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 時間:2024-08-14 17:28
原標題:美專家:地緣政治改寫“全球能源版圖”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8月4日刊登題為《全球能源地圖變化》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史密斯研究與評級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全球美國人”組織研究員斯科特·B·麥克唐納和全球美國人”組織研究助理亞歷杭德羅·特倫基。文章編譯如下:
在地緣政治劇變的推動下,全球能源市場正在兩極分化。國與國之間的言辭日趨激烈,經濟脫鉤已成為外交政策的核心考慮因素,各國政府被迫區(qū)分敵友。這一點在包括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的全球能源市場最為突出。
能源鴻溝的一邊是中國、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國;另一邊包括北美、歐洲和亞洲部分國家與地區(qū)。包括許多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則位于尷尬的中間地帶。未來幾年隨著地緣政治競爭加劇,兩種不同能源市場體系的形成趨勢可能加速。
石油和天然氣市場由美國、中國、俄羅斯和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國家主導。這些國家掌控著一個能源勘探、供應鏈、工業(yè)產品、大型跨國公司和國有企業(yè)的復雜網絡。全球能源交易的傳統要素包括美元作為交易貨幣、提供透明度的國際公認商業(yè)標準,以及西方主導的金融機構。近年來,這一相對開放、有利于俄羅斯與歐洲之間以及波斯灣與中國之間大規(guī)模能源流動的體系變得更加政治化和不透明。
全球能源市場的轉變原因在于四個相互關聯的事態(tài)。
第一個事態(tài)是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產業(yè)的復興。20世紀下半葉,美國石油產量大幅下降,導致北美經濟依賴于沙特、伊拉克和委內瑞拉等國家。然而,考慮到國家安全以及對更高能源獨立性的需求,加之水力壓裂法等新技術的問世,一度貧瘠的油田重新煥發(fā)生機,美國開始發(fā)現和開采巨大的天然氣儲備。因此,在21世紀的頭20年里,美國再次成為全球能源市場上的主要出口國。2024年3月,美國能源信息局宣布,美國“原油產量高于任何國家任何時期的產量”。
第二個事態(tài)是西方使用的經濟制裁。美國和歐洲對油氣出口國伊朗、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等都實施過經濟制裁。雖然經濟制裁擾亂了能源市場,但受制裁國都建立了平行渠道,成功地經受住了大多數制裁。
第三個事態(tài)是中美競爭日益激烈。北京減少了對美國金融工具(如美國國債)的敞口,并確保其全球供應鏈——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以及生產電動汽車和電池所需的關鍵材料——的安全。大宗商品反映了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主導地位:中國控制著全球80%以上的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市場和65%的全球風能產能,并主導了電動汽車和電池生產。美國和西方國家正在努力追趕。雖然中國有意主導全球新能源格局,但它將繼續(xù)使用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作為通往碳中和世界的橋梁。
第四個事態(tài)是2022年2月爆發(fā)的俄烏戰(zhàn)爭。這是推動平行能源生態(tài)系統發(fā)展的主要催化劑。美國已經取代俄羅斯成為歐盟的主要石油來源國之一,美歐可能繼續(xù)開展更密切的能源合作。
上述因素共同推動了美歐之間及其與少數全球南方油氣生產國的能源依賴與合作,同時也推動了中國、俄羅斯等國之間的合作。
在地緣政治的推動下,這兩個陣營正在以內部貿易、投資、貨幣使用和市場開發(fā)為基礎,建立自己的經濟能源體系。這給巴西和加納等許多油氣生產國以及歐佩克蒙上了陰影,因為這些國家不希望選邊站??稍偕茉闯霈F后,能源市場的兩極分化愈發(fā)復雜。
政策制定者有兩種選擇:要么進一步確保其全球供應鏈的安全并加強自身能源建設,要么實施外交政策,以緩和日益兩極分化的世界,避免加深經濟脫鉤??紤]到目前的事態(tài),第一種選擇很可能占上風。(熊文苑)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