短期看關鍵影響因素。(翁東輝)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