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網能源院 時間:2023-12-21 14:50
近日,南網能源院發布《中國電力行業投資發展報告報告(2023年)》,圍繞我國發電行業、電網行業、儲能行業、電價以及典型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等與投資密切相關的要素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深入分析,提出了前景展望,并從電力行業投資的視角對ESG進行專題分析。
一、電力行業投資總體情況
投資規模方面,2022年我國電力行業投資總額為12470億元,同比增長15.6%,為近十年最高。其中電源投資總額為7464億元,同比上升27.2%,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電網投資總額為5006億元,同比上升1.8%,增速呈現企穩回升態勢。歷史上電源投資長期高于電網投資,2014年電網投資首次超越電源投資,2020年電源投資再次實現反超。
圖1 2010—2022年我國電力行業投資規模
投資結構方面,光伏投資大幅增長,占比達38.4%,首次位居第一;風電在搶裝潮退卻后投資有所下降,占比下降至26.9%,位列第二;火電、核電從十年間投資低點(2020年)持續反彈,增速可觀。
圖2 2013—2022年電源新增投資結構及發展
二、各類電力投資及發展形勢分析
火電顯現困境反轉。2022年火電投資895億元,同比增長26.4%,投資增量與增速創近十年新高。同時核準規模大增,2022年核準煤電裝機高達1.06億千瓦以上,2023年上半年核準5040萬千瓦,意味著“十四五”前兩年半時間就已經接近完成“十三五”期間煤電新增規模。
圖3 2013—2022年火電投資規模
水電以抽蓄為新投資動能。2022年水電投資872億元,同比下降25.7%,在電源總投資中的占比為近十年最低,近4年來首次低于光伏發電和火電。但抽蓄新投產裝機容量接近翻番,2021、2022年核準規模均超6000萬千瓦。受主要流域來水量不足等原因,2022年水電主要盈利指標連續兩年下降。
圖4 2013—2022年水電投資規模
核電重回發展上升期。2022年核電投資785億元,同比增長45.7%,投資規模達近10年最高水平,2023年1-10月又同比增長41.5%。得益于2019年以來一批新核準的核電項目建設持續推進,近兩年核電投資、開工數、核準數猛增。近年核電企業盈利能力雖有小幅下降趨勢,但在各種電源類型的發電企業中仍位于較高水平。
圖5 2013—2022年核電投資規模
風電投資隨國補退出而回落。2022年風電投資2011億元,同比下降22.3%,但仍處在歷史較高位,2023年投資規模有所反彈,1-10月同比增長42.5%。在2020、2021年陸風、海風國家補貼截止帶來的“搶裝潮”后,風電投資和新增裝機容量均有所下降。2022年“搶裝潮”退去,風電整機商、零部件供應商的財務指標下滑明顯,風電開發企業議價能力較強,受到的影響相對最小。
圖6 2013—2022年風電投資規模
光伏投資獨占鰲頭。2022年太陽能發電投資2865億元,同比增長232.7%,2023年增長勢頭延續,1-10月同比增長71.2%。光伏發電中分布式較集中式發展更快,新增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占比為57.9%,同比提高4.5個百分點。2022年,光伏投資需求旺盛,疊加上游產能釋放價格降低,下游企業盈利明顯修復,光伏發電企業凈利率達到歷史最優水平。
圖7 2013—2022年光伏發電投資規模
電網投資趨于平穩。2022年電網投資5006億元,同比增長1.8%,在“雙碳”目標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背景下,電網基建需求總體回升。2022年國網和南網營業收入合計42982億元,同比增長19.8%。但利潤提升并不明顯,近十年電網公司凈資產收益率整體呈持續下降趨勢,而且兩大電網指標呈趨同態勢,最近三年收益率基本保持一致。
圖8 2013—2022年電網投資規模
圖9 2013—2022年電網企業凈資產收益率
新型儲能呈爆發式增長。盡管2022年全球鋰電池組均價在十余年來首次同比上漲,仍無礙于國內新型儲能爆發式增長。2022年新型儲能新增裝機容量達735萬千瓦,超過以往歷年之和,投資規模約300億。2022年由于上游原材料價格波動,儲能企業毛利率及凈利率水平均有所下滑。
圖10 2013—2022年新型儲能電站投資規模
三、重點電力企業經營狀況分析
對重點企業經營狀況的分析有助于通過企業展現我國電力行業整體的經營狀況和發展態勢。本報告選取我國電力行業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國家能源集團等7家央企和廣東能源集團等2家地方發電集團進行分析。
生產狀況方面,發電企業裝機保持擴張態勢,電力生產能力持續增長;非化石能源比例上升,裝機結構逐漸轉向清潔化,央企發電企業清潔化步伐領先于地方性發電企業;大部分發電企業發電量增速低于裝機容量增速,機組平均運營效率有所降低,火電機組利用小時數下降,供電煤耗水平持續領先。
圖11 2020—2022年重點電力企業裝機容量
財務經營方面,電力企業資產規模不斷擴大,火電企業由于長協煤比例保障持續強化且煤電價格普遍上浮,盈利能力顯著上升;而水電企業由于主汛期來水緊缺,盈利能力降幅較大。各發電企業持續優化債務融資結構,通過低利率資金提前置換存量債務,償債能力普遍增強。
圖12 2020—2022年重點電力企業資產總額
圖13 2020—2022年重點電力企業凈資產收益率
責任編輯:張棟鈞
校對: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