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網 時間:2024-06-25 14:57
參考消息網6月22日報道西班牙《國家報》網站6月18日刊登題為《石油需求何時見頂?國際能源署和石油輸出國組織之間的數字之戰》的文章,作者是伊格納西奧·法里薩,內容編譯如下:
國際舞臺上兩大能源俱樂部之間發生了猛烈撞擊。這關系到氣候變化的速度,也關系到多年來一直在壓榨原油這只有史以來“最能下金蛋的鵝”的國家和企業的經濟前景。
國際能源署上周發布了一份極具沖擊性的報告,揭示了未來幾年石油市場的前景:在電氣化的背景下,供需嚴重失衡,并有望長期保持低價。全球消費量將在本十年結束前,即2029年左右達到峰值,而歐洲將提前達到峰值。
這并不是作為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能源部門的國際能源署第一次以這種方式發表觀點。不過,這一次,經合組織的這個能源部門把話說到了點子上:經合組織預測,由于電池驅動汽車的普及、運輸效率的提高以及中東地區不再使用石油作為發電燃料,石油過剩產量將達到每天約800萬桶。這個數字只能與新冠疫情時期相比。總部位于巴黎的該機構將其形容為“驚人的”,很難想象它以何種方式威脅到那些幾十年來一直單一投資化石燃料的群體:對其而言,石油美元機器或許很快就將不復存在。
國際能源署總裁法提赫·比羅爾在面對媒體時,極力避免與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發生任何爭論,而多年來他與該組織的預測一直存在分歧。
近來,這種分歧已經變成了一道鴻溝,如果不了解這兩個組織的構成,就無法理解這種分歧:雖然也包括主要產油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挪威等),但國際能源署首先代表的是西方消費者的感受。另一方面,歐佩克是亞洲、非洲和拉美產油國的組織,由石油出口國沙特領導。
盡管歐佩克試圖緩和局勢,但還是迅速加入了這一行列:還不到48小時,其秘書長海賽姆·蓋斯就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十分明確——《原油需求峰值并不能預見》,并在這個總部位于維也納的組織的社交賬號上進行了宣傳。
這位秘書長在文章中寫道:“長期以來,一些人在分析數據之前就提出理論假設,認為石油不應該成為可持續能源未來的一部分。”他還指名道姓地指責:“國際能源署關于原油的論述是危險的,尤其是對消費者而言,可能會導致前所未有的波動。”他的假設雖然值得商榷,但也很簡單易懂:勘探和生產方面的投資面臨風險,如果沒有投資,價格就會上漲。
歐佩克并沒有止步于此,該機構表示,所謂的需求峰值臨近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這位來自科威特的秘書長表示:“國際能源署在2019年就已經提出,石油消費將在2019年達到峰值,但到2023年,石油消費已經打破了歷史紀錄,事實上,今年石油消費仍在增長。它還說煤炭將在2014年達到峰值,但如今仍在增長。”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