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08-15 12:52
閩江之上嵌明珠
國網福建電力筑牢生態屏障,輸送清潔能源進萬家——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周倜然 通訊員 林麗平
閩江水力資源豐富,“閩江明珠”水口水電站扼守閩江干流中段,1993年8月8日,第一臺機組發電。截至今年8月8日,30年累計發電量達1615億千瓦時。
30年來,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發揮水口水電站發電、防洪防汛、保障航運、保護生態等綜合功能,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源源不斷為全省經濟發展輸送綠色清潔能源,點亮萬家燈火,筑牢生態屏障,為美麗福建賦能,為美好生活充電。
發展清潔能源 助力社會經濟發展
閩江流域面積約占福建全省面積的一半,開發潛力大。20世紀70年代末,盡管福建小水電發展迅猛,閩江水能利用率卻很低,沒有大容量水電機組,福建電力工業長期處于“只見星星不見月亮”的尷尬狀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國家提出開發“十大水電基地”,水口水電站項目列在“閩浙贛水電基地”之中。
1987年3月9日,水口水電站正式破土動工。1993年8月8日,一號機組投產,福建人民渴望在滔滔東流的閩江上建設大型水電站的夢想成為現實。1996年底,總進度比國家下達工期提前了18個月,水口水電站7臺機組全部投產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40萬千瓦,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常規水電站,第二年發電量即超過當年福建全省社會總用電量的20%。
水口水電站的建成,一舉改變了福建水電發展與沿海其他地區相比落后的面貌,為福建的經濟繁榮與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30年來,福建水口發電集團有限公司精心做好水口水電站運行維護,充分挖掘電站發電潛力。據悉,至2024年該公司將完成全部7臺機組的增容改造,總裝機容量將從原來的140萬千瓦增加到161萬千瓦,電站水能利用提高率將由86.2%提升至89.4%,預計每年可增加發電量約2.4億千瓦時。
近年來,福建電力踐行能源安全新戰略,積極服務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發展。今年1~6月,福建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發電量穩定“雙過半”,清潔能源發電量達832.1億千瓦時,占比達55.3%。
守護閩江安瀾“黃金航道”煥發新動能
福建防汛看閩江,閩江防汛看水口。
水口水電站建壩地閩清縣過去洪澇災害十分嚴重。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至1985年的36年間,有記載的較大水災就有23次。
水口水電站水庫建成后,守牢了閩江防洪“大門”,成為福建防洪體系的重要支柱,在閩江上下游防汛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圍繞福建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建設,福建電力持續以數字化賦能閩江水能利用。今年4月,在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該公司“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閩江水能綜合利用”成果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展位亮相。
福建電力通過建設數字孿生平臺,開展閩江水能調控業務全過程數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擬,利用水文自動測報站點和智能監測終端,可獲取未來10天徑流預測和48小時流量預報,洪峰提前9小時的預報精度提高至90%以上,實現防汛發電調度方案的仿真預演和智能推薦,進一步提升水能利用率,守護閩江安瀾。
2021年10月28日,由福建電力和福建省投資集團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的福建閩江水口水電站樞紐壩下水位治理與通航改善工程迎來了試通航。
水口壩下工程于2015年8月正式動工建設,是國家“十二五”內河高等級航道規劃重點建設項目,也是國內首個特大型水電站壩下水位治理與通航改善工程。據介紹,水口壩下工程抬高了水口水電站下游水位約6.5米,閩江南平至福州段通航船舶由500噸級躍升至1000噸級。水口壩下工程年設計通航能力1400萬噸,每年可為閩江流域過往船只節約運輸成本近14億元。
守護一江碧水 服務清新福建
閩江是福建的母親河,保障著福建40%經濟總量的用水需求和三分之一人口的飲水安全,是我國南方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東南地區的重要水源涵養地。
近年來,受閩江流域河床逐年持續下切影響,漲潮時海水沿河道自河口向上游上溯,導致閩江水變咸,臨近出海口的福州市部分自來水廠可取用合格淡水的時間變少了。
福建電力、福建水口發電集團有限公司主動扛起了“補淡壓咸”社會責任,根據閩江潮汐規律科學調度,利用水口水電站水庫積蓄的淡水沖走咸潮,壓制咸潮上溯,保證自來水廠正常取水使用。2022年閩江Ⅰ~Ⅲ類水質比例達99.3%,原水氯化物含量顯著改善。
2022年12月13日,隨著閩江水口壩區碼頭岸端充電設備順利啟動,閩江首艘電動貨船——“武夷2號”開始充電。這代表著“電動閩江”首個應用示范場景正式投入使用。
這套充電設備是閩江流域首個“水陸一體”充電設施,采用高壓變充一體大功率充電系統,可同時滿足1艘電動船舶和2臺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大幅降低內河船舶污染排放。
隨著閩江航道的開通,“電動閩江”建設讓內河航運更加環保。“電動閩江”通過建設電動船舶充電設施、構建閩江智慧通航平臺、建立航運大數據中心、建設綠色泊區等舉措,服務閩江沿岸綠色低碳發展。
責任編輯:張棟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