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隴上孟河

  • 中電智媒IOS版

  • 中電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報告

“一帶一路”能源國際合作報告(2023)

來源:中能傳媒能源安全新戰略研究院 時間:2023-09-22 09:37

楊永明

(中能傳媒能源安全新戰略研究院)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百年變局、統籌把握發展大勢,開創性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共建“一帶一路”的宏偉倡議。10年來,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國際影響力、合作吸引力不斷釋放。能源領域始終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領域,是我國與共建國家深化合作的重要抓手。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我國始終秉持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標,務實開展能源國際合作,為進一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維護全球能源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重大成就。本報告充分展示10年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豐碩成果,并提出推動“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高質量發展建議,供參考。

  一、共建“一帶一路”發展歷程

  自2013年提出至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續發展,如今“一帶一路”已經成為惠及全球發展的重要國際公共產品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

  共建“一帶一路”10周年大事記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即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進一步闡釋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原則。

  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構筑了共建“一帶一路”的頂層設計框架,就時代背景、共建原則、框架思路、合作重點、合作機制等問題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了闡釋,為共建“一帶一路”描繪了宏偉藍圖。

  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健全“一帶一路”合作機制,暢通“一帶一路”經濟走廊,共創開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以“互聯互通”為核心,高層引領統籌推動包括基礎設施、資金、信息、人才、貿易、政策等全方位的互聯互通。隨后,國家各部門積極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地方政府相繼發布“一帶一路”行動計劃。形成“中央引領、部委政策配套、地方規劃跟進”的“三位一體”模式。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五周年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一帶一路”建設要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轉入精耕細作的“工筆畫”,向高質量發展轉變,要在項目建設、開拓市場、金融保障、教科文衛體等領域交流、規范企業投資經營行為、防范境外風險等方面下功夫,更好造福沿線國家人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2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就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國際合作明確指出,要促進“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積極推動全球能源治理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合作,充分利用國際要素助力國內能源綠色低碳發展。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截至2023年6月,我國已與152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余份合作文件,覆蓋我國83%的建交國,遍布五大洲和主要國際組織,合作涉及投資、貿易、金融、科技、社會、人文、民生等各個領域,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持續擴大。

  同時,我國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深化同各方發展規劃和政策的對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逐步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共識,多次被寫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亞歐會議以及其他區域組織和多邊平臺的有關文件中,帶動合作機制從雙邊到多邊的豐富和發展。多邊合作機制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實踐平臺,各方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基礎上,充分發揮機制疊加增效作用,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雙邊多邊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國際合作網絡持續擴容

  ◆在全球層面,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有效對接,形成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的政策合力。

  ◆在區域層面,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非盟《2063年議程》、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等區域發展規劃或合作倡議有效對接,就支持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達成共識。

  ◆在國家層面,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俄羅斯“大歐亞伙伴關系”倡議、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烏茲別克斯坦“發展行動戰略”、土庫曼斯坦“復興古絲綢之路”、卡塔爾“2030國家愿景”、土耳其“中間走廊”倡議、蒙古“草原之路”倡議等國家發展戰略及規劃對接,就各國經濟發展規劃和政策進行充分交流,有效提升國際經濟合作的正外部性。

  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日臻豐富完善。2017年和2019年,我國先后成功主辦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各參與國家和國際組織深化交往、增進互信、密切往來提供了重要平臺。

  高峰論壇溝通卓有成效

  ◆首屆高峰論壇期間,29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等領導人出席,來自140多個國家、80多個國際組織的1600多名代表參會,形成5大類279項具體務實成果。目前,這些成果已經全部按計劃進度落實完成,其中部分成果轉入常態化工作,將持續予以推進。

  ◆第二屆高峰論壇吸引更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中方提出構建全球互聯互通伙伴關系、開啟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新階段。論壇形成的283項成果已完成或轉為常態性工作,并在能源、稅收、金融、綠色發展、智庫、人文等專業領域搭建起了20多個多邊機制平臺,推進具體領域的對話與合作。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于2023年10月在北京舉行,將進一步加強共建國家的高層交往、戰略對接與政策溝通,并深化互信和各領域務實合作

  二、“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情況

  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領域。10年來,我國與共建國家凝聚能源發展共識,在能源投融資、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源貿易、能源科技創新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促進能源領域共同繁榮,為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能源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一)能源合作頂層設計順利完成

  10年來,我國與共建國家持續深化政策溝通,凝聚能源發展的更多共識。政府間能源合作機制建立健全,“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日益緊密,區域能源合作平臺工作持續開展,有力促進了相關國家和地區在能源領域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政府間能源合作機制建立健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先后與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政府間能源合作機制,與30多個能源類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建立合作關系,參與雙多邊能源合作機制近百項,簽署了100多份能源合作文件,與1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雙邊能源合作規劃,在能源貿易、投資、產能、裝備、技術、標準等領域開展合作。

  “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日益緊密。2017年5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能源合作愿景與行動》,提出共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俱樂部,“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雛形初顯。

  2018年10月18日,首屆“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在江蘇蘇州舉辦。來自29個國家和經濟體的能源部長、副部長和高級官員,7個國際組織的負責人、高級代表,53家中外知名能源企業負責人等共600余名代表出席會議。會議期間,中國與17個國家發布《建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聯合宣言》。

  2019年4月25日,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間,“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在北京正式成立。30個伙伴關系成員國的能源部長、駐華大使、能源主管部門高級別代表出席成立儀式,并共同啟動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成立儀式上,成員國共同對外發布《“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合作原則與務實行動》。作為首個由中國政府發起的政府間能源類多邊機制,伙伴關系為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的能源領域務實合作提供了新平臺。

  2021年10月18日,第二屆“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在山東青島舉辦。來自28個國家的能源部長和高級別代表、18個國家的駐華使節、9個國際組織負責人共600余名代表出席會議。會議期間,伙伴關系成員國共同舉行了擴員儀式、正式成立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合作網絡、并通過《“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章程》,發布《“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青島倡議》和能源國際合作最佳實踐。

  “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能源互利合作,促進各參與國在能源領域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為各參與國解決能源發展面臨的問題,更好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保障能源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搭建合作交流平臺。伙伴關系成立以來,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2023年5月召開了三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論壇,并按照需要開展部長級培訓班和能源合作領軍人才培養項目。伙伴關系還致力于推動政府間政策交流與合作意向溝通,搭建雙、多邊項目合作與技術交流平臺,推動能源領域務實合作。

  ◆2019年12月,首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聚焦清潔能源合作,旨在高質量推動“一帶一路”能源合作走深走實,實現綠色發展,促進能源合作示范項目的落地。

  ◆2020年12月,第二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以“綠色能源投資推動經濟包容性復蘇”為主題,聚焦疫情后全球能源轉型與綠色發展,推動“一帶一路”國家經濟包容性復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2023年5月,第三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論壇在福建廈門召開。論壇主題為“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圍繞“加強高質量‘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攜手應對能源發展的共同挑戰等重要議題,達成了廣泛共識。并首次專設智庫分論壇,創新性地開展能源文明互鑒,以全球智力支持共建“一帶一路”。

  目前,“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成員國達到33個,包括中國與阿富汗、阿爾及利亞、阿塞拜疆、玻利維亞、柬埔寨、佛得角、乍得、東帝汶、赤道幾內亞、岡比亞、匈牙利、伊拉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馬耳他、蒙古、緬甸、尼泊爾、尼日爾、巴基斯坦、剛果(布)、塞爾維亞、蘇丹、蘇里南、塔吉克斯坦、泰國、湯加、土耳其、委內瑞拉、古巴、摩洛哥。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已經成為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成員國數量最多、活動最為豐富、成果最為務實的高質量合作新平臺。

  區域能源合作平臺工作持續開展。10年來,中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先后共同成立了亞太經合組織可持續能源中心、中國—阿盟清潔能源培訓中心、中國—中東歐國家能源項目對話與合作中心、中國—非盟能源伙伴關系、中國—東盟清潔能源合作中心等5個區域能源合作平臺,聚焦政策溝通、規劃對接、能力建設、技術交流和聯合研究,有力促進了相關國家和地區在能源領域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亞太經合組織可持續能源中心。2014年第11屆APEC能源部長會議期間,由國家能源局牽頭的第一家國際能源合作機構APEC可持續能源中心成立,并作為會議成果寫入《第22屆APEC領導人宣言》和《第11屆APEC能源部長聲明》。APEC可持續能源中心宗旨是為我國參與APEC框架下能源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為APEC各經濟體提供可持續能源技術合作平臺、整體解決方案與專業化服務,為APEC區域能源和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積極貢獻力量。自其成立以來,我國通過政策對話、經驗分享、學術研討、技術交流等多元化方式,在可持續能源等領域拉近了與APEC區域其他經濟體的關系。

  ◆中國—阿盟清潔能源培訓中心。2018年,國家能源局與阿盟秘書處簽署《關于成立中阿清潔能源培訓中心的協議》,中阿清潔能源培訓中心正式成立,此后分別以清潔煤電、光伏、智能電網為主題,共同開展對阿拉伯國家清潔能源領域的培訓。

  ◆中國—中東歐國家能源項目對話與合作中心。按照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成果,中國—中東歐國家能源項目對話合作中心(此前簡稱“16+1”能源中心)于2016年正式成立。2019年希臘正式成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成員,“16+1”能源中心相應調整為“17+1”能源中心。目前該平臺的工作包括:推動我國與中東歐國家多層次交流和對話,負責研究我國與中東歐國家能源合作規劃和路線圖,推動我國和中東歐企業在能源領域開展務實合作等。

  ◆中國—非盟能源伙伴關系。2021年,國家能源局與非洲聯盟委員會共同發起成立中國—非盟能源伙伴關系。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通過的兩個成果文件《達喀爾宣言》和《達喀爾行動計劃2022—2024》均將伙伴關系作為中非務實合作的重要內容。2023年8月,在國家能源局和非洲聯盟委員會的指導下,伙伴關系框架下首屆能源合作項目推介會召開。

  ◆中國—東盟清潔能源合作中心。2017年,國家能源局發布《2017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推動實施中國—東盟清潔能源能力建設計劃。能力建設計劃以“十年百位政策技術骨干”為目標,針對抽水蓄能、風電、太陽能、核電、傳統水電五大專題領域,在10年間為東盟國家培養百位政策技術骨干。

  (二)能源投融資水平不斷提升

  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為共建國家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幫助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快經濟發展。2013—2022年,我國與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年均增長5.8%;與沿線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700億美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成為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首選地。能源領域累計投資額約占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總投資額的40%,其中電力部分占能源投資一半左右。“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大大帶動了當地相關產業及社會經濟發展,增加共建國家民生福祉。

  絲路基金與亞投行相繼成立,為“一帶一路”建設和雙多邊互聯互通提供投融資支持。絲路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絲路基金)于2014年12月成立,致力于為共建“一帶一路”投融資提供重要支持,截至2022年底,承諾投資金額超過200億美元,項目遍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圍繞“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絲路基金在共建國家積極布局一系列油氣資源、電力、新能源和能源基礎設施項目投資。截至目前,能源類投資項目共25個,承諾投資金額約68億美元。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2015年12月成立,聚焦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其會員國從創立時的57個增長到目前的106個,截至2022年底,累計批準項目202個,融資額超過388億美元,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融資平臺。

  中資金融機構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有力支撐“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項目高質量發展。國家開發銀行積極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先后為99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累計發放貸款近740億美元。中國進出口銀行不斷加大對“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項目的信貸投放力度,截至目前“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項目的貸款余額超過460億美元。中國工商銀行大力支持能源國際合作,截至2022年底,工商銀行能源合作存量項目共152個,項目貸款余額合計112億美元。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累計通過中長期險支持能源國際合作項目超過640億美元,海外投資險累計新單保額超過320億美元。

  多邊金融機構推出專項計劃,為“一帶一路”沿線合作項目融資提供更多便利。我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聯合能力建設中心,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優化宏觀經濟金融框架提供智力支持;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國際金融機構及相關發展伙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多邊開發銀行聯合籌建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有效撬動市場資金參與。

  人民幣國際化也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提供強大資金支持。本幣互換與跨境結算規模持續擴大。截至2022年6月,我國已與4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總金額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在17個共建國家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的參與者、業務量、影響力穩步提升,有助于推動我國與共建國家在能源大宗商品貿易、能源基礎設施融資等方面的合作。

  (三)能源基礎設施聯通持續推進

  10年來,我國與共建國家持續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傳統基礎設施項目合作扎實推進,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合作亮點紛呈。2013—2022年,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完成營業額累計分別超過1.2萬億美元和8000億美元,占對外承包工程總額的比重超過了一半。這些工程涵蓋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領域,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同時,我國與周邊國家跨境能源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更大范圍促進了能源資源優化配置,更廣領域拓展了區域國家能源合作,為能源資源互補協作和互惠貿易創造了有利條件。

  推動油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緬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C線、中俄原油管道復線等一批標志性重大項目相繼投運,中亞—俄羅斯、中東、非洲、美洲和亞太五大油氣合作區開發建設持續推進,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氣進口戰略通道基本形成。目前,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正在推進中,該線建成后,將首次途經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兩個國家,與已建成的連接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的A、B、C線一道,形成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網,成為中亞地區規模最大輸氣系統,屆時我國從中亞進口天然氣輸氣能力將從每年550億立方米提升到850億立方米。除中亞外,中俄油氣管道建設影響世界能源格局。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自2019年12月投產供氣后,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將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2022年2月中俄簽署協議,俄方將經由中俄遠東線每年向我國供應高達1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中蒙俄天然氣管道是俄羅斯繼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成功運營后規劃的又一條備受矚目的對華輸氣線路,該項目預計將于2024年開工,2030年運營,年設計輸氣能力達到500億立方米。這些管線全力輸出后,僅俄羅斯對華管道天然氣供應能力就將達到每年近千億立方米。

  加強與周邊國家電網互聯互通。我國已與7個國家開展電力互聯互通項目,建成中越、中蒙、中緬等跨國輸電線路,電力互聯水平不斷提升。其中,國家電網與俄羅斯、蒙古、吉爾吉斯斯坦、朝鮮已建成10條跨國輸電線路,南方電網經營服務區與老撾、越南、緬甸毗鄰,持續推進與瀾湄國家電網互聯互通。具體來看,我國東北電網與俄羅斯遠東電網建成了1回500千伏、2回220千伏和2回110千伏輸電線路;我國新疆通過35千伏、內蒙古通過220千伏和110千伏輸電線路與蒙古實現一定規模的電力交易。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緬甸電廠以1回500千伏、2回220千伏和1回110千伏線路向我國供電;我國以3回220千伏、3回110千伏線路向越南供電,以1回115千伏線路向老撾供電。2022年6月,老撾電網通過115千伏老撾東盟—那磨線與我國云南西雙版納地區電網聯網運行,老撾成功向我國送電,形成了我國南方區域與瀾湄區域電力余缺互濟、優勢互補的新格局

  (四)能源貿易規模逐步擴大

  10年來,我國與共建國家貿易往來日益密切,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我國已成為25個沿線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2013—2022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從1.04萬億美元擴大到2.07萬億美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長8%。同時,我國從沿線國家的能源進口量也在不斷增加,其中石油進口占比在半數以上,在有力促進相關國家和地區能源共贏發展的同時,也為保障全球能源市場安全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能源資源貿易規模穩步提升。石油貿易方面,截至2022年底,中哈原油管道累計向我國輸油超過1.6億噸。天然氣貿易方面,截至2022年底,中亞天然氣管道A/B/C線已累計向我國輸送天然氣超過4200億立方米,惠及我國25個省、市、自治區近5億人口。目前,我國的管道氣進口主要來自中亞、俄羅斯及緬甸,在運天然氣管線產能合計1050億立方米/年,在建管道產能約400億立方米/年。2022年以來,在國際LNG價格高企的背景下,我國繼續擴大低價穩定的管道氣源進口量,為實現能源安全保供作出積極貢獻。數據顯示,2022年,中亞天然氣管道向我國國內輸氣432億立方米,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向我國國內輸氣突破150億立方米,為我國國內天然氣供應提供了有力保障。自2023年1月起,中俄東線輸氣量進一步提升至6100萬立方米/日,是我國東北及華北、華東地區冬季保供的重要支撐,2023年全年輸氣量預計將突破220億立方米。

  與周邊國家跨國電力交易不斷增長。國家電網累計交易電量超過420億千瓦時。南方電網累計交易電量超過655億千瓦時,其中清潔能源占比超90%。2022年,我國與鄰國合計完成電量交換91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0.7%,推動了清潔電力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其中,購入電量6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5%;送出電量2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1%。

  清潔能源產業貿易規模逐步擴大。我國光伏產品出口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2年光伏產品出口額約5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0.3%。其中,光伏組件出口量約153.6吉瓦,同比增長55.8%;硅片出口量約36.3吉瓦,同比增長60.8%;電池片出口量約23.8吉瓦,同比增長130.7%。我國風電機組出口全球49個國家和地區,2022年風電機組出口量為229萬千瓦,截至2022年底累計出口量達到1193萬千瓦。風電光伏產品的出口有效支撐全球新能源需求,我國成為穩定全球清潔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力量。

  (五)能源科技創新成效顯著

  10年來,為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交流合作,我國持續加強政府間科技合作,積極參與全球創新治理,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協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綠色轉型,共享科技進步紅利,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一道,共同引導全球化創新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

  持續加強政府間科技合作。截至目前,我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14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十三五”以來,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共支持與60多個國家、地區、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開展聯合研究合作,涉及能源、環境、資源等領域,共支持立項項目近2000項,項目總經費近100億元人民幣。

  積極參與全球創新治理。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已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等近60個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積極參與清潔能源等全球創新治理,在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等多邊機制中主動提出創新議題、發出合作倡議。

  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自2017年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啟動以來,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展開科技合作,共同將“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創新之路。截至2021年末,支持聯合研究項目1118項,累計投入29.9億元,在新能源等領域啟動建設53家聯合實驗室,“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成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

  協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綠色轉型。我國同聯合國合作成立的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大力開展可再生能源技術轉移合作項目,極大促進了發展中國家可再生能源技術普及。中國—東盟清潔能源合作中心、中國—阿盟清潔能源培訓中心等平臺也對我國清潔能源技術輸出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此外,中國標準正在加快“走出去”步伐,在電力工程、石油石化領域尤為突出。在國際三大標準組織中,中國代表擔任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主席、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副主席、國際電信聯盟(ITU)秘書長等職位,中國成為IEC常任理事國,很多中國專家在國際標準組織中擔任專業委員會的首席專家,大幅提升了中國制定國際標準的話語權。與此同時,中國主導制定的特高壓、新能源接入等國際標準也成為全球相關工程建設的重要規范。截至2022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建重點基礎設施項目中,執行中國標準的占比已經達到三分之一,為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提供了技術支撐。

  三、“一帶一路”各重點能源領域合作情況

  10年來,在我國與共建國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在油氣、電力、清潔能源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充實,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升,一大批重大能源合作項目落地實施,取得了實實在在的豐碩成果,更多惠及各國人民。

  (一)油氣領域積極完善全產業鏈合作

  “一帶一路”沿線集中了俄羅斯、中亞國家以及中東地區的重要油氣資源國。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油氣合作以上游勘探開發合作為重心,向包括工程技術服務、煉化等在內的全產業鏈合作方向邁進。

  在油氣勘探開發領域,我國油氣企業通過勘探發現與資產并購方式獲得一批大型油氣田,構建起基本覆蓋全球重點區域的全球油氣投資與生產網絡。40多家油氣企業在中東、美洲、中亞和非洲等地的60多個國家參與200多個油氣勘探開發項目,擁有9個千萬噸級油氣田和10多個200萬噸以上級油氣田。2022年油氣作業產量3.8億噸,較2012年增長近一倍。其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26國投資了100余個油氣項目,2022年作業產量2.7億噸,占海外總產量的70%。2022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形勢,我國油氣企業在扎實推進國內油氣增儲上產不動搖的同時,積極密切協作參與重大海外項目,油氣勘探開發接連獲得突破,夯實了我國海外油氣合作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尤其是巴西深水區塊不斷取得進展,成為我國海外油氣上產的重要增長點,為油氣企業做精做強全球海洋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業務奠定了基礎。

  ◆在俄羅斯,中俄合作的亞馬爾LNG項目是世界特大型天然氣勘探開發、液化、運輸、銷售一體化項目,項目的投產為北極地區的油氣開發奠定了技術基礎,也標志著兩國能源合作的日漸深入。

  ◆在中亞,中國石油運營的土庫曼阿姆河天然氣項目是土國技術最先進、運營水平最高、管理最完善的大型氣田,已建成千萬噸級油氣當量年產能,擁有百億立方米年供氣能力,通過不斷深化能源合作成果造福中土人民。

  ◆在中東,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相繼與卡塔爾能源公司簽署長協購氣和項目入股的合作協議,對國際LNG資源進行投資布局。

  ◆在南美,自2013年中國石油、中國海油成功中標里貝拉油田區塊,首次實現進入巴西鹽下超深水油氣領域,如今,中國油氣企業在巴西的深水油氣業務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其參與的巴西在產油田均為海外油氣開發的“明星項目”,在全球油氣開發領域表現矚目。

  在油氣工程服務領域,隨著油氣資源國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市場多元化快速發展,規模大、需求穩定的油氣工程服務市場為我國油服行業開展業務提供了良好機遇。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油氣工程裝備不斷輸入中東、印尼、緬甸等海外市場,幫助當地建立起石油工業體系。中國企業建成伊拉克米桑油田、烏干達阿爾伯特湖油田等標志性工程,打造新一批“中國名片”。

  在石油煉化和化工領域,截至2022年,我國油氣企業通過投資建設和資產收購等方式共獲得20多個海外煉化項目,分布于中亞、非洲、亞太、歐洲和中東地區,總煉油能力達到7360萬噸/年。中國石油獨資、控股或參股的海外煉廠約10座,其中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煉廠順利完成現代化升級改造項目二期工程,大幅提升了原油加工深度及輕質油收率;乍得煉廠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實現產銷平衡,最大限度滿足了市場需求;尼日爾煉廠不斷優化生產方案及裝置運行操作,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均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在蘇丹、英國和法國的煉廠均按時高質量完成檢修任務,實現持續平穩運營。中國石化在5個國家投資了6個煉化項目,其中包括參股37.5%、煉油能力2000萬噸/年的沙特延布煉廠,其總投資額超過80億美元,是我國在沙特最大的投資項目,經過多年發展,其生產運行水平已達到世界領先,成為我國石化產業“走出去”的樣板項目。恒逸石化投資建設文萊800萬噸/年PMB石化項目;北方工業集團、盤錦鑫誠實業集團聯手沙特建設大型煉油化工一體化聯合裝置;榮盛石化與沙特阿美在化工產品、原油儲存及技術分享等領域開展全方面的協商與合作。

  (二)電力領域開展全方位國際產能合作

  “一帶一路”沿線集中了全球GDP增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電力需求增長迅速,為電力國際合作帶來巨大市場機遇。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我國電力開發、電力建設、電力設備制造企業紛紛投身海外市場,形成了投資、施工、裝備、標準全方位“走出去”的國際產能合作模式。

  在電力投資方面,煤電項目加速退出,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以及蓄/變電站、輸變電業務正成為電力領域新的增長點,電力境外投資低碳化態勢清晰顯現。2017—2022年,我國主要電力企業境外累計投資總額達475.11億美元,截至2022年底,我國主要電力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項目共24個,投資總金額33.81億美元,主要涉及太陽能發電、風電、水電、氣電、礦產資源、交通基礎設施等領域。從項目數量看,新能源是對外投資項目數量最多的領域,占比約58%,其中太陽能發電占比33%,風電占比25%。

  在電力工程承包方面,我國積極參與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區的電力行業建設,承擔了埃及、埃塞俄比亞、緬甸等國家骨干電網建設工程,工程技術服務實現了全面“走出去”。2017—2022年,我國主要電力企業對外工程承包合同總額累計1997.71億美元。2022年,我國主要電力企業年度新簽訂境外工程承包合同項目191個,合同金額327.71億美元,對外承包電力建設工程完成營業額總計216.8億美元。新簽境外工程承包項目涉及5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地區的項目占比分別為49%和26%。截至2022年底,我國主要電力企業對外工程承包合同額3759.71億美元。

  ◆在南亞,國家電網投資建設運營的默拉直流輸電項目是中巴經濟走廊能源合作領域唯一的電網項目,為當地2317萬人提供穩定優質電能。

  ◆在非洲,國家電網承建的埃塞俄比亞—肯尼亞±500千伏直流聯網項目是非洲大陸首條跨國直流輸電聯網工程,也是東非電力互聯規劃主干線路。

  ◆在南美,國家電網投資建設運營的巴西美麗山水電送出工程項目是我國首個特高壓“走出去”項目,這條“電力高速公路”貫穿巴西南北,不僅有效解決了水電長距離輸送難題,而且有力促進巴西電力行業和特高壓技術發展。南方電網參與籌建的智利北部安托法加斯塔大區基馬耳至中部首都大區洛阿吉雷高壓直流輸電線路項目是該國首條高壓直流輸電線路,中企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助力智利綠色發展。

  在電工裝備出口方面,我國電網設備門類齊全,形成了輸電、配電、變電、用電等競爭力較強的電工裝備產品系列。通過貿易出口、EPC帶動、海外投資建廠等方式,產品輸出到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形成了諸多富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工裝備品牌。

  在電力標準化方面,“一帶一路”電力合作不斷推動技術標準軟聯通,促進各國互學互鑒。2022年,亞太電協和瀾湄區域等國際區域標準化實踐持續推進,中日、中德無線充電標準與技術、電動汽車標準交流順利開展。在國際標準制定方面,我國發布了《電動汽車信息交換 第2部分:用例》(IEC 63119-2)、《柔性直流輸電系統特性 第1部分:穩態條件》(IEC TR 63363-1)等11項IEC國際標準,成功立項電動汽車ChaoJi直流充電接口、電力機器人術語等17項IEC國際標準。

  (三)清潔能源合作為沿線國家發展注入綠色能量

  在應對全球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兩大挑戰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作為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市場和裝備制造國,近年來,我國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清潔能源裝備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目前已建成相對完善的清潔能源裝備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為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綠色轉型提供了強大支撐和有效依托。

  在清潔能源裝備制造方面,安全性滿足國際最高標準的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已在巴基斯坦落地3臺,對優化巴基斯坦能源結構、改善當地民生,以及推動中巴兩國鞏固深化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以風電、核電等為代表的清潔能源裝備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憑借全產業鏈集成制造規模優勢,生產的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有力促進了全球風電、光伏發電成本大幅下降,進一步加速了全球能源綠色轉型進程。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相當于減少國內二氧化碳排放約22.6億噸,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5.73億噸,合計減排28.3億噸,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我國已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貢獻者。

  在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方面,我國積極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清潔能源項目建設需求,著力打造標桿項目。一大批核電、水電、新能源標志性能源項目相繼建成,幫助東道國能源供給向高效、清潔、多樣化方向加速轉型,真正實現了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的目標。

  ◆在東南亞,由中老兩國元首見證簽約的老撾南歐江流域梯級水電站,是我國企業在海外首個全流域整體規劃、投資建設的項目,已累計為老撾輸送超過120億千瓦時的清潔能源。

  ◆在南亞,中國電建從2015年的薩菲爾風電總承包項目開始,截至目前已累計在巴基斯坦承擔了22個風電總承包項目,總裝機規模超過1090兆瓦,占巴基斯坦風電市場份額超過60%,為中巴經濟走廊能源合作和巴基斯坦能源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力量。

  ◆在中亞,中哈合資建設的中亞最大風電項目江布爾州100兆瓦風電項目是中哈產能合作能源板塊的重點項目。我國企業承建的烏茲別克斯坦納沃伊100兆瓦光伏電站,是烏境內首座大型光伏電站。

  ◆在中東歐,由我國企業與馬耳他政府共建的黑山莫祖拉風電項目,被譽為中東歐風電行業標桿和示范性項目。

  ◆在南美,阿根廷胡胡伊省高查瑞光伏電站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首個在阿根廷開花結果的項目,也是南美洲最大的光伏電站項目。

  ◆在非洲,我國已與安哥拉、布隆迪、馬里、幾內亞、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等國共同建設了一大批水力發電項目,與南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國共同開展了風電項目建設,與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摩洛哥等國開展了光伏項目合作,其中安哥拉卡古路·卡巴薩水電站、埃塞俄比亞阿達瑪風電場、阿爾及利亞233兆瓦光伏電站,分別是非洲最大的水電、風電、光伏項目。

  四、能源企業在“一帶一路”取得的工作成效

  企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實踐者和受益者。10年來,我國能源企業深耕海外能源市場,促進中國品牌“走出去”,扎實推進“一帶一路”能源國際合作取得積極進展。

  (一)能源央企是“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的重要骨干力量

  中央企業是我國對外經濟合作的重要市場主體,作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骨干力量,央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主力軍作用,推動能源國際合作加快“走出去”。

  ●油氣企業深度參與全球能源業務

  “三桶油”是落實油氣國際合作的重要主體,通過投資、貿易、工程服務和產能合作等多種方式,與各國企業共同開展務實合作,推動“一帶一路”沿線上百個項目落地。

  中國石油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管理運作著50余個油氣項目,建成了中亞天然氣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緬油氣管道等四大油氣運輸通道,推動建成中亞—俄羅斯、中東、非洲、美洲、亞太五大油氣合作區,建立起集貿易、加工、倉儲、運輸為一體的亞洲、歐洲、美洲三大油氣運營中心。自2019年以來,中國石油海外油氣權益產量當量超過1億噸,為中國石油“三個1億噸”格局作出重要貢獻。10年來,中國石油在“一帶一路”沿線的海外業務累計為當地帶來超過1500億美元的稅收,為滿足東道國能源供應、支持當地經濟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中國石化以“打造油氣、煉化、工程服務、國際貿易4大業務鏈條,構建中亞—俄羅斯—東歐、中東(西亞)—北非、東南亞—南亞3大戰略合作區,做強共享‘互聯網+’產業升級2大貿易平臺,打造北美和中東2個創新中心”的合作構想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截至2022年底,中國石化在全球23個國家投資44個油氣勘探開發項目,已初步形成油氣并舉、海陸兼顧、常規非常規多樣化的總體境外油氣戰略布局。在全球5個國家參與投資8個煉化、倉儲項目,總投資約117.71億美元。中國石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上游油氣勘探開發、石油和煉化工程服務、原油、設備材料及石化產品貿易等領域開展了互利合作,近五年累計合作投資金額近千億美元。

  中國海油是我國最早實施對外合作的企業之一,多年來專注“一帶一路”沿線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和專業技術服務,著力打造“海上能源絲綢之路”。與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80家國際石油公司簽訂了200多個對外合作石油合同,累計引進外資超2500億元。在多個世界級油氣項目持有權益,資產遍及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22年底,海外油氣資產占公司油氣總資產約47.2%,海外凈證實儲量和海外凈產量占比分別約為42.3%、30.6%。“海洋石油719”“海洋石油720”“海洋石油718”相繼中標泰國、緬甸和巴基斯坦項目。連續參加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累計簽約金額突破500億美元。

  ●電網企業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國家能源網建設

  電網企業穩健開拓國際市場,初步實現了全球布局,在海外投資的多個輸配電項目實現穩健經營、取得較好投資收益,并帶動我國電力技術、裝備、工程和標準“走出去”。

  國家電網將服務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為國際化發展的核心,在全球51個國家開展國際業務,先后在菲律賓、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亞、意大利等10個國家和地區成功投資和參與運營13個能源網項目,境外資產總額達3462億元人民幣,境外項目穩健運營、全部盈利。以電網輸變電工程EPC總承包為重點,建立了從投資、技術、裝備到設計、施工全方位“走出去”的國際產能合作模式,帶動我國電工裝備、控制保護設備、調度自動化系統、高端電力電子設備等出口到83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德國、波蘭等歐盟高端市場。近10年累計對外投資達250億美元,先后承攬建設了埃塞俄比亞、波蘭、緬甸、老撾等國重點電網項目,工程質量得到了當地政府好評。

  南方電網積極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斷加強與周邊國家電力互聯互通,持續深化國際電力合作。近20年南方電網不斷推進與越南、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菲律賓、智利、盧森堡、迪拜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境外投資、境外工程承包、管理與技術咨詢等國際電力合作,與沿線國家的能源主管部門、電力企業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合作關系。在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智利、盧森堡、迪拜設有代表處,參股、控股多家境外合資公司。南方電網下屬子公司參建、承建了110千伏中國勐龍—緬甸景仰輸變電線路、230千伏老撾北部電網項目、老撾230千伏新河變與瑯勃拉邦2變高抗供應及安裝項目、中緬500千伏聯網項目、菲律賓MVIP±350千伏直流輸電項目、智利KILO項目等當地重點電力項目,不斷推進中國工程、中國技術、中國裝備走出國門。

  ●發電企業立足產業優勢推動共建共贏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廣核、三峽集團等發電企業立足產業優勢,深化拓展能源國際合作,成功建設一批重大標志性工程、實施一系列重大跨國能源并購,為當地提供優秀的能源電力解決方案。

  中廣核緊跟國家對外開放步伐,持續深化區域能源合作,目前業務足跡遍布亞、歐、南美、非洲四大洲,業態覆蓋氣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多領域,境外控股電力裝機1116萬千瓦,居央企前列,已成為東南亞領先的獨立發電商、巴西十大清潔能源供應商之一。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以來,中廣核持續深化中法核能合作,積極“走出去”拓展產業鏈,與哈薩克斯坦、納米比亞等國家在核燃料領域實現高質量的合作共贏。2023年4月和6月,中廣核先后與法國電力集團、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簽署《關于核能領域設計與采購、運維、研發合作協議的簽署聲明》和《CGN-CEA核研究與技術領域合作協議修正案》,進一步打造國際核能合作新樣本。

  三峽集團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截至2022年底,已建、在建以及運營項目遍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境外可控裝機超1200萬千瓦,100%為清潔能源,每天可提供1億千瓦時綠色電力。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經建成或運營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項目、德國梅爾海上風電場、秘魯查格亞水電站等清潔能源項目。

  ●電力工程企業打造“中國建造”金字招牌

  作為能源電力建設“雙雄”,中國電建和中國能建以提供能源電力建設服務的角色,走向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中心舞臺。

  中國電建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足跡遍布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10年間海外業績翻了一番,累計完成項目合同額約8000億元;品牌影響力持續增強,ENR排名從2013年“全球工程承包商250強”第14位,到2022年的第5位,并拿到“全球工程設計公司150強”第1位。憑借高端規劃咨詢的技術優勢和先進經驗,先后承擔了中巴經濟走廊能源規劃、中緬電力合作規劃、埃塞俄比亞水力資源普查和可再生能源規劃等國際能源電力規劃;搶抓“雙碳”目標孕育的市場機遇,在巴基斯坦、越南、泰國、摩洛哥、卡塔爾、阿根廷、墨西哥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設了一大批具有示范性和帶動性的可再生能源重大項目和標志性工程;通過優勢互補,與16個發達國家的50余家知名企業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聚焦能源電力等領域,取得一系列務實成果。老撾南累克水電站、幾內亞金康水電站、蘇丹麥洛維大壩等10余個項目的圖案被所在國印在了通用貨幣或郵票上。

  中國能建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已在“一帶一路”沿線57個國家開展業務,設立了100多個分支機構,累計簽約總金額超過5000億元,是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主力軍之一。公司連續9年進入世界500強,在ENR“全球工程設計公司150強”、“國際工程設計公司225強”、“全球工程承包商250強”和“國際承包商250強”排名中位居前列,已在9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各類駐外機構256個,業務覆蓋147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以亞洲、非洲為主,輻射美洲、中東歐、大洋洲的市場格局。近年來,中國能建堅定不移“走出去”,國際業務簽約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0%,海外電力工程新簽合同額連續四年突破150億美元,電力工程項目簽約占我國企業境外簽約額的35%,位居前列。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及泰國等瀾湄國家,是中國能建海外業務的重點市場。截至目前,承建水電站、火電站、輸變電及水務等項目107個,總金額超90億美元,改善了瀾湄區域基礎設施水平,促進區域民眾安居樂業。

  ●電力裝備企業推進“中國制造”走向世界

  以東方電氣、哈爾濱電氣、上海電氣為代表,我國電力裝備企業積極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國家進行重點布局,參與全球高端裝備領域的競爭和合作。

  哈爾濱電氣是我國重要的發電設備制造企業,重大裝備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走出去的基礎上“走上去”,電站工程從東南亞地區傳統市場,向東歐、中東、南美等地的高端電力市場挺進。實施了迪拜哈斯彥電站項目、厄瓜多爾美納斯水電項目、巴基斯坦必凱1180兆瓦聯合循環電站總承包項目等標志性項目。

  東方電氣早在1985年4月就取得外貿經營權,開始了“走出去”的步伐。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東方電氣用數以百計的合作項目打造“綠色絲綢之路”,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產品出口到東南亞、歐洲、中東等地區,助力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上海電氣自1993年取得首個海外工程以來,加快“走出去”步伐,累計承接100多個海外電力工程項目,建成海外220千伏及以上等級輸配電里程數超2000公里。其中,與全球40余家國際化企業合作的迪拜700兆瓦光熱+250兆瓦光伏EPC項目是全球裝機規模最大、技術標準最高的光熱光伏新能源項目,巴基斯坦塔爾能源一體化項目是國家“一帶一路”能源領域重點項目和“中巴經濟走廊”重點推進能源合作項目。上海電氣在國際化項目實踐中,探索出了海外項目的建設與管理模式,為中國企業出海積累了寶貴經驗。

  (二)能源民企是“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的重要推動力量

  我國民營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全球資源配置,成為推動“一帶一路”能源國際合作的重要力量。

  在傳統能源領域,民營企業充分利用其機制靈活的優勢,在海外油氣合作中獲得了更多的合作機會。洲際油氣2014年轉型進入油氣行業,從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等業務。公司運營區塊基本集中在哈薩克斯坦等地,在保證中亞市場的同時進軍北美,尋求高質量油氣項目。2014年,洲際油氣以5.25億美元收購哈薩克斯坦馬騰石油公司95%股權,又于2015年以3.5億美元收購哈薩克斯坦克山公司100%股份。今年2月,伊拉克與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三家能源公司簽署6處油氣田的勘探與開發協議。其中,洲際油氣將勘探和開發東部迪亞拉省和南部米桑省的兩處油氣田。中曼石油2010年進軍國際市場,并憑借自身高性價比的服務在海外承攬布局海外鉆井工程服務。目前公司已經與國際四大油服都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海外項目遍布中東、西亞、非洲以及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國外業務占比逐年增長。中曼石油的客戶也遍及海內外,涵蓋了BP、馬石油、盧克石油、貝克休斯、殼牌石油、哈利伯頓等國際知名公司。

  在新能源領域,民營企業通過海外建設生產基地、研發機構、銷售機構等直接投資方式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不斷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在光伏行業,民營企業在境外設廠以光伏組件及電池工廠為主,光伏制造項目以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國為重點區域,東南亞地區建廠占我國光伏境外工廠總量的60%左右。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隆基綠能、晶澳科技、阿特斯等企業穩居全球光伏組件銷量榜單前列,通威股份、愛旭股份和潤陽股份等企業維持全球電池片銷量龍頭地位。在風電行業,明陽集團、金風科技、遠景科技集團等企業多年上榜全球風電整機出貨量前十。這些民營企業見證了我國風電光伏在國際市場上的硬實力。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民營企業同樣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以比亞迪為例,該公司目前已將新能源汽車銷往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出口逾7.4萬輛,超過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除了新能源整車企業快速走出國門,與之配套的零部件企業也紛紛瞄準海外市場,特別是以寧德時代、億緯鋰能、蜂巢能源等為代表的動力電池企業,已紛紛在海外市場進行投資建設,以滿足當地企業的就近配套需求。僅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家企業的電池產量就占全球新能源汽車電池產量的一半以上。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成為我國民營企業出海的一張新名片。

  五、“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高質量發展建議

  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要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維護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不斷開創能源國際合作新局面,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一)深入推進與重點能源資源國互利合作

  鞏固拓展能源貿易合作渠道,優化境外合作布局,加強海外油氣合作體系建設,增強投資開發、工程建設、裝備制造、咨詢設計和金融服務等各環節聯動,進一步提升與周邊國家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可以通過與沿線國家共同推進能源基礎設施的規劃、共同制定相關標準,保障能源輸送高效暢通,加強能源市場建設和價格穩定機制方面的交流,以企業為主體、以基礎設施為龍頭共建境外能源經貿產業園區。

  (二)高質量推動能源綠色低碳合作

  發揮我國新能源產業優勢,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深度參與全球能源轉型變革。充分對接共建國家綠色能源發展需求,鞏固和拓展綠色能源戰略對接,鼓勵企業“走出去”開展綠色能源合作。因地制宜采取貿易、工程承包、投資、技術合作等方式開展三方、多方市場合作,推動建成一批經濟效益好、示范效應強的綠色能源最佳實踐項目,推動實現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目標。

  (三)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合作

  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通過“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和“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論壇等旗艦活動,推動能源政策交流和項目對接,促進能源互利合作。加強區域合作,充分發揮中國—阿盟、中國—非盟、中國—中東歐、中國—APEC等能源合作平臺作用,為構建國際能源治理新秩序提供中國方案。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加強與主要能源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框架下講好中國能源故事。

  (四)強化境外項目風險防控

  做好內外統籌、協同發力,加強與共建國家協同協作,深化風險防控領域多雙邊合作,幫助共建國家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共同細化完善安全保障措施。狠抓風險防控制度落實,引導境外項目企業落實好風險防控主體責任,增強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切實做好“走出去”前的風險綜合評估,規范海外經營行為,加強風險源頭管控,前置風險防控關口,深入細致做好風險評估預警和應對處置預案,努力提高境外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參考文獻

  [1]鄭柵潔.十年共建結碩果?攜手共進向未來 扎實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J].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2023年第6期.

  [2]中方將于10月在北京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外交部發言人介紹“一帶一路”十年建設成果.新華社國際,2023-08-31.

  [3]國新辦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堅定信心,奮發有為,推動商務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國新網,2023-03-02.

  [4]國新辦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深入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國新網,2023-04-12.

  [5]“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 推動全面對外開放格局形成——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七.國家統計局官網,2022-10-09.

  [6]趙爍.我國能源國際合作機制建設——基于“一帶一路”視角[J/OL].中國國土資源經濟:1-13[2023-09-07].

  [7]周進.共建“一帶一路”:發展歷程、主要成果與重要經驗[J].當代中國史研究,2023,30.

  [8]肖新建.準確把握共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高質量發展內涵[N].中國能源報,2023-07-19.

  [9]大道致遠 攜手共進|“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成立3周年.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網,2022-04-27.

  [10]“一帶一路”產能合作持續深化[N].經濟日報,2023-04-30(006).

  [11]別凡.中國清潔能源裝備助力“一帶一路”沿線綠色轉型[N].中國能源報,2023-08-21.

  [12]十年結碩果“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再出發.中國新聞網,2023-05-25.

  [13]綠色經濟助電力企業走出去.中國經濟網,2023-07-18.

  責任編輯:吳蘇靈

  校對:高慧君