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時間:2024-04-19 17:19
原標題:小團隊與“大電池” 山東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
位于濟南市孫村街道的車間里,一只只外觀類似集裝箱的“大電池”,就是山東電工電氣所屬山東電工時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工時代”)的拳頭產品之一——應用于儲能電站的液冷儲能艙。截至2023年底,“大電池”累計出貨7.4吉瓦時,占全國儲能裝機規模容量的10%。
打開艙門,電工時代市場拓展部副主任張凱解釋“大電池”暢銷的秘密:液冷機組、消防系統、電池模塊等設備像積木一樣整齊地“拼插”在艙體內,一體化設計使艙體占地面積大幅縮小。液冷技術的采用使能耗較傳統的風冷技術降低了15%。“2021年,我們首次將液冷技術用于百兆瓦級儲能電站并取得成功,首臺(套)的創新價值也是客戶選擇的重要原因。”
“大電池”的暢銷,還因為它踏準了新能源產業爆發的節奏,吃到了“風口紅利”。
隨著我國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儲能作為解決風光發電不穩定的核心技術,隨之迎來高速增長。張凱介紹,2021年,山東首批推出的7個儲能示范項目,電工時代都參與其中,3個項目還拿到了合同額各近兩億元的大單,讓2021年成為企業真正意義上的元年——初始只有9人的小團隊,一年后就迅速成長為行業頭部企業,2023年營收達33億元。
近日,在電工時代生產車間的全自動化生產線上,機械手臂上下舞動,將一個個部件組裝成儲能設備的核心——電池包。
“自建生產線能更好地控制成本。”2023年開始,公司設計部(工藝部)副主任馬淑慧明顯感覺,儲能行業“卷”起來了。儲能系統單瓦時價格從1.3元降到了0.6元,各家企業都想盡千方百計降成本。2022年起,電工時代陸續建設三條生產線,電池包全部自產,“交期更加可控,也能節約加工成本。”
此外,他們還把小訂單合并為大訂單,化零為整提高與供貨商的議價能力,僅電池包類物料一項,節資率就達到30%左右。
但在電工時代,我們也看到一些與降成本背道而馳的做法。
“采購不唯低價,而是以達到參數標準為前提。”馬淑慧說,企業確定的設備參數標準,通常高于國家標準或是在標準區間上的上限。
在公司研發部主任周慶慶看來,儲能裝備某種程度上稱得上“極限制造”,在復雜的工藝流程下快速生產,同時還要保證大批量產品的高質量,而確保“極限”唯一的方法,就是對質量極致追求。
“歸根結底在產品,有沒有做到強和優,做到引領行業。”再過幾天,周慶慶和團隊研發的高安全低耗能儲能系統就要發布了,這是一條有別于傳統的風冷、液冷模式的全新熱管理方式,他們期待,這一系統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儲能市場辟出一條新賽道。(李振)
責任編輯:閆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